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头脑,融入生活》分享!

断物舍事离人(罗心呈)

<p class="ql-block">(罗心呈•罗寿能)《至善书院•健康•家庭•事业》第477集《跳出头脑,融入生活》:</p><p class="ql-block">1.人生三种“生活”:物质生活(物生质活,物竞活择,知生懂活,物活两忘)、健康生活(因健而康,身健心康,知健康活,明康善活)和精神生活(精进神活,仙生神活,精气生神,神清爽活。)。</p><p class="ql-block">(1)人生第一种“生活”:物质生活。</p><p class="ql-block"> 何谓物质生活?“物质生活”指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总和,包括衣、食、住、行等基础性生活条件,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性保障。物质生活是健康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石缺乏物质生活保障时,健康、精神追求易受到制约,但过度地追求物质生活,反而会让健康生活、精神生活陷入内心空虚寂寞、残缺匮乏的状态。这就是人世间的“三层楼”人生,物质生活是第一层基本,过之不及,少之不行,还是以“少则得,多则惑,财多累主”为原则,不要以“多多益善”为追求:健康生活为第二层楼,心态积极乐观,吃得香睡得好睡眠充足,早起早睡科学运动,一日三餐营养均衡,这就是“饭吃七分饱,话说七分好,行留三分白,衣穿三分寒,酒喝三分醉,待人八分刚刚好”;精神生活是第三层楼,生活与人生的忧愁伤痛、苦闷迷茫、多愁善感、悲欢离合,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感同身受、将心比心,来则应之,去之不留,对抗则烦上加烦、恼上加恼,接纳则人走茶凉、人去楼空、灰飞烟灭,这不正是弘一法师所说的“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吗?</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先生曾说:“物质的贫穷能摧毁你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能耗尽你几世的轮回。”,意思是经济困顿可能引发社会地位丧失、基本生存权受威胁等现实困境;而认知局限、智慧匮乏、人生观扭曲、价值观残缺、世界观缺失会形成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影响个人、家庭、家族、民族、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的长期发展。</p><p class="ql-block"> 物质上的匮乏贫穷可能导致人陷入贫困的生活陷阱,让人重复于低效率的生存模式,固定为人的精力、资源、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一个人如若在吃饱穿暖上消耗了大部分体力劳动,又怎么可能有精力、时间、资源去脑力劳动“精神”呢?精神贫穷的代际传承更是恐怖,据社会科学统计数据研究表明,三代持续精神贫困的家庭,其突破阶层固化的概率低于5%。这主要表现在日常行为模式、价值观判断、资源获取三个文华基因的传承上,简单讲就是日常生活言行举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榜样会影响子孙后代为人处世的方式,固化思维定式会严重限制人在德、智、体、美、劳潜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读书学习、知识储备、成长蜕变、精进成熟严重不足所带来对机遇、见识、格局识别的认知能力、技术能力、科学研究、德行品质、智慧层次的识别、判断、选择常识素养严重缺失,生活与人生处于“吃喝玩乐烟酒赌毒黄游戏短视频”瘾中麻木不仁、行尸走肉、执迷不悟、一塌糊涂、一地鸡毛,其实这就是生存在“动物世界”的困境,这不正是晚清名臣重臣曾国藩先生所说的“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读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吗?</p><p class="ql-block"> 物质的贫穷会让人千方百计地陷入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急不择言,困不择栖”的恶性循环困境,意指一个人在生存需求迫在眉睫之时,根本来不及、也谈不上深思熟虑、随心合意的选择,只能鼠目寸光、救一时之急即可的及时满足。一个人如若处在一个物质匮乏、饥寒交迫,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兵荒马乱的水深火热之中,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爱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自我超越需求等等都会成为“求而不得、事与愿违”的海市蜃楼,空中楼阁。人只会剩下两个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进化论演绎原则:生存下去与繁衍生息,这不正是作家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中所言的“活下去,再想别的事;逃命,有路就跑;钱可以没有,种必须有”吗?这也给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学习机会:千方不要成为别人饥不择食的“食”,寒不择衣的“衣”,慌不择路的“路”,贫不择妻的“妻”,急不择言的“言”,困不择栖的“栖”,这不正是鲁迅先生所言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吗?不更是俗话说的“这个社会到处都是满口仁义道德之人,但一肚子也是男盗女娼,满纸还写着吃人不吐骨头,心狠手辣”吗?</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从小夫妻软如棉,半路夫妻硬如铁;有儿有女甜如蜜,无儿无女苦黄莲。”,意思是夫妻如能将柴米油盐酱醋茶平淡无奇的生活过成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志同道合,那夫唱妇随、幸福绵长、思念绕心间,温情满人间如棉花糖的婚姻即是水到渠成了;而半路夫妻已经有了太多的婚姻家庭磨炼,甚至有了自己的子女,从人的自私自利来讲,要做到一视同仁肯定很难,特别一牵扯到财产经济问题,更是薄情寡义,甚至是原形毕露,这也只不过是人性的本来面目而已,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有无子女确实是对于婚姻来讲,特别重要的事,这不仅仅是家庭的传承问题,如若从人类的进化论来讲,这本身就是生生不息的核心。如若人类没有了这中生命、文化、思想、文明、精神的传承,就如许多动物一样,人类不就灭绝了吗?</p><p class="ql-block">(2)人生第二种“生活”:健康生活。</p><p class="ql-block"> 何谓健康生活?“健康生活”指通过规律作息、科学饮食、适度运动、心理平衡等习惯化行为,促进身体、心理、思想、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全面健康状态。哪什么又是健康生活方式呢?“健康生活方式”指有益于健康的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讲究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讲科学、不迷信、平时注意保健,生病及时就医,积极参加对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等。</p><p class="ql-block"> 影响个人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四项:其一是生活方式,约占60%,包括饮食习惯、运动频率、作息规律、压力管理、戒烟限酒等;其二是遗传因素,约占15%,基因决定了个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如高血压、乳腺癌等,但遗传并非绝对,通过健康生活方式也可能抵消风险,其还是生活饮食行为习惯的遗传影响:其三是环境因素,约占15%,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居住环境等,如长期暴露于PM2.5超标的环境中,可能增强呼吸系统疾病风险;其四是医疗条件,约占10%,医疗资源条件的充足、医疗技术水平、疾病早期筛查和治疗水平也会影响健康结果,如定期体检可显著提高癌症早期发现率及治疗率。</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情绪是健康的晴雨表,心态失衡比病毒更易摧毁免疫系统;戒掉坏习惯的难度,永远小于治疗疾病的痛苦;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才是生活最好的四位医生。”,简单讲就是健康是1,其他的车子、房子、票子、老子、妻子、儿子等等都是0,只要没有了这个1,再多的0都是毫无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说的五福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长寿”排在第一位,说明长寿的重要性,活得长、活的久、活得健康、活得寿比南山不老松,这本来就拥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资源去好生护生、累积财富、施财施恩、无病无害、身康心宁、积善行德,子孙满堂、这样也才有足够的“善果”让自己善始善终,这不正是古人所说的“厚德载物善缘广,赠人玫瑰手留香”吗?</p><p class="ql-block"> 司马光有云:“儒衣临绝塞,庙略运奇兵;缓带羌尘静,灵旗海雾清;公心结明主,阴德庇群生;名遂身仍退,人间五福并”,意指一个人赤胆忠心,为国为民,骁勇善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急流勇退,功成身退,全身而退,又怎样可能不“名垂青史”呢?</p><p class="ql-block">(3)人生第三种“生活”:精神生活。</p><p class="ql-block"> 何谓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指人类为满足内在精神需求而进行的非物质活动总和,涵盖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抽象层面的活动,与物质生活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生活。比如创造思想、艺术、道德等社会意识形式属于精神生产,人际交往、历史传承则是实现思想交流的精神传播,而阅读、艺术欣赏等直接满足精神需求的活动称为精神享受。精神生活的具体表现有观影、社交中的情绪共鸣属于情感体验,哲学思考、价值观确立是思想活动,阅读、旅行、艺术创作就是文化实践,而宗教修行、冥想、目标追求即是信仰与自我成长,这不就是《大戴礼记》中所云的“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吗?</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贫莫贫于不闻道,贱莫贱于不知耻;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真正的贫穷,不是没房没车,不是穷困潦倒、身无分文、缺乏物质。而是那种脸上的肤浅无知,是眼中的空洞无物,是心买的一片空白,是思维的高度贫穷,是精神的极度匮乏,是茫然随波逐流的心,真正的贫穷是看不到的,是无所爱,无所寄,无所望,无所期,这不正是古人所说的“德不足者多欲,精不足者多食,智不足者多疑,识不足者多虑,能不足者多患,爱不足者多情,信不足者多言,威不足者多怒,度不足者多怨”吗?</p><p class="ql-block"> 在大多数人的认识里,贫穷似乎总是在吃喝玩乐,物质上的匮乏,可能是教育的不足,知识的缺乏、机会的丧失导致了收入的减少。这有社会环境的压力和外界期望的扭曲,比如不现在的阿富汗、叙利亚、巴勒斯坦、乌克兰等这些地域政治不稳定,甚至战火纷飞的国家,因为连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其他的东西就更是海市蜃楼。这往往会让人的生活陷入一科学内心空虚与茫然的状态,更可怕的是个人、家庭是无能为力的,唯一的出路即是听天由命,这确实让人一想起来就会毛骨悚然,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当下的国泰民安,法治自由、民主和平社会吗?</p><p class="ql-block"> 其实,思维上的高度贫穷才是一个人真正贫穷的囚徒困境,甚至是太多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已经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更有甚者丧心病狂地认为自己总是对的,错的都是别人,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连最起码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都不知道吗?这种自以为是、狂妄自大者,不仅仅拖累、伤害了自己,还会让一个家庭走向支离破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甚至是万劫不复。说实在的,这种没有悔改之心、死不悔改者就根本没有资格去“成家”,“立业”这种事对其来也是“天方夜谭”。唯一能发发“人之初,性本善”之心,不要给他人、社会带来麻烦、伤害,已经算是“阿弥陀佛”了,这不正是古人所云的“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吗?</p><p class="ql-block"> 如往深处想一下,其实每一个人本来就是“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的,但是许多的人天天都是在羡慕、希求自己外在没有的,总是认为自己得到、拥有的东西比别人多、比别人好,似乎就能证明自己比别人过得好、比别人成功,事实真相确实是如此这般吗?不可否认,一定的物质基础确实是身体、心理、思想、精神、灵魂健康、独立、自由强有力的保障。但如若一个人内心极度残缺匮乏,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及时行乐”中,甚至是每天迷恋于“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变化无常中,更有甚者天天丧尽天良堕落于“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中走火入魔、害人害己、贪得无厌、伤风败俗、伤天害理、祸国殃民,这应该也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甚至是“不得好死”,反正一句话“自作孽不可活”,这不就是古人所言的“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吗?</p><p class="ql-block">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从进化论的角度来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别仅仅是只有0.1%,即使是人与大猩的基因差别也只有1%左右。也可以这么说,人只要“生下来,活下去”其实已经有了99.9%的成功机率了,千分之一的区别到底是在哪里呢?人最大的弱点就是“趋利避害”,说白了,就是“好吃懒做”、“投机取巧”、“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好逸恶劳”这些东西是进化过程中,就已经是刻在“遗传基因”里的秘码了。但是人的学习成长、精进成熟、功成名就又是反“自私自利”的。纵观人类历史,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又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核心所在。因为即使到现如今这样高度“物质文明”、“文化文明”、“精神文明”的社会,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靠自己的“自给自足”模式生活的好,甚至是生存下去,如若不信,每一个人都可以一丝不挂地到“原始森林”里去挑战一下?</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物质生活”自律在量入为出、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状态,进而每天“早起早睡”地去读书学习、成长蜕变、精进成熟自己,进入到“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闲情逸致,一杯浊酒敬流年,一壶清茶淡人间的境界,那必将会迎来“柴米油盐酱醋茶”平淡中的不平凡世界,这不就是前人所说的“富足之生活,健康之身心,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安放之灵魂”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