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家书的赤子心与时代魂—— 邵延铭两封抗战家书的精神解码

何欣

<p class="ql-block">  1938年的中国,正被烽火裹挟前行。上海煤业救护队队员邵延铭寄往家中的两封书信,以朴素的笔触记录着一个普通中国人在抗战洪流中的所思所感。纸页间的牵挂与坚定、忧虑与乐观,不仅是个人心境的流露,更折射出全民抗战的时代图景。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重读这些带着体温的文字,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年代中国人的精神脉搏。</p><p class="ql-block"> 两封书信载体均为中华邮政发行的孙中山像邮资邮简,邮资面额为5分,第一件邮简背面广告文字为“邮政包裹”,1938年南昌寄浙江余姚,销南昌(M)1月25日戳,有余姚临山1月28日到达戳(图1、图2)。</p> <p class="ql-block">图1</p> <p class="ql-block">图2</p> <p class="ql-block">信文如下:</p><p class="ql-block">“母亲:</p><p class="ql-block"> 你老人家这时纪(记) 念着这个为民族抗战而流浪在外的儿子,儿子也同你一样的在纪(记)念着你老人家。</p><p class="ql-block"> 在兰溪所投寄出的信有没有收到(前信误写兰州)。</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去年十二月廿八日那天搬到了屯溪,屯溪是休宁县的一个小镇,市面很好,那边有电灯,街道也很宽大。在哪里住了半月又要迁移了,在一月十二日我们离开了屯溪到了景德镇。景德镇是江西省的一个县治,市面也不坏。我们这次的目的地是在南昌市,所以我们在景德镇住了一夜,在早晨又开始进行了。景德镇离南昌有二百五十二公里,我们的汽车自早晨六时出发至下午三时到达了江西省会南昌。</p><p class="ql-block"> 南昌市是一个政治军事的中心点,市面很好。因南昌市是军事中心点,所以太阳牌飞机现时时光顾。但我们在南昌市筑有飞机场两个,同时我们新式的空军又很多的在南昌市川流不息飞翔,所以日机自战事开始之后未能飞行到南昌市,未到南昌我大批银灰色的新空军已起飞去迎击了。</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军事上情势已好转。</p><p class="ql-block"> 别的言语也没有了,以后我时时会写信来禀告的。敬祝 金安</p><p class="ql-block"> 男 延铭 叩</p><p class="ql-block"> 一月十五日</p><p class="ql-block">焕泉兄、五妹</p><p class="ql-block"> 你们好吗,我很念,我在南昌很好,请不念。余姚情形好吗,请来信告我。来信寄南昌市中国红十字会南昌分会转交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上海煤业救护队内弟收可也。我们现又改编为红十字会了,我们到南昌的工作是运输伤兵,非救护。……”</p> <p class="ql-block">  第二件邮简背面广告文字为“邮政代收货价”,1938年南昌寄浙江余姚,销南昌(M)2月6日戳(图3、图4)。</p> <p class="ql-block">图3</p> <p class="ql-block">图4</p> <p class="ql-block">信文如下:</p><p class="ql-block">“母亲:</p><p class="ql-block"> 今年壹月十四日有南昌寄来函,又在壹月二十号有便人至余姚寄来一函收到没有,甚念</p><p class="ql-block"> 我在南昌很好,这几天工作也不十分忙,你在家乡身体好吗?大哥、三哥、大姐、五妹等都好吗?今天是废历的初四,我在这里来向你行一个拜年礼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家乡没有敌人的铁蹄,又听不到敌人的炮声,也没有惨无人道的太阳牌飞机,你们都在很快乐的过新年吧。许多无家可归的同胞真是在过牛马还不如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江西的老百姓因为历年国共的内争,所以使他们的生活真清苦极了,所以他们在这个新年也看不出什么来了。</p><p class="ql-block"> 军事消息,这几天很好,李宗仁调任安徽省主席,应要守武昌、汉口、南昌,所以非先守安徽不可,所以我们对抗战是很乐观的。在政治上,国共两党团结如铁桶一样的坚硬。家乡有无消息,请母亲来信,余言后禀!</p><p class="ql-block">此请、金安!</p><p class="ql-block"> 男 延铭 叩</p><p class="ql-block"> 二月四日</p><p class="ql-block"> 此信有便人在余姚寄出,来信寄:南昌市民德路中国红十字分会转交上海煤业救护内队 邵延铭收”</p> <p class="ql-block">  80年过去,当我们重读这两封书信,最动人的是其“平凡中的伟大”。邵延铭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只是千万抗战者中的一员,他的信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母亲的牵挂、对行程的记录、对时局的朴素观察。但正是这些“平凡”,构成了抗战最坚实的根基——全民同仇敌忾,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普通人在各自岗位上的坚守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煤业救护队的故事因这两封书信而更显鲜活:他们在淞沪会战中驾驶汽车穿梭于枪林弹雨,将伤员从火线抢运后方;他们带着救护车辆辗转千里,最终选择加入新四军,将个人行动融入民族解放的洪流。邵延铭的书信,正是这支队伍精神轨迹的缩影——从“为民族抗战而流浪”的个体觉醒,到与革命队伍同行的集体抉择。</p><p class="ql-block">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这些书信的纪念意义愈发清晰:它们提醒我们,胜利从不是偶然,而是由无数像邵延铭这样的普通人,用牵挂、信念与行动共同铸就。他们的家书,是写给家人的平安信,更是写给民族的宣言书——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穿越时空,依然是我们前行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