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令公岩 悟贤士高风

秋水(梅)

<p class="ql-block">美篇名:秋水(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0257557 </p><p class="ql-block">课文: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陋室铭》</p> <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每每吟诵课文中刘禹锡的《陋室铭》,心中总会涌起对那些身处简陋之境却心怀高远者的敬仰。去年冬日,我怀揣这份敬仰,跟随户外登山队踏上探秘读书岩(令公岩)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巉岩石室潋江东,昔隐唐官越国公。胜迹不磨遗像在,书声时落半天风。” 这处被称作读书岩的所在,正是唐越国公钟绍京当年潜心苦读之地。岩穴左右的洗砚潭、试剑石,相传都是他习文练武的遗迹。读书岩隐匿于兴国县长冈乡仁塘村东龛小组的大峡谷内,仿若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初临峡谷,两侧悬崖峭壁如斧劈刀削,险峻异常;峡谷长约 800 米,宽仅丈许,本就幽深静谧,几乎无路可寻。</p> <p class="ql-block">  古时人们在此凿石架道,只是如今这条蜿蜒小道早已荒废,无法通行。我们只得翻过大山,绕至令公岩峡谷对面的山顶。眼前绝壁悬空,徒步穿行几无可能,幸好领队备有一捆五十米长的绳索。顺着绳索缓缓而下时,掌心因紧握绳索而微微发热,耳畔是风掠过崖壁的呼啸,忽然想起古人凿石架道的艰辛 —— 千年前的钟绍京,是否也曾这样攀援于绝壁之上?一行人在领队的指引帮助下,终于全部安全抵达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进入峡谷,岩前泉水叮咚,似有若无的回响里,竟像掺着古人诵读的余韵。沿河道溯流而上,溪水冰凉清澈,行过十余米后,刺骨的寒意便浸彻肌骨。就在这艰难跋涉中,“令公岩” 门楼终于映入眼帘。门楼上 “令公岩” 三字匾额虽蒙尘,却风骨犹存,伸手抚过石刻的凹凸纹理,指尖触到谢远涵先生笔锋转折处的棱角,仿佛摸到了这位翰林晚年归隐时,既想远离尘嚣又难舍家国的复杂心境。</p> <p class="ql-block">  来到门楼,一座天造地设的大岩穴豁然展开:岩窟随山势呈凹弧形,全长逾百米,高近十米,宽窄不一;岩穴内高约七八米、纵深十几米、宽达六七十米,宽敞明亮且清静雅致。按捺住初见的惊叹,循阶而上时,脚步踏在石阶上的声响格外清晰。先见正厅残垣,地面青石板上隐约有方形凿痕,想必是当年放置书案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  绕阶而下是几间厢房,石墙尚存,门框上还留着木梁朽坏后留下的凹痕;最内侧竟藏着一方石灶,灶眼黝黑,似还能嗅到陈年烟火气。这些建筑虽有墙无顶,却能遮风避雨。外寨墙亦有几十米长,全由大石块与麻石条垒砌而成,虽多处塌陷、草长苔深,尽显沧桑,却仍能让人想见当年学子们在此晨读暮诵的规整。如此清幽之境,难怪会成为古人隐居潜读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  “岩窦中开一瓮天,蛟龙潜蓄此成渊。” 岩窟左右的洗砚潭与试剑石,承载着钟绍京的诸多传说。洗砚潭的水至今墨绿,俯身细看,潭底石上竟有淡淡的墨痕,相传他早年在此隐居读书时,常在此涤砚,久而久之,连潭水都染上了墨香。他还曾在潭内饲养红鲤鱼,出山时特意用毛笔在鱼颈画了一道环,盼着归来时能相认。后来,东龛一带的红鲤鱼颈间竟都天然带着一环,被人们称作 “铜鲤”。</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的试剑石更令人驻足 —— 一块巨石从中间裂开,裂缝笔直如刀削。凑近细看那道劈痕,边缘虽已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仍能想见当年剑刃破空的锐势。忽然懂得,钟绍京的 “文” 与 “武” 从不是割裂的 —— 笔尖的定力,原是与剑锋的果决同出一源。</p> <p class="ql-block">  想来正是这岩穴中的岁月,磨砺了他的心智。在 “一线天” 的幽暗里练就沉潜,在笔架山的映照下涵养格局,洗砚潭的清水涤荡过他的文心,试剑石的锋芒砥砺过他的胆魄 —— 后来平韦氏之乱时那份临危不乱的决断,或许早在这晨钟暮鼓的苦读与挥剑中,便已铸就。钟绍京在唐代政坛与文坛都举足轻重。</p> <p class="ql-block">  公元 710 年 6 月 21 日,在平息危及李唐王朝的 “韦氏宫廷之乱” 中,他功勋卓著,唐睿宗李旦五天内连下三道圣旨,封他为中书令、越国公,享一品待遇,史称 “江南第一宰相”,这比后来张九龄拜相早了 24 年。他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尤精小楷,堪称一绝,与钟繇并称 “大小钟”。武则天改唐为周时,他因书法出众,专职书写朝廷宫苑的匾额联语,后升任苑总监,成为唐代著名的园林艺术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而这片令公岩,无疑是他传奇人生的重要起点。</p> <p class="ql-block">  钟绍京晚年归隐时,仍选择返回东龛,在岩内结庐而居,以读书自娱。后人仰慕其风范,将庐舍改建为书院,文脉绵延逾千年。民国 37 年,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的谢远涵(翰林出身,民国 7 年曾受任江西省省长)晚年归隐田园,专程到东龛重修书室,并亲题 “令公岩” 匾额,这方匾额,正是我们方才在门楼上所见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浓时,再看岩窟内的残垣,忽然觉得那些断壁并非 “破败”,而是一代代读书人留下的精神印记。这让我再次想起课文《陋室铭》。这里的书室虽历经沧桑、不复旧貌,但曾在此隐居读书的钟绍京,却以卓越才华与高尚品德,让这片山水声名远播。正如文中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令公岩虽简陋,却因钟绍京的存在而熠熠生辉。他在此远离尘世喧嚣,潜心读书习武,修炼品德与才能,其精神如同璀璨星辰,既照亮了这片山水,也指引着后人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此次令公岩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更在触摸石刻、凝望剑痕、探寻书案遗迹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贤士的高风亮节。触摸过谢远涵题字的石刻,凝望过钟绍京劈下的剑痕,才真正读懂 “惟吾德馨” 四个字的分量 —— 所谓 “陋室”,从不是指环境的简陋,而是能在喧嚣中守住宁静、在困顿中坚持追求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