走进内蒙古·融铸北疆(四)

枫叶微语🍁

<p class="ql-block">元明清时期,从忽必烈建元至北元退出中原;从朱元璋称帝至崇祯自缢;从清入关至宣统退位,共历时641年。元明清,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古代最后三个统一王朝时期,</span>三大王朝通过制度创新与文化整合,最终完成农耕文明向近代社会的过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元时期】"蒙兀室韦",蒙古族的发源地。</span>史料记载,唐朝时期将大兴安岭北段的一些部族统称为室韦,室韦的一部"蒙兀室韦"被认为是后来蒙古部祖先。一个草原游牧民族帝国,以叱咤风云的雄姿,跃出历史地平线,缔造者就是被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拍摄于此)</p> <p class="ql-block">公元13世纪初,在西夏、金与南宋并立的后期,蒙古部崛起,1206年,首领铁木真<span style="font-size:18px;">统一蒙古各部,尊号"成吉思汗",</span>建立蒙古汗国,开启对外扩张历程,踏出了人类历史上一个空前的大帝国。1271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p> <p class="ql-block">这些文物是反映蒙古汗国时期的重要见证。蒙古汗国是蒙古帝国发展的早期阶段,从成吉思汗(1206-1227)建立,到窝阔台、贵由、蒙哥先后继位(1229-1259),继续对外扩张,疆域不断扩大的统一时期。1259年,蒙哥汗去世后,蒙古汗国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p> <p class="ql-block">铜吊锅,是蒙古汗国骑兵的重要装备,<span style="font-size:18px;">便于携性和耐用</span>。1227年,蒙古大军围攻西夏首都达半年之久,夏末帝被迫请降但提出宽限一个月,成吉思汗答应请求后不久突发重病,临死前下令死后密不发丧,等待夏末帝出城投降。<span style="font-size:18px;">漠北草原上一代枭雄成吉思汗离世…</span></p> <p class="ql-block">铜角力带。蒙古力士摔跤时所系腰带,作为蒙古汗国时期的文物,它是那段历史的实物见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里先后出现过不同强大的游牧帝国或联盟,他们与农耕中央王朝既相互对峙,干戈相向,又相互影响,频繁交往,共同构成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铁火盆,烤架。反映蒙古汗国时期游牧生活与饮食文化的重要文物,展现了蒙古族在炊具制作和饮食习俗方面的独特技艺。铁火盆用于生火,上置烤架可烤制肉类,是蒙古人游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烹饪工具。便携设计,方面携带,适合蒙古军队行军和牧民迁徙使用。</p> <p class="ql-block">监国公主铜印。成吉思汗西征期间,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三女阿剌海别吉</span>被任命为监国公主,掌管漠南及河北地区的军政事务。在成吉思汗去世后,她继续行使监国职权,维持蒙古汗国稳定,直至窝阔台正式继位。这枚铜印是现存唯一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女性直接相关的官方印信。</p> <p class="ql-block">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大元",开始向中原王朝治理模式转变,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征服和统一中国南北的少数民族皇帝,元朝,也从忽必烈时期,进一步打开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通道,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通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元朝真正盛世一个最显著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元朝实际控制的疆域版图比汉、唐两代更为辽阔,<span style="font-size:18px;">奠定了现在的中国版图,在历史上留下一份宝贵遗产。忽必烈在中原传统行政制度基础上逐步确立起行省制度,行省简称省。特别是元朝行省制度将西藏纳入了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名称沿用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普纳公主祭祀用玉牌。普纳是元成宗之女。<span style="font-size:18px;">玉牌是元代皇家玉器,碑首镂雕琢出两条缠绕螭龙,反映元代玉器工艺和流行风格。元成宗是忽必烈嫡长孙,其父早逝,得以继承帝位‌,成为元朝第二位皇帝,但因其去世后无子嗣,引发继位之争,标志着元朝由盛转衰转折点。‌‌</span></p> <p class="ql-block">元代对金银制造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掌百工之技艺。西域色目工匠擅长金银器、织毯等技艺,汉人工匠精于陶瓷、雕刻,蒙古人则贡献皮革加工技术。通过"诸色人匠"制度,元代实现了多民族技术融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可·波罗在游历中国期间,对众多精美奢华金银酒具表示惊叹。</span></p> <p class="ql-block">莲花纹高足金杯。造型修长优雅,口沿錾刻一周卷草纹,腹壁饰三组海棠形开光,内饰莲花纹,象征富贵与圣洁,足缘錾刻一周花叶纹。此金杯纹饰细腻,层次分明,展现了元代多元文化融合和高超錾刻技艺。"诸色人匠"这一制度,成为元代手工业繁荣的关键支撑。</p> <p class="ql-block">鋬耳金杯。造型奇特,形似一件倒扣的帽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鋬耳设计源自草原皮囊器,但黄金材质与錾花工艺展现游牧贵族对定居文明的吸收,鋬耳金杯</span>正是将草原实用美学与中原精工结合的实证。凝视这些奢华精美酒器,思考文明的脆弱与永恒,纵使黄金不朽,帝国终成云烟…</p> <p class="ql-block">瓷器制造技术其实很早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西亚地区,但是,除了中国,没有哪个国家或者地区能够制造出可以与中国瓷器相媲美的瓷器。<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花瓷作为元代景德镇的创新产品,标志着瓷器制造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今天,一件真正的元青花瓷器足以价值连城。</span></p> <p class="ql-block">钧窑"小宋自造"香炉。人们常以"钧不过尺"来体现钧瓷珍贵,而这件香炉打破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度"一尺"框框</span>,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完整的钧窑香炉。<span style="font-size:18px;">浑圆硕大造型,青色釉,釉水下流如云如墨,深浅不同蓝色乳光釉,更增添了几分灵动,为元代钧瓷的佼佼者。</span></p> <p class="ql-block">钧窑镂空带座摩羯瓶。瓶体呈敞口、长颈、鼓腹,颈部两侧饰有对称的摩羯耳,腹部装饰铺首衔环。底座设计独特,由五只攒尾骆驼组成,形成骆驼队驼负宝瓶的造型,象征商旅或西域文化交流。钧窑瓷器的典型特征是乳浊釉和铜红釉彩斑,此瓶体现了这一特点。</p> <p class="ql-block">三彩镂空浮雕龙纹熏炉。为仿鼎器形,圆形盘口,附双立耳,穹庐形盖,顶部饰立狮形钮,盖面贴塑荷叶等装饰,口沿两侧饰鲤鱼跃耳造型,腹部<span style="font-size:18px;">镂空浮雕技法,精湛精美。</span>釉色斑斓亮丽,<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亚孔雀绿釉技术与中原三彩工艺,体现元代多元文化交融。 </span></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玉壶春瓶。元代盛酒器,"一片冰心在玉壶",<span style="font-size:18px;">玉壶春瓶早已超脱了盛酒工具功能范畴,成为以物寄情的春日表达。元,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玉壶春瓶上这一抹中国红,热烈而娴静,面积之大,惊艳了世人。</span></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青花龙纹高足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只古蓝色凤鸟在云朵间翻飞于外壁,纤细修长的竹节纹高足,撑起如碗的酒杯,给人一种清秀婉约、明静素雅的感觉。瓷器作为艺术附加值的奢侈品和生活用品,源源不断的需求,使中国陶瓷之乡景德镇,一跃而成为世界著名的世界瓷都。</span></p> <p class="ql-block">青花“满池娇”菱口盘。盘心绘两只鸳鸯游弋于荷花、荷叶间,寓意"满池娇"。<span style="font-size:18px;">元青花的钴料来源中东地区,经高温烧制后呈现蓝色,它</span>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发展成为新的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例子。青花瓷,中国瓷器瑰宝,已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替代文化符号之一。</p> <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稳定,曾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依靠武力杀伐的忽必烈</span>开始重农重商,生产经济得到发展,<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航领域空前广泛,</span>海外贸易持续繁荣。今天农作物中有四十多种来自国外,其中约一半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如胡萝卜、南瓜、洋葱等。输入中国数量最大的则是香料,药材等。</p> <p class="ql-block">忽必烈在金莲川草原营建的上都城,与后来的大都(今北京)并称为两都。<span style="font-size:18px;">元朝实行两都巡幸制,春天从大都北巡上都,秋天从上都南返大都,构成了元朝两大神经中枢。</span>上都逐渐发展成为沟通漠南、漠北,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成为13-14世纪的繁华大都市。</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螭首。元上都遗址出土。螭首造型融合了龙与螭的元素,既体现皇权象征,又保留对自然形态的审美。上都、大都这两座城市息息相关,构建起了它基本的政治制度,对于巩固元朝政权,稳定局势,促进蒙汉交流与交融都起过重大作用,产生深远历史影响。</p> <p class="ql-block">“皇元救赐大司徒筠轩长老寿公之碑”石碑首。元上都遗址出土。公元1358年,刘福通系的红巾军挥师北伐,攻克上都,一把大火,将这座积百年之力繁荣起来的塞上城市及其宫殿化为灰烬。繁盛一时的上都城,从此长眠在大草原上,往日的繁华终成追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鎏金瓦当。元上都遗址出土。"西关轮與多似雨,东关帐房乱如云"这句诗出自元《上京杂诗》,描绘元朝上都的繁荣景象。</span>"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上都从盛极一时到消失湮没,今天只能从文字记载中想象它曾经的辉煌,从遗存文物中去触摸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公元1368年,朱元璋大将徐达带兵攻占大都更名北平。元大都这座曾经国际大都市,700多年过去了,北京城长盛不衰,举世瞩目。什么是盛衰,大都上都,两座城市,不同命运形象的诠释。2012年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2024年北京城的中轴线申遗成功。(拍摄于此)</p> <p class="ql-block">银圣旨牌。文字鎏金,刻八思巴文 。八思巴,大元帝师,他不仅影响了萨迦寺的历史,更改变了西藏的历史,完成了历史上真正的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十三岁跟随伯父萨迦班智达参与了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凉州会盟。十七岁,继承了藏传佛教萨迦派领袖地位。</p> <p class="ql-block">八思八文虎符圆牌。忽必烈将八思巴所创制的蒙古新字,确定为国家使用文字推广,并被尊为帝师。大元帝师八思巴,以慈悲为怀,利益众生,对忽必烈的施政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在促进汉藏、蒙藏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祖国统一和历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元朝的统一打破了南北界限,形成了全国性交通运输网络,航海技术和远洋事业在宋朝基础上获得了更大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伊利汗国结成政治盟国,伊利汗国开创者旭烈兀是忽必烈弟弟。这条海上通道,一头是中国泉州港,一头是今天伊朗南部的霍尔木兹海峡。</p> <p class="ql-block">"至元三十一年大都路"铜权。铜权腹部六面刻有四种文字:八思巴文→汉文→回鹘蒙文→波斯文,意在向金帐汗国、伊利汗国等宣示元朝作为蒙古宗主国的地位,彰显忽必烈时代政治意图,堪称"器物上的帝国史"。这一年忽必烈驾崩,铜权<span style="font-size:18px;">见证了元朝鼎盛时期的终结。</span></p> <p class="ql-block">蓝釉骆驼。骆驼造型逼真,形态生动,仿佛正行走在元代的丝绸之路上。钴料来自中东地区,釉色深沉均匀,蓝中泛紫,色泽纯正,质朴古拙。1271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一行进入中亚,转经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1275年到达上都,觐见了元世祖忽必烈。</p> <p class="ql-block">黑釉葡萄酒瓶。器身细长,肩上露釉部分刻有"葡萄酒瓶"四字。元朝葡萄酒很有名,唐朝葡萄酒是葡萄与粮食酿造,而元朝葡萄酒是将葡萄捣碎后放入瓮中,利用葡萄皮上的天然酵母菌自然发酵成葡萄酒。葡萄酒在元朝极受欢迎,产地丰富。"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p> <p class="ql-block">使者献果品铜雕像。深目高鼻的胡人武士形象,头戴尖顶帽,身着宽袖袍服,衣袍具有伊斯兰风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侧佩刀,腰间还佩戴着皮囊酒壶。</span>双手托着一个内盛果品的圆盘,<span style="font-size:18px;">呈现出进贡姿态。此</span>雕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融合了中西方多种文化元素,是元代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产物。</span></p> <p class="ql-block">阿拉伯文铁幻方。铁幻方为六六方阵,纵横都是六个古阿拉伯数字,由1到36总共36个数字组成,其数字是阿拉伯语系中的计数方式,字形与现代通用的阿拉伯数字不同。这件文物是十三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也是我国应用阿拉伯数字最早的实物资料之一。</p> <p class="ql-block">郭守敬,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巨星"。由他完成的《授时历》,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行公历相同,但比西方格里高利历早300多年。他主持规划和修建的京杭大运河与通惠河水利工程,极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郭守敬的成就体现了元代科技的巅峰水平。</p> <p class="ql-block">"至元年天字壹百壹拾伍号"铭铜火铳。火铳,元代发明。1234年蒙古灭金后,获得中原火器工匠,成立"炮手军"专司火器研发。火铳,是第一种一个人就能远距离杀死很多敌人的武器,这支金属火铳可装填百颗铅质子弹。火铳,冷兵器时代的"科技革命"。(此件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铜壶滴漏。四件铜壶组成,由上而下依次滴入,最下方壶内水位逐渐上升,浮箭顶端与壶盖上铜标尺的刻度相对照便得知时间。这器造于元代仁宗延祐三年(1316),使用到公元1900年前后,历时将近70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最完整的铜壶滴漏。(拍摄于国博)</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阿弥陀佛像。通体鎏金,虽因年代久远部分金水剥落,但仍可见其华美工艺。<span style="font-size:18px;">尖锥状肉髻强调肉髻高耸如火焰,象征佛陀智慧冲破世俗束缚,这种造型经尼泊尔工匠传入西藏,成为藏传佛教艺术的底色。</span>忽必烈接受密宗灌顶,并奉藏传佛教为"国教"。</p> <p class="ql-block">这尊铜鎏金菩萨像。菩萨像肩部雄健饱满,腰部紧收(肩宽:腰宽≈3:1),符合藏传佛教《造像量度经》的仪轨要求,象征"威猛之力"与"戒律精严"的结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元代皇室尊崇萨迦派,尼泊尔工匠将藏式造像引入中原,形成"宽肩细腰"的梵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红绿彩文官俑。穿越历史,凝固元代官场缩影。<span style="font-size:18px;">元代实行"四等人制",透过文官俑的表情,仿佛也在诉说着压抑。红绿彩的艳俗色调与文官庄重的身份形成戏剧性对比,恰似元时期汉文化在草原铁骑下的顽强存续,鲜艳的釉彩下是文化碰撞的火花。</span></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是忽必烈建元大都后修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孔庙内现存有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198块,其中元朝进士题名碑仅有这三块。元朝时期科举制度一度被废除,其目的就是从制度上打压杜绝汉人、南人为官。</span>元朝统治灭亡,与日益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有相当大关系。(拍摄于此)</p> <p class="ql-block">道教人物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真教道士丘处机受召前往西域拜谒成吉思汗后,以"敬天爱民" "去暴止杀"劝诫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接连颁布圣旨,给予全真道自由建造宫观、广收徒众等特权,全真教在华北获得空前发展。清代康熙帝曾对此赞道:"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span></p> <p class="ql-block">忽必烈去世后,元廷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倾轧不已,35年期间更换七个皇帝。短短百余年,元朝衰亡,深刻印证了"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这一历史规律。就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元代瓷围棋子,博弈开局凌厉却中盘散乱,终因制度弊端而满盘皆输,</span>令人感慨,发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这枚"至元通宝"钱币是元朝兴衰历史的见证。忽必烈从这片草原以非凡雄姿向中原高歌猛进,建立元帝国,妥懽帖睦尔是最后一个皇帝,沦为亡国之君,曾经盛极一时的游牧帝国,又回到这片草原。元末帝因病去世,谥号为顺帝‌,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赐。</p> <p class="ql-block">【明时期】明初,蒙古分为鞑靼、瓦剌等部。明朝在内蒙古地区设置卫所,<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防御蒙古诸部南下,自洪武年间开始在北边设置边镇、修筑长城,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系统。明朝</span>与蒙古各部建立朝贡关系后,开启了多种形式的交往交流。</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雄伟险峻,山峦重叠,气势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堪称名关险隘之首。它是万里长城的杰出代表,明代长城中最精华的地段。万里长城,不朽巨龙,中华民族的象征。(拍摄于此)</p> <p class="ql-block">铁炮。炮筒前后同粗,有5道宽箍,无准星和炮耳,后膛有一点火孔,属于前装式传统火炮。明代是中国火器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铁炮逐渐取代早期的铜火铳,明朝初期,火器主要用于边防和城防,后期则大量用于野战,<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span></p> <p class="ql-block">枢密院断事官府铜印。此印为北元政权(元朝灭亡后蒙古贵族建立的延续政权)所铸,表明其仍以正统自居,沿用元代官制。北元政权退居草原后,长期与明朝沿长城对峙,此印印证了北元在河西走廊的军事部署。北元保留元代枢密院制度,通过行枢密院控制边疆要地。</p> <p class="ql-block">自1532至1550年间,俺答汗先后六次遣使议和通贡,都被明世宗拒绝。隆庆年间(1567-1572年)以开放海禁、与蒙古俺答汗达成"隆庆和议"等事件著称,标志着明朝中后期边疆政策的调整。1570年明隆庆和议后,以和平贸易代替了硝烟,促进了这里经济与社会发展。</p> <p class="ql-block">宣教上智甘珠尔瓦法王铜印。随着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的势力占据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由西藏经青海传入内蒙古地区。1578年明万历年间,俺答汗与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晤,对蒙藏关系及格鲁派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此铜印反映了明廷对藏传佛教的扶持。</p> <p class="ql-block">白瓷普贤菩萨像。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无论是菩萨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还是白象的造型以及服饰、装饰等细节,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此像采用白瓷烧制而成,温润如玉,光润明亮,呈象牙黄色,胎釉浑然一体,质感极佳,体现了明代白瓷烧制技术的高超水准。</p> <p class="ql-block">"大明通行宝钞"纸币。<span style="font-size:18px;">洪武八年(1375),政府正式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它是世界上尺幅最大的纸币,从此宝钞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直至明朝灭亡。</span>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京城,崇祯帝自缢,延续了276年的明王朝统治轰然崩塌,以一种悲剧的方式谢幕。</p> <p class="ql-block">【清时代】公元1644年的北京,更是一个历史的舞台,清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古老中国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清朝确立满汉共治框架,推行盟旗制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蒙古逐渐成为漠南蒙古49旗的正式称呼,后逐渐成为今天内蒙古区域的雏形。</span></p> <p class="ql-block">浮雕彩绘龙纹鹿角扶手扎萨克宝座。木质,朱漆,鹿角扶手。椅背、椅面下方浮雕龙纹及云纹,龙首足状椅腿,此为阿拉善达理扎雅亲王府遗物。宝座形制仿满洲入关前贵族座椅风格,融合满族龙纹传统与蒙古鹿角装饰,反映清廷对蒙古王公的笼络政策。 </p> <p class="ql-block">乌兰察布盟盟长贝子乘马银牌。上部錾刻单龙戏珠纹,下部阳刻蒙古文。清代将蒙古各部编为盟旗,<span style="font-size:18px;">盟长由理藩院从王公中选任。此牌为盟长派遣公务凭证,持牌者可在指定范围内免费使用驿站资源,体现清廷对蒙古交通的控制,以及优待蒙古贵族以巩固边疆统治策略。</span></p> <p class="ql-block">管理呼伦贝尔厄鲁特两佐领兵丁总管关防印。雍正年间,清廷调遣厄鲁特蒙古兵丁至呼伦贝尔,<span style="font-size:18px;">归呼伦贝尔副都统管辖,是清廷巩固北部边疆,尤其是应对沙俄的重要举措。 该印印证了清廷对呼伦贝尔地区的直接控制,不同于外藩蒙古的自治模式。</span></p> <p class="ql-block">凤纹宝盝盒,金光闪闪。满蒙联姻是清朝怀柔重要手段。努尔哈赤时起出于政治需要,满族上层娶蒙古主公之女为后妃,并以公主及宗室女嫁给蒙古王公,与蒙古建立起姻亲关系,一直持续至清末。满蒙联姻对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鹿皮药袋。药袋呈长条形,内部分两排插放34件鹿皮小药袋,袋内盛装常见病成药,配有木签标注药名。一侧附有银质放血器和长柄药勺等蒙医器械,形成一套完整的便携医疗工具。可卷曲收纳,便于游牧迁徙,被称为"马背上的微型医院"。</p> <p class="ql-block">圣水瓶。颈部细长,通体鎏金,錾刻莲瓣纹、缠枝纹等藏传佛教典型图案,纹饰华丽,造型精美似小型佛塔。清朝推崇藏传佛教,圣水瓶反映了当时满、蒙、藏等民族在宗教、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也体现了清朝通过宗教手段加强对边疆地区统治和民族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双鹿法轮铜庙顶饰。双鹿安详地跪在莲花座上,仰头对视着中间的法轮。清朝<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西藏的治理已从元明"间接控制"升华为"主权实体化",</span>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与金瓶掣签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仍保留金瓶掣签作为宗教仪轨,并赋予历史法理依据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四子部蒙古妇女头饰与鄂尔多斯妇女头饰,前者以银鎏金与宝石镶嵌,彰显高贵而灵动;后者以华丽繁复厚重大气,凸显"行走的艺术品"。两者精美头饰的差异,是不同地域蒙古部落生活方式与审美取向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地区是万里茶道的重要通道,见证了古代国际贸易的繁荣。以归化城为中心,是贸易重要中转站和集散地。在万里茶道兴盛的三百年间,归化城里以大盛魁商号为代表的旅蒙商集团,经营范围广泛、贸易数额巨大,对内蒙古地区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大盛魁木印板。大盛魁由三个山西小贩于康熙年间创立,鼎盛时期商队拥有骆驼近2万峰,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跨国交通团队"。<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盛魁木印板是反映清代晋商文化与边疆贸易的重要文物,见证了清代中国北方最大的跨国贸易商号——大盛魁的商业传奇。</span></p> <p class="ql-block">乾隆仿明嘉靖五彩人物故事将军罐,因形似古代将军头盔而名。此器仿古瓷的精湛工艺,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彰显"文治盛世"。到</span>乾隆中期,新疆问题完全解决,归中央政府直接管辖<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王朝在它268年统治中逐渐走向闭关锁国,而同时期的西方则拉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历史大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进展厅,沉浸在历史脉动韵律之中,就像这里的音乐,旋律粗犷而悠长。一件件无声的文物,讲述有声的历史篇章,那是</span>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动人故事;那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书写在东亚版图上的磅礴史诗</span>。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内涵,传承永远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