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烨与赵烈:血染相册的永恒记忆

少军

画报君 <b>碾盘沟 2025年08月15日 00:02 河北</b> 雷烨(1914-1943),原名项俊文,浙江金华人;赵烈(1920-1943),广东中山人。两位年轻的生命,在抗日战争烽火中交汇于晋察冀画报社,他们用鲜血共同谱写了一曲革命情谊与牺牲精神的壮歌,其悲壮故事最终凝结于一本染血的相册——“双烈同册”。 <b>雷烨殉国,血染册页</b><br>1943年4月,雷烨在河北平山县曹家庄为《晋察冀画报》整理冀东抗战影像专辑。19日深夜,日军突袭。危急关头,雷烨将生的希望留给乡亲,指挥群众转移,自己却身陷重围。20日拂晓,于南段峪山谷,身负重伤、弹尽援绝之际,他毅然撕毁文件、砸碎相机与钢笔,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戕殉国,年仅29岁。<br>战友整理其遗物时,发现一本浸透鲜血的册页日记,其中保存着他拍摄的珍贵影像。这本血册随后交予画报社指导员赵烈保管。 <b>赵烈珍藏,誓言永恒</b><br>赵烈在血册扉页写下饱含深情的悼文: “在这个册子上面,有你和暴敌遭遇时决然自杀时所流下的血迹斑斑...当我每次翻开时,看到那已经变成紫黑色的血迹和铁夹上为血所浸蚀而生成的铁锈的时候,你那年轻睿智的脸庞,沉毅而和蔼的神色,清晰而响亮的声音......都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抚摸着你那已经消失的温暖和热气的血迹,我便记起你所留给我的深刻的印象。雷华(烨)同志!我就拿你这遗物作为对你不可磨灭的、永恒的记忆的纪念品吧!一九四三,八月”。 赵烈视此册为对雷烨“不可磨灭的永恒记忆”,随身携带,不离左右。 <b>赵烈赴义,血册再染</b><br>1943年12月,在阜平县柏崖村的突围战中,已脱险的赵烈为营救战友,义无反顾地折返险境,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3岁。当战友们找到他的遗体时,那本雷烨的血册,赫然在怀。册页之上,已是两人殷红交叠的血迹。 <b>精神丰碑,永恒传承</b><br>这本承载着两位年轻记者生命与热血的“双烈血册”,超越了其物理载体,成为晋察冀画报社乃至整个敌后新闻出版战线“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精神的至高象征。<br>雷烨牺牲一个月后,《晋察冀画报》第三期以他的作品《滦河晓渡》为封面,刊发其摄影作品及遗诗《滦河曲》,寄托沉痛哀思。而赵烈等人的牺牲,更让画报社在周年纪念中发出震撼宣言:出版画报,本身就是一场需要“临危不惧的战斗气势,宁死不屈的英勇精神”的生死搏斗。 <b>后世铭记,山河同祭</b><br>平山县南段峪村民感念雷烨,将其墓旁一棵山杏树命名“雷烨树”,并在他牺牲地立碑纪念。1958年,雷烨遗骨迁入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赵烈则长眠于阜平县烈士陵园。二人虽分葬两地,但血染相册的史迹永存。他们以生命诠释了“只知有国,不知有己”的崇高信仰,其悲壮故事,透过这本血迹斑驳的相册,成为中国抗战史上不朽的精神丰碑。 <b>展览启幕,致敬英烈</b><br>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在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文化广场举办“雷烨与赵烈摄影文献展”。本次展览汇集两位烈士的珍贵摄影作品、相关文献史料,以及记录其壮烈事迹的实物图片与文字。我们力图通过这些饱含历史温度与生命重量的展品,还原那段烽火岁月,再现两位青年记者以镜头为武器、以生命为代价记录历史、守护真相的光辉历程。<br>谨以此展,缅怀先辈,致敬先烈! 本次展览得到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高初老师、姜溆老师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本次展览得到了华光摄影艺术博物馆馆长、知名策展人崔波老师大力支持,特此致谢!<div><br></div><div>本次展览得到了碾盘沟村民帮助和支持,特此致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