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斯拉夫之行~黑山&阿尔巴尼亚

瑞雪

<p class="ql-block"><b>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b></p><p class="ql-block">(1945年-1991年)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也是黑山共和国的前身。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一个存在于1945年至1992年的巴尔干社会主义国家,由马其顿、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等社会主义共和国所组成。</p><p class="ql-block">主要宗教是东正教。 首都波德戈里察 。</p> <p class="ql-block"><b>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前3世纪‌,伊利里亚人被古罗马征服,成为伊利里亚省的一部分。罗马帝国衰落后‌,伊利里亚地区被哥特人占据。拜占庭时期‌,查士丁尼一世重新征服该地区。</p><p class="ql-block">公元6世纪末和7世纪初,部分斯拉夫人移居到巴尔干半岛。9世纪,斯拉夫人在黑山地区建立“杜克利亚”国家。11世纪,“杜克利亚”改称“泽塔”,并在12世纪末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塞行政省。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现波德戈里察及其以北地区,泽塔王朝陷落。1878年柏林会议承认黑山王国为独立国家。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山再次并入塞并加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意法西斯入侵并占领南斯拉夫王国。1945年,南斯拉夫人民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同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p><p class="ql-block">2003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决定放弃“南斯拉夫”的国名,改称塞尔维亚和黑山。</p><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3日,黑山正式宣布独立。</p> <p class="ql-block">科托尔</p><p class="ql-block">科托尔的历史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公元前168年),当时被称为Acruvium,是罗马达尔马提亚行省的一部分。公元535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此建立要塞,10世纪时发展为东罗马帝国的第二个城市。‌‌</p><p class="ql-block">十五世纪起被威尼斯、奥地利等国控制。</p><p class="ql-block">1797年后先后归属哈布斯堡王朝、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年由英国占领,后划归奥地利帝国。‌‌</p><p class="ql-block">1918年归南斯拉夫。</p><p class="ql-block">1979年大地震摧毁近半老城区,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助下修复。</p><p class="ql-block">十五世纪起被威尼斯、奥地利等国控制。1918年归南斯拉夫。</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王朝交替科托尔也没能逃脱掉各种磨难,它曾被东罗马,拜占庭,塞尔维亚Nemanjic王朝,匈牙利和波斯尼亚王国,威尼斯,奥地利,保加利亚,法国,等先后入侵。)</p> <p class="ql-block">13世纪多明我会和圣方济各会修士为抵制波戈米尔教派,在城郊建立修道院;15世纪威尼斯人完善城墙防御体系,现存4.5公里中世纪城墙即为此时期所建。‌‌</p><p class="ql-block">14世纪起,科托尔因商业繁荣成为威尼斯共和国的竞争对手,1420-1797年间受威尼斯统治,建筑风格深受威尼斯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科托尔峡湾</p><p class="ql-block">黑山是陆地与海洋最美的邂逅",这句话浓缩了峡湾与山脉交错的视觉震撼。</p><p class="ql-block">科托尔湾是黑山西南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峡湾形海湾,由4个相连小湾组成蝴蝶形,最窄处仅340米,两岸石灰岩崖壁高达1500米。</p> <p class="ql-block">曾被评选为"一生必去的十大旅游胜地",印证其景观的稀缺性与美学价值。‌‌</p><p class="ql-block">以中世纪城镇群和古罗马遗迹,入选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湖心双岛</p> <p class="ql-block"><b>岩上圣母岛(人工岛)</b></p><p class="ql-block">圣母岛,1452年7月22日当地两名水手在一次遇险后获救时,在海上发现了一块有圣母像的岩石,于是他们立下了誓约,每年7月22日,水手们都往这里投石块,此后当地渔民形成投石祈福的传统。还有沉没的旧船及被扣押的船只装载的岩石堆积形成。这座小岛是几个世纪以来由当地海员建造的,他们保持了古老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建于1630年,巴洛克风格的圣母教堂和博物馆,以蓝色圆顶和红瓦为标志,内部装饰含68幅巴洛克画家特里波·科科利亚的画作及银质航海主题浮雕。</p> <p class="ql-block">航标灯</p> <p class="ql-block"><b>圣乔治岛</b></p><p class="ql-block">是一座自然岛屿,现在是私人岛屿不对游客开放。据说岛上有一座建于12世纪的本笃会修道院,外围只能看到房子和十几棵高大的柏树。</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快艇前往科托尔古城</p> <p class="ql-block">峡湾内总是风平浪静。船行其中,可以欣赏到山与海的壮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力量。这里的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与自然的美,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一船39人,船老大特批我一个人可以上船头拍照,有种闻宠若惊‌的感觉,平静地海湾有种惊涛骇浪的感觉,怎么说呢?忽蒙垂青目,惶然对春风。</p> <p class="ql-block">邀请船头副手给我拍照</p> <p class="ql-block">我坐前面可以同时拍两岸的风景,太阳特别晒,可心里很暇意,吹着海风心里这个美。</p> <p class="ql-block">科托尔海游是一大特色,来黑山就得晒黑。</p> <p class="ql-block"><b>南斯拉夫战争遗留隧道</b></p><p class="ql-block">南斯拉夫战争遗留下来的军用潜艇隧道,游船是可以开进去的,我们行程里没有。</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岛曾经是一个监狱,现在已经被商人买下来变成一个非常贵的酒店了,据说在这里住一晚是2000美元。</p> <p class="ql-block"><b>蓝洞</b></p><p class="ql-block">这个是蓝洞,它之所以称为蓝洞的就是它,这个海水在太阳光的反射下就变成蓝色了,十分迷人,所有的游船都到,然后有很多游客都下到这里来游泳,我们行程里没有。</p> <p class="ql-block"><b>科托尔古城</b></p><p class="ql-block">是黑山共和国南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重要历史名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由伊利里亚人在此定居。</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8年,科托尔作为罗马帝国达尔马提亚行省的组成部分被提及,当时被称为Acruvium。东罗马帝国于公元535年在该地区建立要塞,后于10世纪增设下科托尔城。</p><p class="ql-block">11世纪起,科托尔成为塞尔维亚公国的一部分,并因威尼斯控制沿海贸易而逐渐发展为商贸中心。城墙始建于9世纪,历经多个世纪扩建,最终形成现存4.5公里的规模,1657年曾抵御奥斯曼军队入侵。 ‌‌</p> <p class="ql-block">城门是古代伊斯人建于1555年。</p><p class="ql-block">城墙上的1944年11月21号,是铁托率领军队把古城从纳粹手中解救出来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b>钟楼</b></p><p class="ql-block">在1602年的时候就为当地的居民提供准确的时间也是科托尔的象征,他下头这个锥形立柱又被称之为是羞耻之柱,是以前处罚犯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圣特里芬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科托尔有教堂14座,古城内有4座教堂,最<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特里芬大教堂</span>作为科托尔古城的核心宗教建筑,该教堂始建于1166年,位于9世纪教堂遗址上,以纪念守护神圣特里芬命名。它是亚得里亚海东海岸现存最古老的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圣特里芬大教堂,它看起来就像飘在海面上的一叶孤舟,而它的背后就是万丈深渊。当年建造这座教堂的时候,工匠们都是喝着伏特加在悬崖上硬生生凿出来的,所以又被称为最危险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高耸的钟楼曾经是老城的地标,还兼有海上航标的作用,远航归来的水手们在船上最先看到的就是钟楼。</p><p class="ql-block">教堂翻修自8世纪初建的罗马式小教堂,建筑用的石头来自克罗地亚的科尔丘拉岛~马可波罗的故乡。教堂曾毁坏于1667年的大地震,灾后又一次重建,从不对称的双塔楼就能看出,第二座塔身建到一半时钱就用完了,只能草草收工。两座模样不同的塔楼身上各标着一个数字:1166和2016,表明了它诞生和重建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圣尼古拉教堂</b></p><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教堂是黑山科托尔古城的重要宗教建筑,始建于1909年,属于东正教教堂。该教堂位于古城北面小广场,与圣卢克教堂相邻,内部装饰精美,游客和信徒络绎不绝<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圣尼古拉教堂</b></p><p class="ql-block">眼前的洋葱头告诉我这是一座东正教堂。</p><p class="ql-block">崭新气派的圣尼古拉教堂建于1902年至1909年间,是古城最大的东正教堂。</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科托尔居民中信奉东正教的人数不断增</p><p class="ql-block">加,占总人数的7成以上,于是就修建了这座教堂。教堂顶部的结构是拜占庭风格,顶部十字架与正门上方的不同,是3个十字相连的造型,这是东正教十字架的特点,多出的两横表示耶稣被直接钉在十字架上,象征耶稣承受着更大的痛苦,略微倾斜的角度表示耶稣对折磨他的人的宽恕。</p> <p class="ql-block"><b>圣卢卡教堂</b></p><p class="ql-block">教堂由Mauro Kacafrangi夫妇建于1195年,在1563年,1667年和1979年的三次大地震中竟奇迹般地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b>圣人特里普纳教堂</b></p><p class="ql-block">位于古城地标性建筑,16世纪建造,采用石灰石建造,属于哥特式双塔结构。教堂以纪念圣人特里普纳命名,被认为是亚得里亚海沿岸最古老且漂亮的教堂之一。 ‌‌</p><p class="ql-block">传说公元809年威尼斯商人从土耳其将圣人特里普纳的遗骸运回意大利,途中遇风暴而进入海湾,暂避科托尔;可是,每当他们欲启程回航都因恶劣天气无法成行,后来他们中的一位在梦中见到圣人特里普纳,圣人告诉他们应留在此地,于是他们放弃回归念头,在此安居乐业。后来,人们建起了圣特里普纳教堂,奉圣特里普纳为守护神,教堂内至今珍藏了14世纪制作的16个圣人金银雕像。</p> <p class="ql-block">科托尔古城的巷道都很狭窄,而且弯弯曲曲,感觉像在走迷宫。</p><p class="ql-block">在这旅游的乐趣就是在这环境绝佳的城镇里漫步。</p> <p class="ql-block">古城里的房子都保留了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好多建筑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几乎每一栋都有着它自己的传奇故事,而且甚是精彩。</p> <p class="ql-block">在科托尔的街头巷尾,你可能会偶遇一些懒洋洋的猫咪,它们或席地而躺,或爬到墙上晒太阳。</p><p class="ql-block">以前都有船出海,老鼠是船的克星,所以大家对猫就特别友好。</p> <p class="ql-block">古城成三角状</p> <p class="ql-block">巴扎集市</p><p class="ql-block">巴扎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集市曾经被战争损坏的一座废弃教堂,后 被修复。教堂内曾经的神殿,现在人声鼎沸。</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p><p class="ql-block">有好多个这样的瞭望口、射击口。</p> <p class="ql-block">都是喇叭口型,墙里墙口小,墙外口大。</p> <p class="ql-block">“之”字上方的顶点就是飘扬着旗子的堡垒。堡垒的位置是极佳的观景点。</p><p class="ql-block">是欧洲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这段城墙始建于9世纪,从东罗马帝国到威尼斯帝国,历代王朝统治者都不停地对它进行维修加固,为此付出了几个世纪的努力,到18世纪形成了现在的规模。</p><p class="ql-block">令科托尔人引以为豪的是,这道长城在历史上经受住了考验,1657年,科托尔人依靠它坚固的防线,抵御住了横扫欧洲的奥斯曼军队入侵。</p> <p class="ql-block"><b>布德瓦古城</b></p><p class="ql-block">位于黑山共和国最盛名历史遗迹之一,坐落于亚得里亚海畔,拥有2500年的历史,是探索黑山历史的绝佳起点。</p> <p class="ql-block">布德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布德瓦的统治权几易其主,古希腊、古罗马、威尼斯共和国以及奥匈帝国、法兰西、俄罗斯、意大利等都在这里留下印迹。</p><p class="ql-block">在中世纪,布德瓦先后处于杜克利亚的国王塞尔维亚和哲塔贵族的统治之下,威尼斯共和国从1420年到1797年这将近400年的时间,一直也在统治着布德瓦。在威尼斯统治的世纪里面,布德瓦被称作布都亚城市,属于威尼斯共和国的科托尔湾地区城市的四周被高大的城墙包围着,同时加强了防御以抵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入侵一直到19世纪初。</p><p class="ql-block">到了一战结束以后,塞尔维亚军队进入了奥地利军队放弃的布德瓦,从此布德瓦成为了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到了1941年又被划到了意大利王国的版图之下。</p><p class="ql-block">直到1944年的11月22号,南斯拉夫游击队解放了布德瓦,从此这个城市再度成为了南斯拉夫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到了2006年黑山宣布独立以后,布德瓦又成为了黑山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布德瓦老城最初被希腊水手发现,但直到罗马帝国占领了整个黑山海岸线后,古罗马文明对布德瓦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绝大多数的老城建筑是由威尼斯人设计的,从门、铰链、窗户、阳台直到其它显而易见的小装饰无不体现了威尼斯共和国时期的罗马风格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罗马帝国的边界</p><p class="ql-block">在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之后,布德瓦正好处于两个帝国的边界,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造成了持久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布德瓦老城不大,有3个主要教堂,分别是建于7世纪的圣伊万教堂、建于840年的蓬塔圣玛丽教堂以及建于1804年的圣三一教堂。</p> <p class="ql-block"><b>圣伊万教堂</b></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堡的北侧,是一座天主教堂,始建于7世纪。其高耸的塔楼是布德瓦的地标性建筑,从远处就能看到塔尖。</p> <p class="ql-block">圣三一教堂</p><p class="ql-block">位于圣依凡教堂的西侧,是一座东正教堂,建于1804年。这座教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吸引着众多游客。</p> <p class="ql-block">蓬塔圣玛丽教堂</p><p class="ql-block">建于840年,是古城城墙上的建筑。虽然历史悠久,但依然保持着其原始的建筑风格和神圣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从布德瓦古城的后门出去之后有一片海滩,叫做 Old Town Beach (老城海滩),从这个海滩往另一边走有一条石头的栈道。</p> <p class="ql-block">布德瓦最著名的雕像是位于莫格伦海滩的‌青铜芭蕾舞女雕像‌,由雕塑家格拉迪米尔·阿列克西奇创作,被誉为城市浪漫象征。</p> <p class="ql-block">因未穿芭蕾舞裙,被戏称为“丢失泳衣的女孩”。</p> <p class="ql-block">1979年4月15日的大地震,使布德瓦的许多古老建筑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987年,布德瓦老城在花费了八年的时间后重回原貌。</p> <p class="ql-block"><b>圣斯特凡岛</b></p><p class="ql-block">岛上遍布酒店 ,一眼望去,就像一束枫叶。黑山刚刚独立时缺钱就把这个岛租给新加坡人。</p> <p class="ql-block">不住酒店不能上岛,房价最便宜的也要700欧元。</p> <p class="ql-block"><b>斯库台</b></p><p class="ql-block">建城于前4世纪,原为古伊利里亚人所建王国之一,前168年为古罗马攻占,之后被罗马人称为斯库德拉(拉丁语:Scodra)。7世纪前期被东罗马帝国割让与斯拉夫人,后成为保加利亚人和东罗马帝国争夺的对象。12世纪时,该城一度被威尼斯统治,经历两次被围(1474年、1478年)后落入奥斯曼帝国之手。斯坎德培起义反对奥斯曼帝国后,该城曾经抗击了两次奥斯曼帝国大军的围攻,最终还是于1479年被奥斯曼帝国攻占,此后直到17世纪方才复兴。</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该城成为黑山觊觎的对象。1913年4月,在付出1万多人的伤亡后,黑山和塞尔维亚联军终于攻占斯库台。但是在战后的伦敦会议上,黑山外交失败,被迫将斯库台转交给新成立的阿尔巴尼亚。此后在一战中,黑山一度再次占领斯库台,但是阿尔巴尼亚最终还是在各国协助下抵抗住了新成立的南斯拉夫对斯库台的领土要求。1921年归属阿尔巴尼亚。</p> <p class="ql-block"><b>斯库台湖</b></p><p class="ql-block">斯库台湖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淡水湖,横跨黑山与阿尔巴尼亚两国边境。</p><p class="ql-block">湖中分布50余岛屿。作为跨国界保护区,其70%面积属黑山国家公园,30%属阿尔巴尼亚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湖岸保留中世纪修道院、罗扎发城堡(2400年历史)等,展现拜占庭文化与斯拉夫传统。</p> <p class="ql-block">二战期间成为黑山起义运动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b>罗扎发城堡</b></p><p class="ql-block">该城堡由古伊利亚人于2400年前修建,现存城墙与塔楼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城堡由古伊利里亚人于公元前4世纪建造,后相继被罗马、拜占庭、威尼斯共和国和奥斯曼帝国占领,作为军事要塞守卫斯库台。</p> <p class="ql-block">1479年奥斯曼帝国接管后,城堡逐渐失去军事功能,现存遗迹多为残垣断壁,但仍可辨识城门、高台等防御设施。‌‌</p> <p class="ql-block">城堡得名于当地传说:三位兄弟为稳固城墙,需献祭一位妻子,最终弟弟的妻子罗扎发自愿牺牲,仅要求露出右乳、右眼、右手和右脚以照顾婴儿。此传说赋予城堡人文色彩,成为阿尔巴尼亚文化遗产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塔拉峡谷大桥</b></p><p class="ql-block">塔拉河峡谷大桥位于黑山北部,横跨欧洲最深的峡谷——塔拉河大峡谷,全长366米。它初建于1940年,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公路钢筋混凝土拱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被炸毁,后于1946年修复,扔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曾风靡中国的前南斯拉夫电影《桥》,就是根据当年游击队炸桥的史实改编并在此拍摄的。电影《桥》拍于1969年,1977年中国首次上映。</p> <p class="ql-block">影片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边缘。为了挽救危局,德军将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p><p class="ql-block">故事就发生在南斯拉夫,德军撤退将经过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桥,一个游击小分队奉命炸桥,如果炸掉了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p><p class="ql-block">经过经过一系列惊险、曲折、惨烈的斗争,在桥梁设计工程师的最后舍命帮助下完成了任务。这部电影最早在中国放映于七十年代末,那是一个极度缺乏精神食粮的年代。</p><p class="ql-block">所以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对这部电影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他们津津乐道于剧情和台词,学吹口哨和口琴并高唱这首著名的插曲——《啊!朋友!再见》。</p> <p class="ql-block">塔拉河峡谷上的大桥,层林叠翠烟波浩淼。</p> <p class="ql-block">前南斯拉夫电影《桥》中游击队长少校老虎原型的雕像,碑文上写着:"这座纪念碑是博日达尔.祖季奇的母亲玛丽亚为其所建.博日达尔祖季奇南斯拉夫中尉,生于1915年1942年牺牲"。</p> <p class="ql-block">1942年德国法西斯第三次进攻南斯拉夫,游击队奉反法西斯最高司令部命令炸毁了刚刚建起的大桥,1942年8月2日敌人把参与炸桥的工程师拉扎莱.亚乌克维奇Lazar.jaukovic杀死在桥头。</p> <p class="ql-block">博尔哈·马林尼玛1862年</p><p class="ql-block">在1862年3月5日的战斗中牺牲</p><p class="ql-block">在1962年5月10日</p><p class="ql-block">建造于公元1999年(翻译大概意思)</p> <p class="ql-block">诺沃罗西斯克埃克萨帕梅尔斯卡沙乌·伊·克诺克罗内·马梅赫伊他被埋葬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墓地里。</p><p class="ql-block">圣母玛利亚</p><p class="ql-block">在阿兰斯克雷的墓地</p><p class="ql-block">托尔科特诺尼什</p><p class="ql-block">塔托·法恩尼比尔 1795-1862(大概翻译)</p> <p class="ql-block"><b>阿尔巴尼亚共和国</b></p><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古老居民伊利里亚人的后裔。公元前167年,阿尔巴尼亚被罗马共和国占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这个国家又屡遭入侵。公元9世纪以后,分别受到拜占廷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1190年建立独立的封建制公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1385年奥斯曼帝国军事入侵阿尔巴尼亚,1415年遭土耳其入侵,被土耳其统治近500年。</span></p><p class="ql-block">1912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奥匈、意、法军占领。1925年建立共和国。1928年改行君主制,至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4年11月29日全国解放。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政府大楼</p> <p class="ql-block">这个巴尔干小国被苏联“养”了15年,中国“接盘”24年,送钱送技术送工厂,结果人均GDP至今不到6000美元(2023年数据),全国高速公路仅45公里,年轻人宁愿偷渡也不愿留下。</p><p class="ql-block">一个被国际援助“喂大”却活成贫困典型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说要把它打造成“社会主义灯塔”,意思是“让资本主义看看,咱们这边多富”。苏联的投喂,说白了就是想要阿尔巴尼亚成为自己的附庸。</p><p class="ql-block">1948年,阿尔巴尼亚刚和南斯拉夫闹掰,转头就抱上苏联大腿。 斯大林时期,苏联派了上千名专家,建了116个工业项目,包括发电站、炼油厂,甚至帮他们建了海军基地。</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阿尔巴尼亚人,顿顿有面包,家家有暖气,日子过得比邻国还滋润。</p><p class="ql-block">1954年,苏联提出想建设一个海军基地,长期驻军的那种。</p><p class="ql-block">但谁知道,当时的领导人霍查直接急了:这不是帮忙,是想占地!两边吵翻了。</p><p class="ql-block">1961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两国关系急转直下。 苏联单方面撤走所有专家,116个项目全部停摆。连阿尔巴尼亚领导人的葬礼都赶不上参加。斯大林去世时,阿尔巴尼亚代表还在半路,苏联直接宣布断交。 <span style="font-size:18px;">断了原油,还追着要4.3亿卢布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联撤走后</span>工业产值暴跌60%,粮食产量退回二战前,比没被“喂”的时候还惨。</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保姆式援助”与浪费真相</p><p class="ql-block">苏联撤资后,这时候中国接了棒。</p><p class="ql-block">中国在1961年紧急送来2.5亿元粮食,1968年又签了16.5亿元贷款,帮他们建了49个项目。 中国不仅出钱,连图纸设计、设备运输、工人培训都包了。</p><p class="ql-block">比如菲尔水泥厂,从原料开采到成品包装,全是中国人手把手教出来的。</p><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人把援助当成了“免费午餐”。 中国送的优质钢材,他们拿去做电线杆,甚至当废铁卖;苏联留下的工厂设备坏了报废;中国援助的粮食种子被农民当口粮吃掉,不是播种。 </p> <p class="ql-block">1966年</p> <p class="ql-block">中国驻阿尔巴尼亚的大使耿飚曾在其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在援助物资的使用上,阿方浪费极其严重。我在实地调查时看到:马路边的电线杆,都是用我国援助的优质钢管做的。他们还把我国援助的水泥、钢筋用来到处修建烈士纪念碑,在全国共修建了1万多个。我们援助的化肥,被乱七八糟地堆在地里,任凭日晒雨淋。诸如此类的浪费现象,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7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阿两国关系不断恶化。1978年7月7日,中国政府照会阿国政府,停止对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接回全体援建工程的技术人员。</p><p class="ql-block">这年年底,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在公开讲话中,公然把中国列为“主要敌人”。</p><p class="ql-block">70多年过去,它还是没学会自己走路。</p> <p class="ql-block">最荒唐的是“碉堡工程”。全国建了75万个混凝土碉堡,耗掉100万吨钢材、200万吨水泥—— 这些钢材能建20座大桥,水泥能铺1000公里公路。</p><p class="ql-block">1974年,阿尔巴尼亚提出想要50亿人民币贷款,当时我们手里的钱都是一分一分抠出来的,面对如此请求,我们表示“手头紧,先给10亿”。</p><p class="ql-block">结果呢? 阿尔巴尼亚直接砸了锅,立场直接成了“反华”,彻底寒了我们的心。</p> <p class="ql-block">国家钉死在“等靠要”的怪圈里</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的穷,绕不开 霍查这个人。1908年他出生在吉诺卡斯特,家里有钱,他去法国留过学。</p><p class="ql-block">可这人不爱读书,整天混政治圈,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后来没毕业就回国搞地下活动。</p><p class="ql-block">1941年,他牵头成立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带着人打跑了意大利、德国侵略者, 1944年掌权,总理、国防部长、外交部长一肩挑,说一不二。</p><p class="ql-block">上台后,他学斯大林那套: 农民的地全充公,工厂归国家,谁不听话就收拾谁。</p> <p class="ql-block">这人认死理,还特别“轴”。一开始跟苏联好得穿一条裤子, 可1956年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他立马翻脸,说这是“修正主义”,跟苏联彻底掰了。</p><p class="ql-block">转头抱中国大腿, 可中国稍微满足不了他,又骂骂咧咧。</p><p class="ql-block">最要命的是他的“孤立症”。中国停援后,他说 “谁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然后 全国疯建碉堡,想关起门来过日子。</p><p class="ql-block">75万个碉堡耗光了国家的钱,100万吨钢材够建多少工厂?200万吨水泥能修多少路?他不管, 一门心思搞“防御”,把经济拖得只剩一口气。</p> <p class="ql-block">更糟的是,他把全国人都教懒了。 “反正有大国送东西”,成了普遍心态。</p><p class="ql-block">工厂里,中国专家教怎么修机器,没人学;地里,中国送的拖拉机,没人管—— 缺油了等援助,坏了等维修,自己从不琢磨怎么解决。</p><p class="ql-block">烂摊子难收拾,贫困成了“遗传病”</p><p class="ql-block">1985年霍查死了,留下的烂摊子没人敢接。工厂锈成了废铁,水电站三天两头坏,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p><p class="ql-block">1991年,阿尔巴尼亚改搞市场经济,可积弊太深,转型比登天还难。</p> <p class="ql-block">1997年,一场“庞氏骗局”把国家搅成一锅粥。骗子说“存100块返200块”,全国人疯了似的往里投钱,老人把养老钱、农民把种子钱都塞了进去。</p> <p class="ql-block">结果骗局崩盘,全国大乱:抢商店、砸银行、烧政府大楼,1500人没了命,GDP缩水8%,30%的路和桥被砸烂。本来就穷的国家,这下更惨了。</p> <p class="ql-block">腐败更是钻进了骨头缝。2023年透明国际排名,阿尔巴尼亚排第104位,修公路的钱,四分之一被官员揣进腰包;建学校的款,一半被挪用。</p><p class="ql-block">老百姓说:“钱到了政府手里,就像水进了沙子,没影了。”</p> <p class="ql-block">未来能不能翻身,就看它能不能明白: 天上掉馅饼的时候,得自己弯腰捡。可这弯腰的劲儿,它练了70多年,还没练会。</p> <p class="ql-block">腐败与低效</p><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的腐败有多严重? 2024年联合国报告显示,70%的高官涉及贪腐,平均打一场官司要27个月。 前总统梅塔和前总理贝里沙都被抓过,民众早习惯了,2025年议会选举前,现任总理拉马被曝用国家预算给亲信发工资,16万公务员年薪比私企员工还高。</p> <p class="ql-block">军事废铁与民生惨状</p><p class="ql-block">中国援建的军事装备成了摆设。 1970年代送的59式坦克,现在生锈在军事博物馆;歼-6战斗机停在机场当展品,发动机早被拆了卖废铁。</p><p class="ql-block">老百姓呢? 2024年冬天,地拉那一半家庭交不起暖气费,医院缺药导致婴儿死亡率飙升到8‰(欧洲平均3‰)。</p> <p class="ql-block"><b>握着金饭碗要饭</b></p><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的“家底”,搁欧洲能排上号。 铬矿储量欧洲第一,这种造不锈钢、装甲车的关键材料,随便挖点就能换外汇;</p><p class="ql-block">西部沿海有石油,南部山区藏天然气,连山间的溪流都能发电—— 全国水电潜力能到300万千瓦,够照亮大半个巴尔干。</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更是“老天爷赏饭吃”。南边挨着希腊,北边连着黑山,西边的港口对着亚得里亚海,往南能去地中海,往北能进欧洲腹地。</p><p class="ql-block">按说商船停靠、货物中转,随便收点过路费都能富起来。可现实是,这些资源像被下了咒。</p> <p class="ql-block"><b>地拉那的金字塔</b></p><p class="ql-block">这座标志性建筑原为纪念前领导人恩维尔霍查而建,后经荷兰 R建筑事务所改造,成为集历史、教育与创新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88年,位于斯坎德培广场的不远处,因其独特的外形而得名。由霍查的女儿亲自设计。金字塔的外形酷似古埃及的金字塔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彼时是用来纪念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领袖Enver 霍查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经历多次功能变迁后,于2020年代由荷兰R建筑事务所改造为多功能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站在金字塔的顶部稍微调整下呼吸,可以俯瞰整个地拉那市区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b>霍查的两大爱好:拉黑与大清洗</b></p><p class="ql-block">霍查的第一次大清洗发生在1950年代初,他将矛头对准了党内的亲南斯拉夫派。霍查指责这些人是铁托的间谍,阴谋颠覆阿尔巴尼亚的政权。</p><p class="ql-block">大量与南斯拉夫有联系的党员被逮捕,许多人被秘密审判后处决或流放。</p><p class="ql-block">1960年代初,霍查趁机清洗了党内的亲苏派系。</p><p class="ql-block">1970年代,目标是党内的资深领导人和军队高级将领。这次清洗的代表人物是贝基尔·巴卢库,阿尔巴尼亚人民军的三号人物。巴卢库与中国领导人关系密切,巴卢库被捕后,经过秘密审判被处决。此次清洗波及广泛,数万名党政军人员被逮捕,数千人被处决或监禁。</p><p class="ql-block">许多人因为与被清洗者有联系而受到牵连,甚至整个家族都遭到株连。</p><p class="ql-block">1978年,霍查与中国的关系也开始恶化。和中国断交。</p><p class="ql-block">大量文学艺术作品被禁,许多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遭到迫害或被迫流亡国外。</p><p class="ql-block">学校课程内容中充斥着政治宣传,真正的科学和技术教育受到严重影响。</p> <p class="ql-block"><b>悲惨结局:被挖坟唾弃的“伟大”领袖</b></p><p class="ql-block">霍查去世后,人民对长期政治压迫和经济困境的愤怒日益增长,社会动荡不断加剧。霍查的遗体在他死后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霍查被视为国家衰落的象征。他的墓地被挖掘,遗体被强制迁移,最终被草草埋葬在一个普通公墓。这个行动象征着对霍查统治的全面否定和清算。</p> <p class="ql-block"><b>斯坎德培广场</b></p><p class="ql-block">位于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广场,该广场的名字纪念了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斯坎德培,斯坎德培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上。</p> <p class="ql-block">斯坎德培纪念碑</p><p class="ql-block">是为纪念15世纪民族英雄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斯坎德培而建。该广场以斯坎德培的名字命名,广场上矗立着其骑马青铜雕像,雕像由阿尔巴尼亚雕塑家伊万·卡斯特里奥蒂设计,高3.5米,重约1.5吨,展现了斯坎德培率领骑兵对抗奥斯曼帝国的英勇形象。</p> <p class="ql-block">斯坎德培(1405年-1468年1月17日)是15世纪领导抵抗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斯坎培德出身阿尔巴尼亚贵族家庭,早年被父亲送往奥斯曼宫廷作为人质,研习军事知识,并得到“阿纳夫特鲁·伊斯坎德·贝伊”的称号。1443年乘机逃回阿尔巴尼亚,占领迪勃拉、克鲁亚,重建阿尔巴尼亚公国。1444年,联合各地公爵组成联盟,开始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同时极力争取那不勒斯王国、威尼斯共和国和罗马教皇的支持。此后相继在托尔维奥勒战役及三次克鲁亚战役中击败苏丹穆拉德二世、穆罕默德二世所率的优势兵力的进攻,保证了阿尔巴尼亚的独立。1468年,斯坎德培因疟疾在莱什逝世,享年63岁。</p> <p class="ql-block">在斯坎德培的领导下,阿尔巴尼亚获得半个多世纪的独立,他因此被阿尔巴尼亚人民尊为民族英雄。当代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国旗上的黑色双头鹰,便沿自斯坎德培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b>克鲁亚城堡</b></p><p class="ql-block">克鲁亚是斯坎德培的诞生地与抵抗奥斯曼帝国的核心据点。</p><p class="ql-block">公元5-6世纪始建城堡,奠定了军事要塞基础。1443年斯坎德培在此发起复国运动,以克鲁亚为都城抵抗奥斯曼帝国,1443年他于此树起双头雄鹰旗宣布复国,并在此坚守25年抵御四次围攻。现存15世纪古堡遗迹及斯坎德培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我觉得它不精致,不现代,不富裕,也不火。但百姓还是好的,会告诉你他们还记得中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