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亚大陆腹地的内蒙古高原,在这片被称为“苍狼白鹿”的广袤草原上,有一个传承八百多年的名为哈萨尔的蒙古族游牧部落。 哈萨尔游牧部落,隶属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得名于成吉思汗的胞弟:孛儿只斤·哈布图·哈萨尔。 哈萨尔(1164-1227),蒙古帝国开国元勋,以力大无穷、神射技艺和政治军事才能著称,被誉为“弓王”,在统一蒙古诸部及对外征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游牧部落以彪悍的哈萨尔命名,在骑马射箭方面十分擅长。 游客在部落的骑马射箭场上一试身手。 勒勒车是草原上蒙古族使用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满足牧民转场的需要。这种车车身小,但双轮高大,用桦木或榆木制成。 还有观光用的勒勒车,简单轻便,由骆驼牵引。 有时,一只骆驼可以牵引几辆勒勒车。 在哈萨尔游牧部落观看“蒙古马颂”演出。 第一幕:万马奔腾,套马驯马。 小小的场地里,马儿奔跑的速度一点儿不慢。 在奔跑的马群中,套马手们纵马飞驰,紧追不舍,到一定距离抛出挥杆将马套住,套准马匹并能束住烈马才算驯马成功。 第二幕:胡服骑射,君子六艺。君子六艺是古代男子必须掌握的六种技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骑马射箭,有相当高的难度。 第三幕:男儿三艺,搏克比赛。 蒙古族男儿三艺,即赛马、射箭和摔跤比赛。搏克为蒙古语,意为摔跤,是结实的意思,攻不破、摔不烂、持久永恒。 第四幕:骠骑将军,大漠征战。《马颂》演绎了一段历史剧:二千多年前的边境常常有匈奴来犯,汉匈百年战争是指西汉初年对匈奴的一系列战役,前后历经130余年。 公元前200-前134年,汉高祖与汉文帝采取妥协的和亲政策,匈奴背信弃义,不断进犯边境。“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时奋起反击。李广等将军率军在马邑(今山西朔州)策划对匈奴的诱敌歼灭战,因匈奴心生疑惑撤兵而未果,此后西汉与匈奴不再和亲。 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军出云中,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夺取了河套地区,汉朝设置朔方郡。次年,又派遣十万人兴筑阴山长城,不教胡马度阴山。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出陇西,歼灭匈奴浑邪王的部队,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获得陇西,设置凉州四郡。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七万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 霍去病乘胜追击匈奴,直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北部肯特山),并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 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将领对匈奴进行三次大规模战争,汉朝消灭了匈奴的主要有生力量,收复河套并占据河西走廊,而匈奴则狼狈北徙漠北,匈奴帝国从此逐渐走向衰亡。 一群蒙古族青年,以他们精湛的马术演绎了中华民族抗击匈奴的这段历史,有牺牲,又有胜利,看得我们热血沸腾。 第五幕:远古技艺,马背技巧。蒙古族儿女展示高超的骑术。 倒悬马背 :骑手单脚勾住马镫,身体倒悬于马侧,在颠簸的马背上完成高难度动作。 第六幕:中国非遗,马背传承。 马上拾哈达 :骑手在疾驰中俯身拾起地上的哈达,展现人与马的协调性。 站立马背:骑手在疾驰的马背上站立,完成各种动作。 驾驭双马 :骑手同时驾驭两匹马,并站立双马背上完成复杂的动作。 第七幕:传统竞技,马背赛马。这是草原赛马,通常有20-40公里路程,抢夺第一名。 获得第一名的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姑娘。 在蒙古包里用餐,大的是餐厅,小的是包房,后面的一排平房是厨房和仓库。 走进蒙古包餐厅,想不到里面竟然有那么大。 用餐后去牧民家探访,一个个蒙古包建造在木台子上,从外表看朴实无华,门还没有一个人高。 好客的主人穿着民族服装,站在蒙古包前欢迎我们,并向我们介绍哈萨尔部落。她是挑选出来做接待工作,有一部分青年从事马颂表演,大部分牧民家庭在外放牧。 蒙古包一般会隔成内外两间。外面是宽敞的大厅,可以坐很多人。有一扇门通里间,中间是用厚厚的布幔来分隔。 蒙古包的内间。(图片来自网络) 哈萨尔五彩宫,主要展示和销售蒙古银碗。在蒙古族传统习俗中,银碗寓意祝福与吉祥,甚至被视为身份的象征。五彩宫里面非常大,布置豪华,但不能拍照。<br> 一个蒙古包就是一个家庭,哈萨尔部落平时由5-8个蒙古包组成一个基本放牧单元,类似于合作小组,数十个放牧单元长期散在外面游牧。 据说,哈萨尔游牧部落的最高管理机构是兀鲁思,由9位长老组成的“别乞会议”,处理部落中的重大事务。 在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的旅游展示区,了解到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了解到他们的民族传承。真正的牧民生活,那是在草原上的游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