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带着初秋的凉爽,携上简便的行装,已是六十六周岁的我,来了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毅然来到了昔日的三国古战场。清晨的赤壁,空气中裹挟着一丝湿润的惬意,我站在“三国赤壁古战场”的牌楼下,抬头望着那高高悬挂的红色灯笼,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门楣上的雕刻精美而古朴,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几位游客在门前驻足拍照,或低声交谈,或静静凝望,似乎也在感受这份历史的厚重。天空阴沉,却并未影响这份庄重的氛围,反而更添了几分沉思的意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赤壁,是地处湖北省咸宁市代管的县级市—一赤壁市(原蒲圻县),具体位于该市西北38千米处的长江南岸。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2'114°13’,北纬29°28' 29°55’,地处幕阜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过渡带,长江中游南岸。她不仅是一处美丽的风景,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精神高地。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古今历史在这里是一种美的融合,更让人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初次对赤壁古战场感兴趣,还是因看到了《三国演义》一书,从而又了解到赤壁古战场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址,此后便一直念念不忘。如今,我终于如愿以尝的前去一观。当到达目的地,大巴车还未停好,就被车窗外的“三国赤壁古战场”七个遒劲的大字而吸引住了我的视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只因急于实地查看与了解之兴趣使然,下车后没有过多停留,一路上也不顾初秋的闷热与汗水,我继续紧随游客如织的人流向前行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我随人流缓步走入景区,脚下的石板路仿佛也带着岁月的痕迹。赤壁的风,似乎还夹杂着当年战鼓的回响;江水拍岸的声音,像是在低语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站在江边,遥望对岸,脑海中浮现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历史在这里凝固,也在这里流动。赤壁之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份英雄气概与智慧的较量,却在一代代人的吟咏中不断重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来赤壁的游人,大都是出于对此地的神秘与好奇,而我并不只是来欣赏风景,更像是来与历史对话。那每一块岩石、每一道江流,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勇气、谋略与命运的故事。赤壁,不只是三国的战场,更是后人追忆与思索的起点。在这里,我仿佛听见了诸葛亮羽扇轻摇时的淡定与从容,看见了周瑜临江赋诗的豪情与谋略,也感受到了曹操败走华容道时的不甘与沉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不知不觉又来到了赤壁的钟鼓楼,她是三国赤壁古战场的核心建筑之一,兼具历史与文化功能。据导游介绍,古代钟鼓楼主要用于报时和军事指挥,战争时期兵将的操练、出征、休息均以钟鼓声为准。其建筑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敲钟击鼓处,便于声音远传;下层为军士驻扎地,兼具防御功能,防止无关人员干扰。她的现代功能已演变为游人祈福求财场所,游客可在此祈求平安或财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我穿过钟鼓楼,在“三十六计”路的尽头拐了个弯,没多久就到了凤雏庵。凤雏庵位于金鸾山上,相传为“凤雏先生”庞统批阅文书之处。庵前有一株干年银杏,高数十米,傲然挺立,枝繁叶茂,极为壮观,为周围景物增色了许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赤壁大战陈列馆内,解说员指着沙盘讲解:“东南风,火油,草船。”我细细端详着那些古老的兵器和铠甲,一幅描绘赤壁之战的古画上,火船连绵,黑烟弥漫。玻璃柜中躺着一把断剑,锈迹斑斑,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的硝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接着,我又来到了拜风台。拜风台又名武侯宫,是为纪念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在此“设坛台,借东风,助周郎”而建造。殿内则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四人的塑像,各具豪气,栩栩如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到了长江边上,看到两座亭子,分别是望江亭和翼江亭。翼江亭位于临江矶头,上盖琉璃瓦,塔状尖顶,亭柱上镌刻的是前人的楹联:"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卮言,兴霸良策;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犹怀想周郎声价,陆弟风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不远处则是周瑜的石雕像,全高8。58米,是湖北省最大的石雕像。我们看到周都督手持利剑,雄姿勃发,其英雄气概一览无余。最后,我们来到了摩崖石刻,上面的“赤壁”二字长150厘米,宽104厘米,据说是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军大败曹军,把酒庆功之时,周瑜提剑所刻,字迹透过石崖到山后。也因此,唐代诗人李白写出了“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名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游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人在古战场遗址前合影留念,有人在碑刻前细细品读。我站在一块刻有《赤壁赋》的石碑前,轻声诵读:“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赤壁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它承载了一场大战的记忆,更在于它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想象与感慨,成为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终于,由于行程所限,在同行导游的催促下,我便依依不舍的踏上了归途,但在这古战场的所见所闻,却让我久久萦绕于心,最终遂将定格于脑中的记忆仓库里,而让我成为难以忘却的赤壁之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行将离开时,我再次回望那座牌楼,红色的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送别一位旧友。赤壁之行,不只是踏访古迹,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自然与人文共生,让我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份沉静与力量,同时,也对赤壁之战的过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span></p> <p class="ql-block">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曹操率领大军进攻东吴,东吴主帅孙权和蜀汉主帅刘备联合对抗曹魏。曹操率领的军队实力强大,人数众多,而东吴和蜀汉联军则人数较少,实力相对较弱。因此,孙权和刘备决定采取火攻的战术,利用风助火,烧毁曹魏的船只。</p> <p class="ql-block"> 在战役开始前,孙权和刘备派遣了周瑜和诸葛亮两位谋士,前往曹魏军营,向曹操献上了一份假投降书,声称东吴和蜀汉已经分裂,希望曹操能够撤军回去。曹操相信了这份假投降书,便下令撤军。然而,当曹操的军队行至赤壁时,东吴和蜀汉联军已经)好了火攻,一旦曹魏的船只进入火海,方推荐被彻底摧毁。</p> <p class="ql-block"> 在火攻的帮助下,东吴和蜀汉联军成功地击败了曹魏的大军。曹操只得败走荆州,这场战役的胜利,巩固了吴蜀联盟的地位,也为三国时期的格局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赤壁之战的胜利,主要归功于周瑜和诸葛亮两位谋士的智慧和勇气。周瑜在战前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利用风助火,烧毁曹魏的船只。而诸葛亮则在战役中担任了指挥的角色,协助周瑜完成了火攻的计划。从而赤壁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后来也一直被广泛地传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说明:都分文字和图片源于网络,谢谢原摄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