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歌永恒

黑白间

<p class="ql-block">  ——评中国抗日战争歌曲《救亡之声》</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案前,摆着一套抗日战争歌曲《救亡之声》。这套书共有厚厚的八本,计有歌曲3621首,可以算得上抗战歌曲大全了。打开阅览,平时我们所唱之歌应有尽有,我们很少听到的或根本不知道的也为数不少。有了它,我再也不会局限在少数精选的歌曲里有限地了解抗日战争了,而是通过这三千多首歌,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看到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全貌。</p><p class="ql-block"> 抚本吟唱,脑海里就会呈现出那铁血的年代,在上海、武汉、重庆、延安、桂林等大城市和革命中心,动辄数百人,乃至上千人,泣血吟咏,慷慨激昂,那是人类歌咏史上的奇观。</p><p class="ql-block"> 抚琴弹奏,眼前就会浮现出曲作家聂耳、冼星海、黄友棣、贺绿汀等人的音容;浮现出词作家田汉、安娥、塞克、光未然等人的笑貌。这些歌曲共有作者一千八百人,历时十五载。作为专题歌曲,它的总量是空前绝后的,其详细数字实际还不止这些,有些已经遗失,永远无法找到,那是人类歌曲创作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抗日战争,并非只是武力上的对抗,它除了军事上的行动,还有政治、外交上的努力,还有经济、文化上的作为,它是广泛的,持久的。文化战线上涌现的大量抗日歌曲,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抵抗外部侵略的战争中所没有的。试问,在秦国的白起率兵攻破楚国郢都时,在满清多尔衮率部踏进山海关时,在英国的战舰挑起鸦片战争时,我们可曾听到有些许救亡的歌声?因此,抗日战争年代里出现的这些歌曲是独有的,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对此我们也可以认定,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做到了极致,什么地方都动员到了。因为独有,所以珍贵。抗战,因为有了歌声就更加给力了;抗战,因为有了歌声就更加精彩了。</p> <p class="ql-block">  这部歌曲集的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全貌。说它反映了全貌是指它汇集了解放区、国统区、敌占区的歌曲,融合了国共两军不同的歌曲,吸纳了抗日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歌曲。说它反映了全貌,也是汇集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共同抗日之声。拿军歌来说,这里既有《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也有《远征军歌》、《海军歌》、《五路军军歌》、《一六零师军歌》等等。</p> <p class="ql-block">  以前读二战的历史,看到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攻克柏林战役的时候,常常纳闷:中国的抗战怎么没有大型战役?后来知道了中国也有,中国有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太原会战等22次战役,还有远征军赴缅作战保卫滇缅公路,还有江阴保卫战自沉军舰封锁长江航道,还有中国的飞行员碧血洒长空,还有死守石碑的白刃战,还有上海四行仓库的悬殊拼搏……这些英雄的事迹歌曲里都有,如《死守大武汉》、《颂湘北大捷》、《吊淞沪阵亡将士》、《飞行员之歌》、《歌八百壮士》等等。</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早哼到这些歌曲,就可以多了解一些抗战的历史,也不至于对抗战史那么无知了。歌曲的流传有其独特的优势,因为音乐的表达与文字的表达不一样,它含蓄隐晦不可捉摸,许多内容不能言传却可以意会,能通过文字通不过的地方,有时候甚至可以脱离歌词而单独流传,因此它远胜过文字的流传。歌曲以其不同的功能使得它在反映历史的时候保存了更多的客观存在和其真实性。</p> <p class="ql-block">  在所有的抗战事迹中最令我震惊并肃然起敬的是笕桥中央航空学校那些年轻的飞行员。‌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培养了16期约1700名飞行员,他们绝大多数在空战中殉国,平均年龄仅23岁‌。像第十二期47人仅1人存活至抗战胜利,其他班级亦类似,印证了校训的悲壮实践。他们的校训是“‌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体现了他们视死如归的决绝精神。可敬的还在于这些学员都出自名门望族,是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像林徽因之弟林恒,俞大维(交通部长)之子俞扬,张伯苓(南开大学校长)之子张锡祜等,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他们放弃了优渥的生活,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条悲壮、决绝的路。</p><p class="ql-block"> 也许他们的事迹特别的感人和震撼,所以歌颂他们的歌曲也多,光《空军歌》就有9首,有关空军的歌有20首,田汉、冼星海、贺绿汀都为空军歌写过词曲。“拨云雾,御罡风,纵横天下惟我称雄。雪我祖国耻,完成克敌功,敌机影绝亚洲东”,铿锵豪迈,气壮山河!</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评价说一首好的抗日歌曲抵得上一个师一个军的作用,那么几十首几百首好的抗日歌曲能抵多少个师和军呢?实际上就是这样的:很多士兵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旗正飘飘》开赴抗日的战场,英勇杀敌;很多学生唱了《毕业歌》以后,毅然投笔从戎;东北军的士兵听到《松花江上》,热泪盈眶,一致要求张学良向上请愿,最后促成西安事变;更多的民众听到《黄河大合唱》后,迅速形成抗日的合力,以致“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p><p class="ql-block"> 中华历来就不是一个黩武好战的民族,在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下,其音乐旋律多以悠慢舒缓为主,少有雄壮高昂者,像《诗经》、《九歌》、《高山流水》、《平沙落雁》、《苏武牧羊》等。到了1931年,“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歌风遽变。抗日战争在中国的音乐史上是个划时代的节点。</p><p class="ql-block"> 歌曲的汇编者阚培桐按照歌曲的数量列出了前十名的词曲作者的姓名。词作者是:田汉、安娥、塞克、麦新、王洛宾、孙师毅、史轮、安波、王震之、张寒晖;曲作者是:冼星海、黄友棣、贺绿汀、吕骥、刘雪庵、张曙、麦新、陆华柏、孙慎、晓河。</p><p class="ql-block"> 按照数量的多少来确定名次固然是一种很客观的标准,没有异议,但局限性很大,有些优秀的词曲作者未必能侧身其列。我则更喜欢以艺术水平和影响效果来排列名次,因为从思想内容来看,这些歌的主题是一样的,都是救亡,大家没有区别。我认为词作者的队列中,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无论如何应该排到前十的位置,而曲作者前十的名字中无论如何得有聂耳和黄自。聂耳自不必说,黄自当时也是被称为音乐巨匠的。黄自即便什么都没有,光是一首《旗正飘飘》,就足以让他立于抗战歌曲之林。这首歌的词也很好——“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快奋起,莫做老病夫,快团结,莫贻散沙嘲。”</p> <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想给歌曲排一下名。我认为第一名非《义勇军进行曲》莫属。试问,在三千多首曲子里还有哪一首能作为国歌?能取代这首被称为精神号角的国歌?冼星海的《黄河》不行,黄自的《旗正飘飘》不行,吕骥的《抗大校歌》也不行。再跟历代的国歌比较,这一首也是高高在上的,《巩金瓯》像唱戏,《五旗共和歌》略显局促,《中华雄踞天地间》溢美粉饰,《国民党党歌》有点狭隘,《卿云歌》高远舒缓,是这五首歌里最好的一首,但也没法和《义勇军进行曲》相比。我觉得《义勇军进行曲》除了有唤起、鼓舞、凝聚、激励的作用外,它所表达的危机感是所有的歌不及的,这也是该歌曲能一直延续下去的根本原因。</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下排列就是《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旗正飘飘》(韦瀚章,黄自)、《在太行山上》(桂涛声,冼星海)、《毕业歌》(孙瑜,聂耳)、《游击队歌》(贺绿汀)、《松花江上》(张寒晖)、、《新四军军歌》(陈毅,何士德)、《大刀进行曲》(麦新)、《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聂耳)。</p><p class="ql-block"> 顺便提一下《地道战》、《地雷战》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三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在这本集子里没有收录,因为作者汇编的标准是必须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它们的创作年代已远离战争年代,故未收其中。</p> <p class="ql-block">  感谢这套书的汇编者阚培桐,阚培桐曾任民革柳州市委会副主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常委,柳州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他的父亲叫阚维雍,出身桂林名门望族,抗日名将,1944年的桂林保卫战中自杀殉国。</p><p class="ql-block">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候,让我们再一次唱响这3621支歌曲。歌战是为了止战,祈求世界永宁日;奏曲是为了唤起,祝愿中华千秋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评 论</b></p><p class="ql-block"> 赵伟伦:《浩歌永恒》一文以音乐为棱镜,折射出抗战精神的璀璨光谱。3621首救亡之声不仅是音符的排列,更是民族觉醒的密码——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如战鼓催征,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似怒涛奔涌,田汉的词作则化作刺破黑暗的号角。文中对笕桥空校的书写尤为动魄:23岁的生命以"同归于尽"的校训为注脚,用青春谱写了"富二代"最崇高的定义。这些歌曲既是历史的底片,又是未来的种子,它们证明真正的抗战从来不止于疆场,更在每一个被音符唤醒的灵魂深处燃烧。文章以"歌战反战"的辩证哲思收束,使3621首战歌升华为和平的永恒祷词。</p> <p class="ql-block">  紫迪:拜读黑白间站长此文,令人耳目洞开,亮点多而显翘楚!文彩熠熠生辉耀眼,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哈,害我准备入眠的人,一扫睡意惺忪之容…… 浩歌中的历史回响:《救亡之声》评析中的多维共振 黑白间这篇题为《浩歌永恒》的评论文章,以抗日战争歌曲集《救亡之声》为载体,展现了音乐与历史、个体与民族、艺术与政治的复杂交织。黑白间,不仅对这套歌曲集,进行了内容介绍和艺术评价,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通过音乐解读历史的独特视角,让抗战历史在旋律中获得了新的生命。是对即将举行我国9.3抗战胜利大阅兵的最好回应! 文章开篇即以厚重的物质存在感震撼读者——"厚厚的八本,计有歌曲3621首"。这种量化呈现,不仅强调了歌曲集的全面性,更暗示了抗战歌声的浩大规模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证据。黑白间敏锐地捕捉到音乐作为历史载体的独特价值:"通过这三千多首歌,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看到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全貌"。这一观察突破了传统史学对文字史料的依赖,开辟了"听觉史学"的新路径。 在历史维度上,文章通过音乐重构了抗战的多层次图景。黑白间,指出抗战不仅是军事对抗,还包括"政治、外交上的努力,经济、文化上的作为",而歌曲正是这种全民抗战的文化表现。通过对比历史上外敌入侵时"些许救亡的歌声"的缺失,黑白间,强调了抗战歌曲现象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恰恰反映了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文化动员的深度。 文章对笕桥中央航空学校飞行员的描写尤为动人,通过具体数字(16期约1700名飞行员,平均年龄23岁)和典型案例(林徽因之弟林恒等),揭示了抗战中一个特殊群体的牺牲精神。这种将宏观历史与微观叙事相结合的写法,使历史记忆获得了血肉之躯。黑白间进一步指出,对这些英雄的歌颂形成了特殊的音乐题材,"光《空军歌》就有9首",音乐与历史事件在此形成了互文关系。 艺术评价方面,黑白间,表现出敏锐的审美判断和历史眼光。在肯定按数量排名的客观性同时,提出以"艺术水平和影响效果"为评价标准,显示了对艺术本质的尊重。对《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不可替代性的分析,以及对黄自《旗正飘飘》等作品的高度评价,都体现了黑白间的专业鉴赏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黑白间指出的"危机感"是《义勇军进行曲》持久生命力的核心,这一洞见超越了简单的艺术分析,触及了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 文章结尾处对编者阚培桐及其父亲抗日名将阚维雍的介绍,巧妙地将歌曲集的编纂工作与家族抗战记忆联系起来,形成了历史传承的闭环。"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的典故运用,既彰显了文化底蕴,又升华了纪念意义。最后"歌战是为了反战"的辩证表述,将文章提升到和平主义的高度。 这篇评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抗战歌曲的艺术分析,更在于它示范了:如何通过音乐这一特殊媒介理解历史。当黑白间"抚本吟唱"时,音乐不再是简单的艺术形式,而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集体的情感纽带。在纪念抗战胜利的语境下,这种以音载史、以曲传情的写作方式,为历史记忆的传承,提供了富有生命力的范式。3621首歌曲汇成的"救亡之声",在你的笔下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永恒回响。</p><p class="ql-block"> 谢谢你!黑白间作者!愿您笔丰如泉,常有佳作分享!</p><p class="ql-block"> 紫迪于2025年8月10日深夜</p> <p class="ql-block">  赵伟伦:紫迪评《浩歌永恒》一文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作者以乐为史,以声为鉴,既见抗战烽烟中的文化自觉,又显艺术长河里的民族精魂。行文纵横捭阖,评析鞭辟入里,既有史家的深邃,又不失文人的赤忱。3621首救亡之歌在纸页间重获新生,笔锋所至,皆是血色浪漫与家国情怀的永恒交响。</p><p class="ql-block"> 一篇文章的良莠不在读者的多少,关键在于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煌煌8册《救亡之声》引发了黑白间的文思,黑白间的佳作得到了紫迪的夜评,紫迪的美评促使我写下了这些多余的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