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今年暑假,带着小孙女,又回到了我的第二故乡避暑。</b></p><p class="ql-block"><b> 记得那时的我,每天清晨,背着书包去上学。上学路上,从河东到河西,必须经过这条贯城河。早上走的是建国后修建的大桥,下午放学则走河上的石板桥。桥边有一小亭,我都是在亭里做完作业再回家。印象中,这桥似乎无名无姓。</b></p> <p class="ql-block"><b> 这次赴黔避暑,再走近歇息。竟发现桥是有名的,叫月华桥。亭被修葺一新,还立有一碑,讲述了它的前世今生。现用通俗的语言表述,以为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座古老的石桥。它既没有横跨江海的气派,也没有巧夺天工的雕饰。但就是这样一座外表朴素的石桥,已经在贯城河上屹立六百多年的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相传明朝洪年年间,贯城河上还没有桥,当地百姓不论是走亲戚,都只能绕道而行,时间长了,就有人提议修桥,方便两岸往来。当地有一座凤凰山,山上的青磨石坚固又耐用,拿来造桥再好不过。可凤凰山路途遥远,石材的采集和运输是个大问题。来回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当时的古城百姓希望石桥早日竣工,为了赶工期,加快进度。大家想了个讨巧的办法,把城中的碎石集中在一起,打造一座比较简易的桥。就这样,很短的时间里,人们用碎石拼拼凑凑,建起一座简易的石桥。可高兴劲儿还没过,悲剧就降临了,一场山洪暴发,瞬间冲垮石桥,许多过桥百姓来不及躲闪,被湍急的洪水卷走了。桥毁人亡的惨剧,给古城蒙上一层阴影。它犹如一记警钟,让人们反思起来,不能走捷径。</b></p> <p class="ql-block"><b> 痛定思痛,让人们懊悔不已。大家决心重新建桥。春秋往复,寒来暑往,花了三年多的时间,重新建起了一座坚固的石桥。竣工的时候,月花普照,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座桥的诞生,将桥命名为“月华桥”。从那以后,六百多年过去,虽历经无数次风雨洗礼,月华桥依然坚固如初。而建桥匠人当初凿下的每一锤,细心对齐的每一条石缝,都在警示和启迪着后人,做事没有捷径可寻,按规矩做事,才能走的长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