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虎丘望吴地

✨月亮汐🌙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0日午后离开同里古镇,便一路乘地铁前往虎丘,苏州地铁非常方便,换乘了一趟车就抵达虎丘了,而且我们住在苏州火车站附近,返回驻地地铁是最方便的。地铁如人生旅途,起点、路途、终点。在苏州,地铁是我们最便捷的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我们站在“吴中第一山”的牌坊下,望着远处朦胧的塔楼。这座山,这片古迹,仿佛替我们记住了这一路走来的年年岁岁。</p> <p class="ql-block">那块大石头上的“虎丘名胜古迹”几个字被晒得发亮,我和他站在前面,像是走进了历史的缝隙里。忽然觉得,这一程不只是为了风景,更是为了这些微小却鲜活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吴中第一山”的牌坊下,行人匆匆,有人驻足,有人走过。我站在一旁,脸上带着笑意。少了些喧嚣,多了些静谧,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湿漉漉地印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虎丘景区外广场现存一尊高3.5米、重7吨的仿古大鼎,名为“周王子吴鼎”,以老虎纹饰为设计基调,为当代工艺品。据史料记载,虎丘山寺曾有一尊同名古鼎,后遗失。‌‌</p><p class="ql-block">‌该鼎名称可能源于吴国与周王室的关联。吴国为西周诸侯国,国君爵位为侯,但后世常称“吴王”,鼎名或反映这一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那座青铜鼎沉稳地立在绿荫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它繁复的纹路上,仿佛时光也在这铜绿间沉淀。我走近看那石碑上的字,才知道它的来历。它不语,却承载了太多故事。我站在它身旁,忽然觉得自己也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沙。</p> <p class="ql-block">“海涌”是虎丘山的古称,源于其独特的地质历史。据史料记载,远古时期苏州地区为一片海湾,虎丘曾是海中一座随潮汐涨落时隐时现的小岛,形似从海水中“涌现”而出,故得名“海涌山”。后因地质变迁,海湾逐渐淤积成陆地,虎丘成为孤立于平原上的山丘,但名称保留了这一自然特征。</p><p class="ql-block">“涌海”两个字在石碑上泛着光,尽管天空阴沉,它却依旧庄重。我站在石板路上,望着那对石狮子,仿佛听见了远古的回声。它们守着这片土地,也守着那些未曾说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水乡的河静静流淌,岸边的屋檐滴着水,小船悠悠地划过,划开了一池倒影。我坐在河边的石凳上,看着远处的蓝天,忽然觉得,江南的美,不只是风景,更是那种不急不躁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石桥下,船缓缓驶过,岸边的黄墙灰瓦映着阳光,远处的高楼却仿佛在提醒我,这里,是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我站在桥中央,感受着脚下水流的温度,也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园林入口处,“吴中第一山”的牌匾在绿树间若隐若现,我站在红伞下,听着电子屏里传来的语音导览,忽然觉得,传统与现代,竟也能如此自然地并肩而立。</p> <p class="ql-block">虎丘景石牌坊的“吴岳神秀”匾额及其对联为“水墨云林画,松风山谷诗”,由著名书画家吴羊木和周退密分别题写。</p><p class="ql-block">石牌坊掩映在绿树中,透过枝叶洒在石板路上,斑驳而温柔。我缓步走过,耳边是风穿林的轻响,心里却出奇地安静。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时光缓缓流淌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亦山亦水”的匾额下,我站在门口,望着那片园景,仿佛走进了一幅画。绿意盎然,水声潺潺,连脚步都不自觉地放轻了。</p> <p class="ql-block">那座中式建筑的窗棂上,雕着繁复的花纹,门廊下,几个人低声交谈。我站在树荫下,听着他们说笑,忽然觉得,这里不只是景,更是生活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庭院角落,竹影摇曳,水槽中的水流轻响,黑猫懒洋洋地趴着。我坐在石凳上,看着那块牌匾上的字,忽然觉得,这一刻的宁静,胜过千言万语。</p> <p class="ql-block">站在古建筑前,嘉庆年间的那幅书法,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听见了古人的低语。那一刻,仿佛也成了这历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石阶小路蜿蜒向前,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光影。我一步步走着,脚下的石板温润而坚实,仿佛通向的不只是园林深处,更是时光的另一端。</p> <p class="ql-block">我坐在石阶上,望着远处的牌坊,风吹过,帽子差点被吹走。我伸手扶住,却看见了牌坊下那片宁静的天地,仿佛一切都刚刚好。</p> <p class="ql-block">园林深处,白墙灰瓦间,阳光透过树影洒下斑驳光影。我走过那扇圆形门洞,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假山石阶,步步皆景,连呼吸都变得轻柔。</p> <p class="ql-block">作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重要佛教建筑,云岩寺塔不仅是宗教场所,还曾是大运河进入苏州段的标志性航标。其八角仿木楼阁式砖结构,代表了江南地区早期砖石塔的建筑典范。</p> <p class="ql-block">古塔高耸,塔下游客三三两两,我仰头望着那层层窗格,仿佛看见了千年的光阴。风吹过,树叶轻响,我却觉得,这一刻,我与历史面对面。</p> <p class="ql-block">云岩寺塔(虎丘塔)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地基不均匀沉降与独特的地质构造‌,自明代出现倾斜后,通过古代建筑智慧和现代加固技术实现了斜而不倒的奇观。</p><p class="ql-block">那座古塔依旧矗立,塔下游客来来往往。我站在树荫下,望着它,忽然明白,它不说话,却见证了一切。</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牌匾下,石阶层层叠叠,我缓步而上,看着两旁的绿植,忽然觉得,这里不只是寺庙,更是一种心灵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坐尺子”是苏州虎丘景区的一块石刻,正确读法应为“千人坐”。相传吴王阖闾死后葬于虎丘,其子夫差为防止工匠泄露葬地,在此杀死千人,鲜血染红一块巨石,形成“千人石”。后人将此石称为“千人坐”,以纪念那千名工匠。 ‌</p><p class="ql-block">石阶上的字迹模糊却清晰,我站在“坐尺子”旁,望着远处的亭子,忽然想起小时候,也曾在这样的石阶上坐过,只是那时的风,吹的是童年的梦。</p> <p class="ql-block">虎丘剑池下确实存在古墓,相传为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墓葬。 ‌</p><p class="ql-block">根据地方志记载,剑池下方是阖闾的埋葬地。阖闾生前酷爱剑术,下葬时以“专诸”“鱼肠”等3000把宝剑随葬,形成独特的“剑池”景观。 ‌</p><p class="ql-block">“虎丘剑池”的石壁前,仿佛听见了剑声回响。历史在这里沉淀,也在这里苏醒。</p> <p class="ql-block">“虎丘剑池”的石碑前,我驻足良久,AI讲解的声音清晰而温柔,仿佛替古人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虎丘古真娘墓‌是苏州虎丘山著名的人文景点,为唐代名妓真娘(胡瑞珍)的墓葬,以其凄美传说和历代文人题咏闻名,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墓亭内嵌有康熙、乾隆年间的碑刻。</p><p class="ql-block">真娘本名胡瑞珍,唐代安史之乱时南逃至苏州,因被骗沦落风尘。据传她为守贞操自尽离世,书生王荫祥为其建墓。其事迹与杭州苏小小齐名,合称“香魂”。‌‌</p> <p class="ql-block">“试剑石”三个字刻在岩石上,我站在它旁边,仿佛看见了古人挥剑试锋的瞬间。那一刻,风起云涌,而石不语。</p> <p class="ql-block">“大吴胜壤”的黄墙前,我望着它,仿佛看见了吴地千年的繁华。历史在这里沉淀,也在这里重现。</p> <p class="ql-block">庭院里,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我走在石板路上,看着那几盆盛开的花,忽然觉得,这里不只是景,更是生活最美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我坐在路边歇息,总有穿旗袍女子经过,沿着石板路走远。我站在黄墙下,看着她们的背影,忽然觉得,传统与现代,也可以如此自然地融合。</p> <p class="ql-block">三名女子穿着传统服饰,手提购物袋,走在绿树与青铜器之间。我站在一旁,看着她们的笑靥,忽然觉得,历史不只是过去,也可以是现在。</p> <p class="ql-block">青铜鼎前,“周王子吴鼎”的字样在阳光下泛着光。我站在绿树下,听着游客的低语,仿佛听见了吴王的叹息。</p> <p class="ql-block">离开虎丘,走过“虎丘名胜”的牌坊,今天收获满满,我站在一旁,忽然觉得,也可以如此古意盎然。</p><p class="ql-block">虎丘虽非典型江南园林,但其“山、水、寺、塔”的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与苏州园林的审美一脉相承,是自然山水园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晚赶往七里山塘街,醉美夜景!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