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鲁土司衙门,位于永登县城西南六十五公里的连城。闻名已就,今日方得有暇前来。沿路而上,坡上是一个民居密集的村庄,沟旁的山坡,显得有点残破。</p> <p class="ql-block">立于坡上眺望,视野很为开阔。远处是绵延的大山,上面植物稀少,山下平坦处有工厂和耕地。大通河河水浊黄,汤汤流淌。</p> <p class="ql-block">顺着村中的土路前行,看到此地房屋大都整饬富丽,门则高敞,墙则坚固,但还是保留着一些以前的旧居,木门剥蚀,墙皮脱落,引人怀旧。</p> <p class="ql-block">初见这个牌楼,确实让人惊讶。如此高大,如此雄伟,如此精致,这座始建于明代初年的建筑是怎么保留到今天的?观其简介,这是甘肃、青海边境众多土司建筑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宫殿式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这是正门,石狮威武,门神生动,古意盎然。建筑群由鲁土司衙门、妙因寺、土司花园三部分组成。从明代起,这里就是鲁土司政权中心,也成为西北地区甘青交接地带的一个重镇。</p> <p class="ql-block">正门两侧的墙壁上,还残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标语,为年少时经常看到的。打量一番,轻轻念诵,不由自主生出一缕复杂的回忆情绪。</p> <p class="ql-block">此处为六扇门,因门开六扇而得名。为衙门正门,硬山顶,正中悬挂“世袭指挥使府”匾。两边有门神神荼、郁垒。门两边八字墙为衙门常设,即所谓朝南开之“八字衙门”也。</p> <p class="ql-block">以前孤陋寡闻,认为土司只有在西南才有,今日方知,本地亦有。土司制度,始于元朝,盛行于明、清,是朝廷分封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可世袭的官职。</p> <p class="ql-block">关于鲁土司衙门主要建筑的介绍,可以看出,每座院落建筑风格大都不同,但都建有对称的陪楼、厢房和廊房。此处占地很大,居然有1.5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此乃鲁土司衙门的建筑特色。真可谓设计精巧,布局严谨,雕梁画栋,绚丽夺目,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甘肃竟然有此等建筑,而且就在永登,真是出人意料。</p> <p class="ql-block">基本每一个房屋之中都有相关历史、人物、文化的介绍,有的知道一点,有的前所未闻,是在浏览这些,同时也是在阅读一部厚重的典籍。</p> <p class="ql-block">这是二堂,是土司预审案件、处理日常公务、召开军政、家族会议之所。正中原悬明朝翰林总兵李如柏所书“忠孝传家”匾,已遗失,那么,是怎么遗失的?里面墙上,尽多古代官箴,边看边思。</p> <p class="ql-block">旁边厢房,展示鲁土司传奇故事。连城鲁土司的始祖本名脱欢,蒙古族人,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曾担任过平章政事等地方高级官员。明洪武四年投降明朝,被封为甘肃庄浪卫(今永登)连城土司。</p> <p class="ql-block">旁有明代戎服展示和介绍,“武事尚威烈,故色纯用赤。”以红色为主调。将帅戎服多为窄袖宽袍形制,低级军官为短衣缺胯袍。凡事必有其因。</p> <p class="ql-block">仍有军队及统治区域介绍,真是大开眼界。第三代土司什伽因军功而升任庄浪卫世袭掌印土司指挥使,赐姓鲁,名鲁贤。共传19世22代,计589年,直到1932年“改土归流”时才告结束。权力与影响可谓大矣。</p> <p class="ql-block">几乎每道门的柱子上都有对联,内容各自不同,大多文采斐然,隽永有味。有的雄浑壮阔,有的清丽远致。可惜时间有限,难以一一记述品味。</p> <p class="ql-block">衙门东侧还建有佣人院、书房院、内宅前院、内宅后院和大观园,西侧建有仓库、马厩、中军院、家庙和小教场,一一视之,蔚为大观。</p> <p class="ql-block">案几光洁明亮,对联含蓄蕴藉,画轴意境悠远,琵琶弦断无声。纯属文人之居,宛然江南。而这里却是塞北。仅此一处,足以动人。</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后花园,占地甚大。后面当为笔架山。树木葱茏,风景幽雅,游客稀少,颇为安静。这次前来,足以改变以往对永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这是酸枣树,北方常见,明代中叶种植的,不是随便任其扎根于此的,与统一布局相关。今天虽然枝干已枯,却仍然果实累累。平生不喜随意砍伐树木者!</p> <p class="ql-block">此乃绿照厅,由十三世土司鲁凤翥所建,是后花园的主要建筑,是土司赏花休闲和盛夏避暑之地。自清朝乾隆年间至今,也有不短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从未见过如此高大的核桃树,真有遮天蔽日之势。有三棵,都是明朝成化年间种植的,那就有六百岁了。所结核桃仍是又大又多。惊叹!</p> <p class="ql-block">花园墙边立有石像生。明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能设立,品级不同,数量和取像也有区别。鲁土司为世袭三品,所以可以配对设立。这些石像生是建国后移到这儿保存的。</p> <p class="ql-block">此乃祖先堂,建于明初,重修于清嘉庆年间,二楼供奉神佛,一楼供奉历代鲁土司及其诰命夫人的画像。进入一观,很是肃然。</p> <p class="ql-block">这是燕喜堂,俗称大上房,是土司平时办公、休息、迎见宾客之地。前檐正中本有陕甘总督那彦成所书“燕喜堂”匾,也已遗失。每看到这样的信息,总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一脉山泉流德泽,万壑松风涤胸心。”燕喜堂对联,很有味道有一种融入自然、修养自己的意味。这方土地,应该是没有这样的景象的,可不妨让其入心。</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已有的地暖,通过在地下铺设烟道,将烧火产生的热气引入室内,从而使整个房间温暖如春。这在当时很是先进。西北苦寒,保暖不易。</p> <p class="ql-block">堂前有蓄水缸,内有荷叶,竟然是旧物,即这个方便挪移的东西这么多年来并没有人将其搬走。说明什么?至少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保护是到位的,百姓是敬畏的。</p> <p class="ql-block">朝廷设置土司的原因,鲁土司的家族历史,以及最后的衰落。“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相比而言,能够传承如此之久,已经相当不错了。</p> <p class="ql-block">此乃大堂,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年间重建,是鲁土司升堂断案、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之所。仪仗整齐,今日仍显得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大堂前面的东西厢房为“三班六房”的办公场所。“三班六房”只听过名词,大体做什么只是略知一二。今天知道指皂、快、壮,也明白各自负责什么。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所谓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房,与朝廷六部对应。鲁土司的六房称呼和责任又有所不同。这也算因地制宜了。</p> <p class="ql-block">关于吏胥的介绍,想起清人“本朝与胥吏共天下”的惊叹。一般对这些人的评价都不高,尤其书吏,执例弄权者有之,舞文作伪者有之,敲诈索贿者有之。故而有许多贬义称谓。</p> <p class="ql-block">明清刑罚的介绍,“剥皮实草”“灭十族“戮尸”等都听过,鲁土司更多是利用宗族、宗教等方面的规制,刑罚相对州县流官比较柔和,这是可信的。</p> <p class="ql-block">有关明清监狱的介绍,监狱为什么会坐落于衙门的右角即西南方向,解释得很清楚。把监禁犯人之地称为“狱”,是从汉代开始的,“监”的概念到了明代始见,到清代两字合用。长见识了。</p> <p class="ql-block">旁边即为妙因寺,寺名为赵朴初所题。门前立有旗杆,旁侧人像极为生动。这是当时甘、青一带有名的喇嘛教寺院,与他出寺院风格迥异。此时无人,颇为悄寂。</p> <p class="ql-block">寺内有金刚殿、鹰王殿、塔尔殿、禅僧殿、万岁殿、大经堂和佛塔等建筑。供奉有释迦牟尼、菩萨、金刚等彩色塑像。可以相见当年之辉煌。</p> <p class="ql-block">建造精美富丽,壁上多有佛教故事和兽、鸟、花草等绘画,姿态各异,色彩艳丽,极富神韵。于播放的隐隐佛唱声中行走,倍感静谧。</p> <p class="ql-block">这是建于高台之上的大经堂,四周廊房环绕,殿内立有18根巨柱。据说天花板由几百彩绘藻井组成,殿内可容纳800喇嘛念经。因门关闭,未得一观。</p> <p class="ql-block">寺院一隅,寂寂花开,没有蜂蝶,自开自落。仿佛有一缕幽细的声音传至耳边,用心捕捉,却又消失不见。艳阳高照,许多念头若隐若现。这是属于我们的省份,但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她!</p> <p class="ql-block">檐角的风铃,在对面鸱吻的相望中保持静默。西北多风,它会在如期而至的风中响起,就像在过去的无数个日子里那样,然后送走黄昏,迎来黑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