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贵州,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独特而富有韵味的地名。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份情感、一种文化。今天,趁在贵州避暑之际,一同踏上贵州的晴隆之旅,探寻那些地名背后的故事,感受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道拐是史迪威公路(滇缅公路)的标志路段,位于贵州晴隆县,全长4公里,始建于1935年,1936年竣工。该公路在抗日战争期间承担国际援华物资运输任务,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也是如今备受游客青睐的风景名胜。以前只是在网上看到二十四道拐的照片,今天,如愿以偿,实地探访。</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这条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的关键通道,被誉为“抗战生命线”。据统计,约有45万吨战略物资经此运往前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道拐由江苏阜宁籍工程师邹岳生设计,是民国时期著名工程师。二十四道拐全长4千米,蜿蜒于海拔1799米的晴隆山东南坡。从山脚至山顶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在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道路盘绕24个弯道,弯与弯之间距离甚短,弯急路陡,极为险峻,其设计独具匠心,施工绝妙,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道拐,每一道弯都是历史的回响,每一处风景都是岁月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车轮下的碎石,浸透过远征军运输队的汗水 — 以小见大展现历史细节。</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道拐展览馆】建在一个高高的山峰上,与二十四道拐形成180度的视角。在这里,你可以一览无余地欣赏到这条公路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前的雕塑取材于美国战地记者拍摄的历史照片,刻画了一名美国大兵与背着背篓的当地老汉相对而立,两人均叼着烟斗。该雕塑以史实为基础,展现了中美工兵与当地民众共同修建公路的历史场景。 </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内陈列着老照片和老物件,记录了当地群众积极投身修建公路的场景,以及修路时使用的工具和设备。</p> <p class="ql-block">从海拔1799米观景台俯拍"Z"字型公路全貌</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俯瞰蜿蜒的公路,仿佛能听见抗战时期的车轮声与呐喊。站在这里,看着这一道道弯弯的公路,仿佛能看到当年车辆穿梭忙碌的场景,那是战争年代的生命线,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和勇气。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让人不禁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感慨:有些路,走过才知道它的厚重;有些风景,看过才懂得它的深情。二十四道拐,不仅仅是一段公路,还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书写者。它见证了中国军民在艰难困苦中顽强抵抗外敌的英勇无畏,见证了美军与中国军民共同修路、运输物资的协作精神,承载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