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处,东临洱海,西枕苍山,是白族聚居的城镇,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从布局上看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民居雕梁画栋、斗拱重叠、翘角飞檐、门楼、照壁、山墙的彩画装饰艺术绚丽多姿,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喜洲是一个行政区划镇政府的所在地,但历史上它却具有一个城市的规模。早在南诏迁移过来洱海周围之前,这里就是白族先民“河蛮”的聚居地,当时称大厘城,居民已经很多,传说,隋文帝的将领有个叫史万岁的在这里扎兵马,所又称它为史城,附近的平坝子就称作“史赕”(赕与甸意思相同)。到了南诏末时,又在这里建造了皇宫。城的格局从地名上可以 找到蛛丝马迹,周围就有城北、城东、城南等村名,过去考古工作者还在镇上发掘到南诏时的有字瓦、布纹厚瓦和莲花纹瓦当等。</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喜洲镇是南诏的军事重镇,文化比较发达,曾为国家输出了许多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过去喜洲的工商业也比较发达,曾是云南的商贸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喜洲镇中心——四方街,是由店铺围成的小广场。这里竖着一座石坊,这就是近年来修建的“文明坊”,这个地方原来的石坊叫“题名坊”,是明代镇上出了几位进士之后建的,那时候凡是在科举中取得功名的村民都可以把名字刻上。</p> <p class="ql-block">一到喜洲,首先见到的是村头那两棵枝叶繁 如叶盖的大青树。这是在我国北方难得见到的一种乔木,俗名又叫万年青,学名是高山榕树。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旺的象征,因此又把它称作“风水树”。大青树是一个古老的白族村庄都有少不了有自己的风水树。这种树通常与戏台一起组成村民们的群体活动中心。喜洲村头的这两棵树,年代已经很古老 。传说 这是两棵一阴一阳树,一棵萌发另一棵落叶,周而复始,交替繁荣;一棵结果另一棵永不结果。劳动间歇时,村民常在树荫下的小憩;“绕三灵”的长蛇阵般的队伍要绕着它狂欢;就是村上的人死了,送葬的人群也要朝着它绕一周,并把纸幡插在树下烧毁,藉以寄托死者对村庄的依恋。不远处东北角的村子里也有一棵老太太青树。每当秋天到来,常栖满了雪白的鹭鸶,这是喜洲特有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每一次踏足喜洲,都仿佛走进了一段被岁月遗忘的静谧时光。这里的石板路,每一块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而古镇的每一角落,都弥漫着历史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闲暇之余,不妨去品一杯当地的特色茶,感受那从舌尖到心底的温暖。茶香四溢,每一口都是对生活的深深品味。</p> <p class="ql-block">而喜洲的美,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无论是那古朴的民居,还是那田间地头的麦田,每一个画面都是一幅绝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在喜洲,你可以找到那份久违的宁静,也可以找到那份对生活的热爱。这里,是一个值得你停下来,细细品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的麦田时间充足还是可以去的。</p><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除了麦田还有转角楼(热门打卡地,建议一大早去,早晨拍照几乎没人),还有路边咖啡厅,还有小火车,大理古城的纪念品贵好多卖的差不多的东西这里都有。</p><p class="ql-block">放啡咖啡馆二楼有几扇巨大的窗户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以及有风大树,咖啡馆本身也非常有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民居古朴典雅,白墙黛瓦间,透露着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那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仿佛整个世界都慢</p> <p class="ql-block">玉坡村,这个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古老村落,有着一段充满历史气息的故事。村子的始祖廖致政曾因被贬至广西昭州龙坪县为官,后选择在此隐居,玉坡村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恩荣牌坊,建于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是举人廖世德为纪念其祖廖肃以及家族中那些贤良孝悌、积极进取的先辈们而建。这座牌坊不仅是家族荣誉的象征,也是对后代的教诲。</p> <p class="ql-block">恩荣牌坊高达7.32米,宽6.18米,占地面积约10.3平方米。它采用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结构,全青石料雕刻,卯榫嵌合而成,用料厚实,雕刻工艺精湛,形象生动,寓意深远。</p> <p class="ql-block">这座牌坊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家族的荣耀,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每一块石料,每一道雕刻,都在诉说着玉坡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的严家民居,是严家第二十世后裔严学侯先生精心改扩建的杰作。这个民居的名字“侯庐”融合了主人名字中的“侯”字和“三顾茅庐”中的“庐”字,寓意深远。整个建筑格局巧妙融合了白族传统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五凤楼”和“六合同春”,展现了白族建筑技艺的精湛。</p> <p class="ql-block">侯庐的建筑风格独特,充分展示了白族传统泥塑、彩绘、木雕和石刻等技艺,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主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走进这座民居,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感受着那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这座民居不仅是严学侯先生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喜洲古镇历史文化的传承。它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等待着后人去发现和探索。</p> <p class="ql-block">喜洲严家大院是云南大理喜洲镇的典型白族民居建筑群,由儒商严子珍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占地2478平方米,融合中西风格,含“三坊一照壁”布局及西式洋楼,现为省文保单位及博物馆,展示白族文化和茶马古道历史。</p> <p class="ql-block">走进翘角飞檐高大繁复的大门,是“三坊一照壁”的院落,有照壁字画,花木摇曳,令人满目生辉。进了过厅是“四合五天井”的大院,有漏角、天井,四通八达,仿若迷宫。曲径通幽之后是别有洞天的又一个“四合五天井”的大院,最深的后院则悄然伫立着一栋西式风格的别墅洋房,完全采用现代建筑形式,内设地下室、阳台、走廊、落地玻璃窗,四周花木盆景,环境幽雅别致。虽经岁月的洗涤,红色的朱漆门窗,大理石雕刻的白色围栏仍不失其当年的风华。</p> <p class="ql-block">小洋楼</p><p class="ql-block">建于一九三六年的小洋楼,是严家大院主人当年走南网北接触了西方文化之后,在自己后花园内建造的西式洋楼,整座楼房的设计、施工人员都是从上海等地聘请,建筑材料都是从香港购买,在经海路、滇越铁路、公路,最后由马帮运至再洲所建成,俗称“花因五号”。此楼曾接待过军事理论家、第一任驻苏大使杨杰将罪,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周钟嵌,蓇名作家老舍、普名画家徐悲油等政要名人。</p><p class="ql-block">严家在修建“花開五号”洋楼的同时,又怡連抗日战争爆发,日本飞机已抵达滇西上空,为保家人安全,继而在花网东南角修建了面积为15平方米的藏身室作为防空之用。</p> <p class="ql-block">严家民居的木雕、石刻、泥塑力求保持纯传统的做法,一丝不苟。照壁中央镶有大理石山水画,周围塑有传统民间传说“渔樵耕读”展示白族人民的勤劳和勇敢,也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原型。照壁两侧塑有“红梅报春”“松鹤延年”两幅大型泥塑图案,充分显示出白族民间的高超雕塑艺术。在石刻方面有纯白大理石雕刻的大门,雕有麒麟、大象、人面兽等象征祥瑞的动物。两院台阶全用大理石铺就,在东、西三方堂屋前铺有线雕大理石,雕有八仙道具,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个个栩栩如生。在木雕方面更是展示白族木雕的精美,共十九樘一百一十四扇格子门,二百五十多扇满堂雕花和部分雕花美女窗,插头、吊柱、吊枋、挂枋、照面枋等采用各种雕法,有三层透雕、两层透雕、深雕、平雕等,很少有雷同图案。</p> <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董家大院的董家是喜洲古镇四大家族之一。</p><p class="ql-block">主人董澄农,白族,幼年丧父,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三仆三起,百折不挠,他开办了锡庆祥商号和昆明商业银行。创建了一批具有拓荒意义的民族工商企业,推动了云南经济的发展。如今董家大院被改造成了董苑迎宾馆。</p> <p class="ql-block">走进董苑迎宾馆,呈现在眼前的严家大院气势恢宏,装饰华美。院内有一处园林。前两院为传统白族民居,第三院是法式洋楼。董家大院在建筑技术上把白族民居推向了富有时代感的新高潮,又不失白族民居的特色,成为白族民居建筑中中西结合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董家院位于大理市喜洲镇市坪街,由白族富商董澄农始建于1942年,是喜洲白族古建筑群的核心组成部分。该建筑群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白族传统建筑形制为基础,融合法式洋楼元素,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尤以出角式门楼、楸木结构和大理石基座著称。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董家院"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宅院后方法式别墅因抗战时期蒋经国、宋希濂、马崇禄等人居住而被称作"将军楼",现部分建筑由大理市旅游局下属单位使用。2019年消防安全检查发现其火灾报警系统存在故障并列入整改项目,2023年被列为大理市消防安全重点监管单位。</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采用二进院"六合同春"布局,前院为白族传统建筑群,包含"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组院落,门窗顶梁采用楸木制作,外墙采用大理石板材基座和拉磨工艺,照壁镶嵌天然大理石画作。法式别墅建于1942年,建材多从法国进口,配有庭院草地、车库及独立发电设施,与白族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印证"严家看院落,董家看门楼"的民谚。</p> <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门楼采用白族飞檐串角式三滴水造型,雕饰米字斗栱和彩绘图案,被称为"白族民居建筑博物馆"的典型代表。法式别墅与严家大院形成建筑风格对比,反映民国时期喜洲商帮的中西文化交流,其发电厂遗址是云南早期民间电力应用的实证。花园内保留亭台水榭景观,展现白族园林艺术与西方庭院设计的融合特征。</p> <p class="ql-block">来到喜洲,四处见“喜”。民居墙上,门上,甚至马背上。</p><p class="ql-block">喜洲更是在现代词语演绎下为“大喜之洲”、“欢喜之洲”。</p><p class="ql-block">这里可谓是白族民居建筑博物馆,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浓郁的白族特色民居白色房子,这种白是民族象征的白,更是清白传家的白。</p><p class="ql-block">白族民居主要是三坊一照壁,青灰瓦,大面积留白,水墨图案装饰,雕梁画栋,飞檐照壁,门楣楹联。其中“三坊”指的是天井三面的“两层三间“的正房和厢房,而“一照壁”是指庭院闭合,正面墙上修建装饰的高墙。</p><p class="ql-block">这里有几户大人家,严家,董家,杨家,每家都分布在一条街道上。</p><p class="ql-block">喜洲镇,早在老舍先生笔下是一个“体面的市镇”,也是“东方剑桥”。“体面”这个词非常精准得展现了喜洲的建筑人文风貌,形容一个人常常指有身份,穿得得体,活得漂亮。对应在喜洲这个地方,则是有历史有人文,街道整齐划一,干净卫生,各自承包门前卫生,走在古镇街道很少看到垃圾桶却每条街都有洗手间,是民族风情浓郁的新风貌现代化新农村。</p><p class="ql-block">除了核心几条街道有商铺林立,其他街道民居都较为安静,是不同于过渡开发的古镇,更像是被周边平静生活包围的市集中心。</p><p class="ql-block">这里还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偶然听到来古镇广场对歌,声音嘹亮高昂,情绪饱满,歌声里有热情喜悦又淳朴浓厚。</p><p class="ql-block">除了白族特色建筑人文风情,这里最出圈的还有一片麦田,现在麦子已收剩下一片麦地。</p><p class="ql-block">当下关风吹过喜洲的麦田,这里勤劳的人们闲适得过着麦浪滚滚的田园牧歌式生活。</p><p class="ql-block">麦田是大地最好的礼物,付出滴滴汗水给予颗粒饱满的粮食,这种丰收的喜悦是希望,是新生活,因此或许也只有麦田与喜洲才最适配。</p><p class="ql-block">喜洲这个名字真得很讨喜,自古至今中国人都爱“喜”,在现代汉语中有喜欢,高兴,愉悦,爱好的情绪释义。</p><p class="ql-block">想必大多人慕喜而来,来了以后也很喜悦,我相信这种喜悦的情绪是随着大理的风流动的。</p><p class="ql-block">希望这里喜悦的风吹遍每一个角落。希望我们都能见喜得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足下青石雕往事,墙头茅草堆沧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润白族染衣巷,地泽喜洲街四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锦屏扇,青轩窗。兰馥茗香绕幽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梦里不知身是客,他乡何妨日月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