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唐诗,如同一曲情真意切的悠长离歌,自王维的笔端流淌而出,穿越千年的时光,至今仍回荡在每个向往边塞、追寻历史足迹的心灵深处。阳关,这个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地,曾见证过无数离别与重逢,承载着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厚重历史,如今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寻找那遗落在风沙中的诗意与豪情。</p><p class="ql-block"> 8月1日上午9点钟,敦煌一家旅游公司的一辆9座旅行商务车,准时开到酒店接我们,同行的还有两个大人和一个男孩,他们来自上海。这是旅游公司为我们组成的一个临时家庭式的旅游团。汽车驾驶员兼导游的李师傅,负责安排全天各景区游览、旅途用餐等事项,我们旅游团的成员只管轻松、放心的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敦煌千年关隘——阳关。</p> <p class="ql-block"> 坐在车里,我一直在想象阳关究竟是个啥样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汽车在荒芜的大漠中穿行。天地苍茫,四周见不到一颗树木,偶尔看到有顽强的草丛在荒漠中昂着头。透过车窗,举目远望,天地辽阔深远,依稀可见朦胧的山脉。</p><p class="ql-block"> 随着汽车向大漠纵深驶去,把我的思绪也带向了远古。千年前,就是在这片广袤的大漠戈壁上,张骞应募出任使者,开启了凿空之旅,历经数年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甚至遭遇牢狱之灾,他永不言弃,终于开通了丝绸之路。同样,在这片土地上,唐高僧玄奘上西域取经,多少个日日夜夜,风吹日晒,沙迷双眼,他却始终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勇往直前,最终,玄奘成功带回大量佛教经卷……</p><p class="ql-block"> 这时,李师傅告诉大家离阳关景区不远了。我将视线投向窗外,看见公路边渐渐有了一些标识,偶尔还有一些建筑物掠过,再往里前行,出现了小渠水流,并逐渐有烟火气和勃勃生机,道路两旁的白杨树高大粗壮,郁郁葱茏,一座座房屋小院散落其中,家家门口都摆放着新鲜的什令瓜果,犹如来到了塞外江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午10点30分钟,汽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终于到达阳关景区。</p><p class="ql-block">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约70公里处,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重要关隘,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之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阳关大道”更是光明、希望和美好前景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据历史记载,西汉初年,击败月氏占据河西的匈奴贵族,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并与羌人联合,威胁汉王朝的安全。汉武帝即位后,先后发动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公元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占据河西。汉武帝移民河西,在河西设立武威、酒泉二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又置张掖、敦煌二郡,并在敦煌郡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p><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阳关博物馆。馆内中轴线以博物馆正门城楼、张骞像、八卦台、功德亭、都尉府为标志,两边建筑群对称分布,其中的两关汉塞厅和丝绸之路厅,以4000余件文物藏品,能够系统地反映汉唐时期敦煌及阳关的繁荣与变迁。</p><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极具大汉雄风。披挂着千年铜锈的铜马、战车、兵器,书写着陈年旧事的敦煌汉简,牵引着我们近距离地触摸阳关。博物馆里,戍卒家书的斑驳墨迹与《阳关三叠》的光影琴声交织,让人恍惚听见丝路驼铃穿透时空,金戈铁马、胡笳羌笛踏梦而来……</p> <p class="ql-block"> 沿着游览路线的指示牌,,在仿阳关城门处,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出关仪式,感受古代出关仪式感和历史氛围。在这里,游客需接受“关长”的盘问,回答问题或背诵古诗词,答对后可获得加盖“出关”印的通关文牒,象征顺利出关。</p><p class="ql-block"> 我们“出关”后,乘坐景区观光车去参观阳关遗址。观光车行驶大约十分钟后,看见在不远处荒凉的黄土山顶上,矗立着一座土墩台,我想,这应该是古阳关了。</p><p class="ql-block"> 原来,它是一座残存的阳关烽燧,尽管历经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这座烽燧依旧居高临下,鸟瞰四野。</p><p class="ql-block"> 爬上高坡,我围绕着烽燧转了一圈,并久久地注视它,这座矗立于戈壁滩上的古老烽燧,犹如一位沉默的守望者,历经风雨侵蚀,仍屹立不倒,诉说着当年烽火连天、战马嘶鸣的边塞岁月。看着这座如大地般颜色,由黄土夯压而成的古老峰燧,我仿佛在与我们的先古对视,于它而言,我或许只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倾听者,但我听到了它的辉煌过往,看到了它的沉寂,更感受到了它的雄浑孤独。千年黄沙,茫茫戈壁,这座遗世孤傲的残缺烽燧,正是当年遥看四野的“阳关耳目”,也是文人墨客心目中的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 盛夏的阳关,阳光炽热,大漠在烈日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湛蓝的天空下,古老的遗址显得格外沧桑,展现出一种雄浑的壮美。</p><p class="ql-block"> 从山坡上下来,走到一座石碑前,上面镌刻着“阳关故址”四个大字,这里就是千年前的阳关城。我默默地看着它,然后闭上双眼与它一起感受此刻天地之间的广阔与孤独。阳关,曾见证了丝路的繁华,千载而下,繁华不再,但凝结在其中的独特价值,值得我们全人类共同珍视。我站在石碑前远眺,见渥洼池湿地芦苇摇曳,白鹭飞过,宛如汉唐信使振翅;再放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葡萄园,展现出一幅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p><p class="ql-block"> 我漫步在阳关古道上,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尘埃。仿佛能看见被历史车轮深深碾过的印记,古董滩上散落的陶片还沾着商人的指纹;昔日驼铃声声、商队络绎的繁华景象虽已远去,好象仍能听到那来自远古的呼唤,感受到丝绸之路的脉搏跳动。</p><p class="ql-block"> 西汉至唐代,阳关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许多将士在此戍守,商贾、僧侣、使臣、游客在此验证出关。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时,也途经阳关返回长安。意大利的世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也在此入关进入中国。魏晋时期,阳关曾设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逐渐被废弃,最终被黄沙淹没,想来不禁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 从阳关古道来到阳关诗词长廊,看见很多游客也在此欣赏,其中,也有一些青少年。有的还一边欣赏一边深情并茂的诵读,非常应景,在场游客们为诵读者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在诗词石刻前驻足,品味古代诗人留下的诗词佳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其深情的离别画面和浓郁的边塞风情,成为流芳千古的著名诗篇。后来被谱成《阳关三叠》,成为千古传唱的送别曲,也使阳关名扬天下。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诗人的情思与边疆的风土人情交融,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篇。无论是岑参表达思乡之情的“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还是黄庭坚寄托离情别绪的“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这些诗句都以阳关为背景,勾勒出一幅幅壮丽而寂寥的边塞画卷,赋予了阳关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阳关,不仅是一座历史的地标,更是我国古代诗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边塞意象之一。</p> <p class="ql-block"> 穿越千年古道,探寻诗意阳关。阳关景区参观游览结束已是中午了。我们走出景区,汽车驾驶员兼导游的李师傅又将带领大家奔赴下一个景区——玉门关。</p><p class="ql-block"> 阳关,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诗魂的边塞重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当我们踏上这片土地,宛如穿越时空的隧道,领略边塞的雄浑与壮美,品味诗人的豪迈与哀愁,体验古丝路上的繁华与沧桑。西出阳关,不再是无故人的孤独旅行,而是与历史对话、与文化交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灵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