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线上的清凉之约——肯尼亚行记:东非草原的野性、人文与自然之美(二)

似水年华一china(盛虹)

<p class="ql-block">  赤道刻度与裂谷深处的野性与温柔</p><p class="ql-block"> 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乘下的一周时间,两辆7座越野车将跟随我们一行十人向东非大裂谷大草原进发,一站一站,直至东非肯尼亚马塞马拉大草原。</p><p class="ql-block"> 车行至赤道线时,正午的阳光把影子钉在地面。水流实验的漩涡在盆里左转又右旋,像极了我们这些跨越半球者的心境:既被脚下这条看不见的线牢牢牵引,又被前方的风景推着向前。曹导递来的赤道证书上,印章盖得郑重,仿佛给这段旅程盖了个邮戳,证明我们曾站在世界的腰间,与南北半球同时打了个照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地人说水流在南北半球各自旋转,泾渭分明,却在赤道中央温顺地直坠而下,这是地球自转的魔术,可我总觉得,这道看不见的界限更像一道哲学命题——我们如此执着于划分南北,却忘了所有水流终将汇入同一片海洋。那张印着名字的赤道证书,被先生小心翼翼地放进了行囊里。等到哪天看到这张边缘渐黄的纸片时,倒比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提醒:所有的界限,原是人为的刻度。</p> <p class="ql-block">  越野车在大坡度起伏的公路上继续前行,大级经四小时的行程,终于来到了肯尼亚纳库鲁湖国家公园。最吸引眼球的是那一大片湿地如镜,火烈鸟群似天边遗落的粉云,轻轻栖在水畔。远山含黛,草色苍苍,时光在这里慢成一幅淡墨的画,每一抹粉白,都是自然写给天地的情诗 。</p> <p class="ql-block">  抵达这片湿地时,被眼前画面震撼——成百只火烈鸟在浅滩踱步、觅食,远处山峦与芦苇荡勾勒出层次感。像闯入了动物纪录片场景,手机相机定格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的鲜活生命力 。 </p> <p class="ql-block">  湿地生态系统中,火烈鸟集群栖息于浅水区,利用长喙滤食藻类、浮游生物。周边芦苇与远山构成典型湿地生境,这种景观既体现生物群落的依存关系,也反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脆弱性,需以保护维系这份平衡 。</p> <p class="ql-block">  车轮碾过尘土,铁皮方舟载着我们闯入纳库鲁湖的领地转悠。羚羊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斑马与</span>在旷野上安然啃食,咀嚼着草叶,也咀嚼着亘古流淌的时间。它们的目光扫过车身,淡漠如掠过一块滚动的岩石。下午四点的所谓“追寻”,不过是密封罐头里的一场观光仪式。我们隔着玻璃投去灼热的注视,动物们回以永恒的平静——谁是过客,谁是主人,界限分明。</p> <p class="ql-block">  在肯尼亚大裂谷的怀抱中,奈瓦莎湖如一块温润的蓝宝石静静铺展。湖面倒映着远处的火山与近处的纸莎草,乘船穿行时,河马在水中翻涌的声响与水鸟的鸣啼交织成自然的乐章;岸边的草丛里,长颈鹿伸着脖颈啃食树叶,斑马群低头饮水,每一幕都是非洲原野最生动的注脚。这片淡水湖不仅滋养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更以它的静谧与活力,成为旅人亲近自然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  奈瓦莎湖的午后总带着水汽的温柔。游船划过水面时,鱼鹰掠过水面的瞬间,翅膀带起的水珠像碎钻般散落。在奈瓦莎湖上,鱼鹰的捕食却让我震动。它高悬空中,陡然收翅如一道闪电劈入水中,瞬间再腾起,爪下便牢牢抓着挣扎的鱼。水花溅落湖面,圈圈涟漪荡漾开去,很快便又归于平静。这惊心动魄的猎杀在湖面上反复上演,像一种古老的自然仪式,毫不拖泥带水,生与死都只在刹那间完成。曹导说鱼鹰捕食的成功率只有三成,可它们每天依旧会从高空俯冲百余次。我举着手机等了许久,终究没拍到那精准的一击,却在放下手机时忽然明白:自然从不需要人类的镜头来证明精彩。那些没被记录的俯冲、没被捕捉的瞬间,本就是生命最自在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为我独尊</p> <p class="ql-block">  来肯尼亚,重头戏是在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大草原</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驱车前往期待已久的马赛马拉。从奈瓦莎湖到马赛马拉大原草,<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像一场漫长的期待。<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个半小时的车程</span>终于到达了地球的“生命剧场”——每年7月至9月,超过200万头角马、斑马与羚羊组成浩荡的迁徙大军,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草原奔涌而来,穿越狮群猎场、横渡鳄鱼潜伏的马拉河,只为追寻雨季的丰美水草。这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迁徙,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动物活动,更是一场关于生存、本能与自然法则的终极考验。</p> <p class="ql-block">  在广袤的马赛马拉草原,天地辽阔,野性肆意生长。人们搭乘特制越野车,车顶天窗成为天然观景台。像这样探出身子,以独特视角与草原对望,让身影融入蓝天白云、碧草旷野间,用贴近自然的姿态,定格与马赛马拉灵魂共鸣的瞬间,把对这片草原的热爱,都藏进这破格又浪漫的拍照方式里 。</p> <p class="ql-block">马拉河里的河马在晒太阳。。。</p> <p class="ql-block">  迁徙的起点,是塞伦盖蒂草原的旱季。当6月的第一缕骄阳炙烤大地,沃野逐渐化为荒原,角马群凭借与生俱来的本能,嗅到3000公里外肯尼亚马赛马拉的雨季气息。这里,印度洋季风带来充沛降水,东非大裂谷的肥沃土壤孕育出绵延的茵茵绿草。迁徙队伍遵循着严格的“食性分层”:斑马啃食高层草茎,角马取食中层嫩草,瞪羚则收割底层短草。这种精密的生态分工,让百万头食草动物得以在狭小的马赛马拉共存三个月。然而,当11月坦桑尼亚迎来短雨季,草原再次焕发生机,迁徙大军便启程南返,完成一个跨越国界的生命循环。</p> <p class="ql-block">沙河是马拉河的支流。对岸是坦桑尼亚。</p> <p class="ql-block">  在马赛马拉草原的风里,时光都慢下了脚步。脚下的红土路延伸向远方,远处的草浪翻涌如潮,天际线与云层交织成梦的轮廓。当我们站在肯尼亚与坦桑尼亚的分界地,那锈迹斑驳的“INTERNATIONAL BOUNDARY NO ENTRY INTO TANZANIA”标牌,像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静静伫立在旷野间。一旁,巨大的野牛头骨静静卧着,它曾见证过这片土地上的风云变幻,如今在岁月里化作沧桑的符号。我轻轻扶着标牌,身后是辽阔得能装下所有心事的草原——一边是肯尼亚的热忱,一边是坦桑尼亚的神秘,国界在此刻变得温柔,被风揉进了草的低语、云的漂泊里。</p> <p class="ql-block">見证</p> <p class="ql-block">一对情侣在来回交叉跳着,证明一边是肯尼亚一边是坦桑尼亚的游戏。每一粒尘土都裹挟着两个国度的呼吸,每一缕风都传递着旷野对自由的注解。当我们凝视这片土地,仿佛看见时光在这里打了个结,把肯尼亚的朝阳与坦桑尼亚的暮色,系成了马赛马拉草原上,关于边界与融合最诗意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经过长途跋涉等待,一场震撼的生命迁徙正悄然上演。成群的角马如黑色浪潮般奔腾,混杂其中的斑马则似灵动的黑白音符,它们结伴向河流进发。当抵达河岸,角马群率先发起渡河冲锋,蹄声如雷、水花四溅,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朦胧如雾;斑马也紧随其后,有序地踏入水流,与角马一同在湍流中挣扎前行,展现出团队协作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而在不远处的草原上,十几辆观光车静静伫立,车顶探出的一个个身影满是惊叹——游客们透过镜头捕捉这野性自然的壮美,见证生命为了生存与繁衍跨越险阻的勇气。迁徙队伍中,角马与斑马沿着沟壑攀爬的画面,成为草原上一道坚韧的风景线,也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每一次生存的奔赴,都藏着幸福背后不为人知的代价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大家都聚集在河边想证見壮覌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跑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跑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班马也来了</p> <p class="ql-block"> 马拉河,是迁徙路上最残酷的关卡。这条平均宽度50米的河流,表面平静如镜,水下却暗藏杀机——尼罗鳄潜伏在礁石间,河马群霸占着浅滩,而迁徙的角马必须在瞬间完成“自杀式冲锋”。</p> <p class="ql-block">  在另一河口成群的斑马与角马正浩浩荡荡渡过浅滩。它们如流动的黑白浪潮,在开阔的草原河道间穿梭,蹄尖轻点水面溅起细碎水花。远处是起伏的草坡与稀疏的树木,天地间充盈着野性的生机,每一步都踏着迁徙的韵律,仿佛在书写非洲草原上关于生存与传承的宏大篇章,那震撼的集群力量,将自然的壮美与生命的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肯尼亚马赛马拉草原的生灵丰富多样,展现出这片草原的生机与活力。在马赛马拉草原上,最著名的野生动物群体被称为 “非洲五大兽”(Big Five),这一概念源于早期欧洲狩猎者评选出的徒步狩猎中最危险、最难以捕获的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狮子 花豹 黑犀牛 非洲象 非洲水牛。这五种最具代表性旦颇具野性魅力的生㚑,如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成为非洲野生动物观赏的核心标志,它们不仅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顶级掠食者或关键物种,更是马赛马拉的灵魂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 在马赛马拉草原上,能一次性观测到“五大生灵”,被视为幸运又难忘的体验。这里早已成为手持长炮短枪摄影爱好者向往的地方.幸运的我用手机留下这些此生难得捕捉到的“五大生灵”马拉草原上生活状态。</p> <p class="ql-block">  在草原上转了几十公里,终于发現两只狮子。雄狮一辛巴。草原之王,“五大兽”之首,象征力量与统治。其特征:</p><p class="ql-block"> 雄狮拥有醒目的鬃毛,体型魁梧(体重可达200公斤以上);雌狮负责群体狩猎,协作高效。 </p><p class="ql-block"> 常以狮群形式活动,在马赛马拉极易观测,甚至可见十几只同框的壮观场景。 </p><p class="ql-block"> 趣闻: </p><p class="ql-block"> 斯瓦西里语中狮子称为“辛巴”,即《狮子王》主角名字的来源。 </p><p class="ql-block"> 交配期长达7昼夜,期间雄狮不进食,仅靠雌狮捕猎供养。</p> <p class="ql-block">  狮子:草原的“百兽之王”,常以家族为单位活动,雄狮的鬃毛和威严气场极具标志性。</p> <p class="ql-block">藏在里面的是雄狮</p> <p class="ql-block">狮子</p> <p class="ql-block">  花豹一隐秘的独行猎手,五大兽中最难发现的物种。属猫科,<span style="font-size:18px;">  身手矫健的独行猎手,擅长攀爬,常潜伏在树上,皮毛上的斑点极具辨识度。</span>金色皮毛覆盖不规则黑斑,尾巴尖为白色;擅长爬树,常将猎物拖至树上进食。 </p><p class="ql-block"> - 行踪诡秘,多栖息于河边树林或岩石区,观测需凭经验向导与运气。 </p><p class="ql-block">- **区分**: </p><p class="ql-block"> - 易与猎豹混淆,但花豹无“泪滴纹”,体型更壮硕,行动更谨慎。</p><p class="ql-block"> 为拍这只花豹,十几辆车聚集在这树的周围,争先恐后争先向前,无奈,我只能手机拍摄功能放到最大拍到这张不太清楚却很难得的花豹。。。</p> <p class="ql-block">犀牛:分为黑犀牛和白犀牛(并非颜色差异,而是嘴部形状不同),性情较凶猛,数量稀少,属濒危物种。</p> <p class="ql-block">犀牛</p> <p class="ql-block">野牛一一体型壮硕,群体意识强,性情暴躁,是五大中极具危险性的动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雨中散步的大象。尽显 majestic 气质)一一- 大象: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以庞大的体型和群体社会结构著称,是草原生态的重要一环。</p> <p class="ql-block">  两只生灵像草原大门的守卫一样,静静伫立在广袤草原上。它们身姿挺拔,似在守望这片天地,周围是无尽的青绿与开阔的天际。时而望向远方,时而留意周遭动静,那模样仿佛在履行守护草原的使命,与辽阔草原相融,成为自然画卷中充满生命力的一景,无声诉说着草原的故事,也让观者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生灵与环境共生的奇妙与震撼。</p> <p class="ql-block">  㸰们是一一转角牛羚。体背及上体皮毛短而有光泽,多为锈红色或棕褐色,脚部及胸部为黑色,胸部及下体还有紫色斑点。偏爱草地,栖息于无树大平原到仅有少量灌木的大草原地区,分布在非洲东部和南部 。</p><p class="ql-block"> 它们是群居动物,族群由一或多头雄性领导,领导权通过追逐和打斗产生。领导会保卫领土并警戒危险。转角牛羚逐水草而居,食物几乎完全是草。</p> <p class="ql-block">  草原上斑鬣狗 ,是鬣狗科斑鬣狗属哺乳动物,并非犬科的狗 。</p> <p class="ql-block">很难得拍到非常漂亮色彩艳丽的的肯尼亚国鸟。它的名子叫一一佛法僧。它们的出現为草原添上灵动色彩。</p> <p class="ql-block">  斑马群是草原上的醒目存在。大量斑马在草原觅食、活动,黑白条纹在黄草间极具辨识度。</p> <p class="ql-block">追逐。在草原深处发现了一只猎豹。跟踪拍摄车走了十几公里</p> <p class="ql-block">猎豹</p> <p class="ql-block">为了节省时间,中午就在草原的合欢树下吃盒饭。。。这是另一种浪漫。。</p> <p class="ql-block">  在马拉草原上的最后一个傍晚, 亲戚蒋总和曹导给了我们一个大惊喜一一在马赛马拉大草原的暮色里,在合欢树的剪影与霞光交织成诗意里,让我们围坐在餐桌旁,看远处生灵追逐着迁徙的轨迹,晚风裹挟着草香掠过耳畔。这样的浪漫晚餐,是广袤草原馈赠的限量版温柔——当落日把云霞染成鎏金,当群星在夜幕初垂时闪烁,我们在自然的怀抱里,与千万年的野性生机共赴一场味蕾与心灵的双重盛宴,这样的时刻,一生能有几回?亲戚蒋总席间在肯尼亚奋斗的坚韧与故事,也在晚风里沉淀成独特的记忆注脚,让这场草原夜宴,不仅是舌尖的旅行,更是精神的放逐与共鸣。</p> <p class="ql-block">  马拉马草原上,合欢树像是大自然随手撒下的墨点,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零星点缀。刚经历过一场暴风骤雨,天空还带着潮湿的气息,合欢树在风雨洗礼后更显苍劲。它们并非人工修剪的规整,而是原始生长的姿态,独特造型在草原天地间伸展,于苍茫中添了几分灵动与孤傲,每一棵都似是草原沉默的守望者,用自己的枝桠勾勒出草原别样的轮廓,在风雨后、在光影里,成为草原上独有的风景符号,让这片辽阔大地多了份不羁又自然的美。</p> <p class="ql-block">  当最后一缕霞光隐入地平线,草原的夜开始弥漫出更深沉的气息。这里的野性与温柔、界限与融合,都在暮色中酿成了未完的故事。而关于这片土地上人与人的相遇、文化与文化的碰撞,终将在接下来的篇章里,铺展开另一番动人的风景。</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 2025.08.15晚于伦敦女儿家中完成</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