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血脉寻根处 青烟寄乡愁——记万明李氏防城港族人首次集体祭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6年3月26日清晨,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防城港的山野,晨光透过云层洒下朦胧的光晕。天还未大亮,防城港李氏族人便已从江平、马路、那梭、防城等本地各处,以及钦州、福建、越南等地,纷纷踏上了归乡祭祖的旅程。他们或自驾、或乘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盘旋而上,车轮碾过碎石发出的声响,仿佛是叩击着两百余年时光之门的古老韵律,将族人带回到往昔岁月。这一天,他们将完成祖辈们未曾实现的夙愿——前往各处祖墓虔诚祭扫,在追忆中追溯家族记忆,延续血脉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首座祭扫的祖墓位于华石那榄村,墓址坐西北向东南,庄重肃穆。墓主人李振凤,是防城李氏四个房族共同的祖先,在家族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族人抵达时,眼前的墓茔历经岁月洗礼,早已杂草丛生,虽无清晰石碑名字,但墓茔的形制与周边留存的点滴痕迹,都在无声诉说着过往的沧桑。一位年长的族人小心翼翼地走上前,用颤抖的手拂去墓上的青苔,指尖触碰到墓茔印记的那一刻,眼眶瞬间泛起红晕,声音哽咽地说道:“听祖父说,当年太爷爷带着全家迁徙,一路风餐露宿,在防城落脚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连床铺都是用茅草搭的。”他的话语,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之门,往昔先辈们用锄头开垦荒地时的号子声,在炮楼抵御匪患时的呐喊声,仿佛穿越时空,在山谷间久久回荡,让在场的每一位族人都心潮澎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众人有序地摆上烧猪、整鸡等丰盛的祭品,随后依次轮流上香、斟酒,在墓前轻声诉说着心里话。李定锋作为代表,怀着崇敬与感激之情说道:“感谢先辈们的艰苦奋斗,为我们后辈创造了如今的生活。愿先辈保佑我们家族人丁兴旺,财源广进,平安顺遂。”此次祭祖,许多族人都是首次相见,大家热情地互致问候,询问近况,陌生的面庞下,是同根同源的炽热亲情在流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后,众人又朝着那岽进发,去祭扫李振龙之墓。振龙公是振凤公的兄长,一生未育,他的墓地位于一个高耸的山岗之上。山路崎岖陡峭,族人却毫不畏惧,相互搀扶着奋力攀登。到达墓地后,大家齐心协力,拿起工具对墓地进行修整,清除杂草、加固墓基。修整完毕,祭品摆上,清香燃起,袅袅青烟缓缓升腾,与山间云雾相互交融,仿佛在天地间架起了一座连接今昔的桥梁。年轻一辈围聚在长者身旁,捧着泛黄的族谱,在细致讲解下,第一次深刻读懂了“耕读传家”的祖训内涵,也触摸到了家族迁徙史中那滚烫的脉络,感受到了先辈们对知识的尊崇和对勤劳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至中午,祭祖队伍驱车来到旱塘村深水田边,祭扫李振凤之妻车氏之墓。每完成一处祭扫,众人都会自发地清理墓地周边环境。有人手持柴刀,用力劈开丛生的荆棘;有人用竹筐,一趟趟清运杂草;就连孩童们也深受感染,学着大人的模样,将路边采摘的野花轻轻放在墓前,以稚嫩的方式表达对先祖的敬意。望着眼前绵延的青山,李氏族人感慨万千:“两百多年了,无论我们漂泊到何处,我们的根始终深扎在这里。这次集体祭祖,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扫墓活动,更是要让年轻一代清楚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又该秉持着怎样的精神走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完成所有的扫墓仪式后,族人们相聚在华石街上陈二饭店二楼。宽敞的大厅里,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佳肴,畅谈着家族往事与亲情。从先辈们的奋斗故事,到各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话语间满是对家族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大家忘却了旅途的疲惫,沉浸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之中,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暮色渐浓,天边的晚霞为群山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彩衣。返程的车队缓缓启动,向着不同的方向驶离。在后视镜里,群山的轮廓渐渐变得模糊,但家族的记忆、先辈的精神却在每个族人心中愈发清晰、深刻。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祭祀活动,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它让漂泊在外的血脉重新找到了精神的原乡,也让英勇抗争、勤劳开拓、耕读传家的家族精神,在袅袅青烟中得以永续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李氏族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