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峄山记

青崖

<p class="ql-block">  说起峄山,很多人也许不闻其名,更不知当年秦始皇封禅泰山前曾首登此山并封其为“天下第一奇山”。但读过中学的人大抵应该知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句。峄山,即“东山”,位于曲阜东南约三十公里处,我想这大概就是孟子称其为“东山”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原计划是昨日先游孔庙再至孔府,今天一早直奔峄山。但出孔庙东侧门北行百余米到达孔府南门时,孔府早已闭园。因不忍放弃,于是改为今日早游。走马观花之后出孔府,再驱车一路蜿蜒至于峄山西门时已近上午十一点。</p> <p class="ql-block">  我是喜欢登高之人,总觉得出游不爬山会失了太多趣味。比起十几年间登过的泰山崂山华山黄山,我最留恋的是几年前洛阳之行的老君山——没有摩肩接踵没有前呼后应,平缓蜿蜒一步一景的栈道上,除却眼前如梦似幻的“十里画屏”之外,经常只有游客两人,一个是妻一个是我。那种远离喧嚣人游画中的宁静与坦然,那种身心俱化美景在胸的激荡与契合也许正是很多人所渴求而又难即的一种境界吧。眼前的峄山似乎正合我心。或许是时近中午的缘故,简易的停车场上车子大概不足百辆,售票处门里门外也就三五游客,不似昨日在孔庙门前游人如织,更不似黄山华山那样买张索道票都要排着长长的队伍。</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票是网上购买的,简单准备后登山开始。</p> <p class="ql-block">  入门之后的一段台阶长而不陡,但几经迂回之后越发陡峭起来,而且除了脚下台阶、两旁杂树和或远或近姿态各异的巨石之外,别无景致可言。攀升约半小时后妻已体力不支,前方喜遇木亭一座,坐定喘息之间,偶尔山风吹面,幸得阵阵清凉。</p><p class="ql-block"> 吸取了上次在天蒙山东门上西门下还要乘摆渡车返回停车处的教训,这一次我们的计划是登顶后原路返回。虑及峄山不大,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妻便说就在此处等我们,然后一道下山。如此也好,于是留下些食物和水安顿妥当之后,我与儿子一前一后直奔山顶。水由儿子背着,我是轻装前进,因此脚步轻快些,累了渴了就在阶边一坐,等待后方补给。</p><p class="ql-block"> 此处台阶时断时续,时缓时陡。有时脚下是光滑的巨石,只凿了浅浅的横纹或脚窝。有时一侧临崖,则每隔两三米立有铁柱一根,中有铁链相连,这倒让我想起华山来了,一样的花岗岩,一样的陡峭,一样的铁链,不过一个名气大一个名气小,一个游人多一个游人少罢了。但于我而言,此刻空山不见人,但闻松风响,石径且独行,悠然拾级上,却不失为可遇不可求的绝妙之境。</p> <p class="ql-block">  白云宫是途中所见的第一个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初名白云观,宋元佑三年(1088 年),改称五华白云宫。据说宫后玉皇洞西北百步,有一洞名白云洞,因其洞口时有白云缭绕,自山外远观,或旋复如盖,或飘摇如纱,变幻莫测,宛若仙境,故名。但又据说清雍正年间,当时峄山所在的邹县(今邹城市)县令王尔鉴曾四次登临峄山探寻白云出处而未果,于是写下了“来去看白云,白云不知处”的诗句。我想其寻而不得之故,或是机缘不合,或是得而不知。云生有时,忽聚忽散,如团如盖之时近可湿人襟袂须眉,远观如纱如缕之时,即使身在云中,也未必自知。你在洞外寻白云,别人看你在云中,不识白云真面目,只因身在白云间,也许正是这样。立于殿外八卦石下仰望遐思时,忽然想到了卞之琳那首有名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们汲汲以求的幸福生活也许就在身边触手可及,可有时却视而不见偏要跋山涉水一身疲惫去找寻。其实幸福未必来得轰轰烈烈,父母的一句叮咛,爱人的一个眼神,孩子的点滴进步,三五好友的偶尔小聚,不都是幸福最质朴最本真的样子吗?爱自己的人和自己所爱的人以及自己一切安好即是幸福,知福惜福即是快乐。</p><p class="ql-block"> 东宫鲲鹏石外下临悬崖,相传曾有一贤惠儿媳因孝敬公公被人污陷,愤而跳崖以证清白后被仙人所救,故名“舍身台”。台上的浑石殿始建于宋代,无砖无瓦无铁无梁无柱,全由天然石头垒砌而成,令人称绝。殿前有石刻楹联一副:“自信生前不作鬼,焉知死后弗成神”,似乎在启迪着后人去思考尊严、良知、豁达与永恒。</p> <p class="ql-block">  白云宫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包括南天门、八角亭、玉皇殿、三清殿、无极殿等。因下山时还要返至此处,所以无心一一细看。在这里没有见到道士给人占卦看手相,却有幸欣赏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一位民间老艺人的传统戏法和一个年轻人表演的川剧变脸都引得游客欢笑声不断。</p><p class="ql-block"> 老君洞一侧有石磴逶迤而上直通幽处。此刻演出仍在继续但休整已毕,于是知会儿子之后独自奋然向五华峰顶攀行。</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山势更加陡峭,但景色也愈险愈奇,沿途题刻甚多但无暇细赏。行至一处,前路窄至仅容一人伏身而过,且上有巨石压顶,脚下乱石差互,并无台阶,危险至极。四顾无人,片刻权衡之后无奈返回绕道而行。抵近山顶,通过一架长而陡的木制台阶时,随手拍了一段视频发给一位同样醉情于山水之乐的老友,却因气喘吁吁而被他着实取笑了一番。</p> <p class="ql-block">  五华峰为峄山主峰,海拔 582米,由五块巨石组成,状如芙蓉,高耸入云。峰顶周围现存“一步登天” 、“光风霁月”“插天”等摩崖石刻十余处,字字古朴苍劲,令人赞叹。据说立于峄山之巅,有时可以北望泰山的玉皇顶,但我没有看到,也没找到孔子登临处的“小鲁台”(下山途中得知,“小鲁台”位于峄山东峰——冠子峰)。李斯受秦始皇之命而立的小篆“峄山碑”原应立于此处,却已在北魏时被毁。写过千古名篇《枫桥夜泊》的唐代诗人张继虽有《读峄山碑》一诗:六国平来四海家,相君当代擅才华。谁知颂德山头石,却与他人戒后车。但张继及今人所能读到的,最多只是根据原碑拓片刻于枣木之上的摹本罢了。</p> <p class="ql-block">  (《峄山碑》摹本局部 网图)</p> <p class="ql-block">  与儿子会合后歇息片刻,我们选择了由秦始皇当年也曾五体投地的“居龙洞”匍匐而过,然后沿悬空栈道一线下山。东线虽然还有很多景点今日无暇一观,但感觉已然领略到了峄山的无限风光与深厚底蕴。相传此山是女娲补天之时滚滚乱石造就而成。因其积石相连,络绎如丝而得名。峄山虽海拔不足六百米,却能集泰山之雄浑厚重、华山之峭拔险峻、黄山之灵动秀奇于一身。虽偏居此一隅之地,但除秦始皇、孔子之外,孟子、刘邦、司马迁、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徐霞客、郑板桥等文人墨客皆曾登临此山,并为其留下诸多精美题刻或瑰丽诗作,足见其不愧“岱南奇观”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一路留连一路回味一路沿阶而下,倚杖喘息之间,前方忽现方亭一座。亭下,妻已等候很久了。</p> <p class="ql-block"> 二O二五年八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