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自驾新疆三万里(二十三)

飘逸浪子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4日(星期四),武威市,晴,17- 33度。</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行程:玉门市一嘉峪关一武威市(590公里,行车6小时)。</p> 今日旅程 <p class="ql-block">  告别了玉门,车轮再次碾过河西走廊熟悉的脉络。今天的目的地明确——武威,一个我数次擦肩却从未真正驻足的历史名城。而行程中,矗立着那座声震寰宇的关隘:嘉峪关。</p> <p class="ql-block">  近午时分,“天下第一雄关”那巍峨的身影便横亘于戈壁与蓝天之间。嘉峪关的雄浑气势,即便只是远远一瞥,也足以撼动人心。想起之前已深入探访过城楼内的每一块砖石,感受过那份金戈铁马的苍凉与豪迈,这次便决定在关外静候队友。看着他们兴致勃勃地购票入内,我则选择在停车场附近,倚着车身,遥望那黄土夯筑、飞檐斗拱的关楼轮廓,想象着千百年来驼铃与战马在此交汇的盛景。阳光炽烈,风卷尘沙,历史的气息仿佛就弥漫在这干燥的空气里,无需近前,亦能感知那份沉甸甸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  待队友游览完嘉峪关后,我们便驱车继续向东。近六百公里的路程,全在在高速上飞驰。河西走廊的壮阔画卷在车窗外徐徐展开,祁连山的雪顶时隐时现,如同沉默的守护者。下午时分,顺利抵达此行的终点——武威市。</p> <p class="ql-block">  “武威”,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开疆拓土的豪气。它简称为“武”或“凉”,古称凉州、姑臧、雍州……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沉淀着厚重的历史烟云。这是我第四次行经此地,却是第一次真正踏入它的城区,留宿一晚。前三次匆匆路过,只留下一个模糊的“河西重镇”印象,今日终于有机会细细端详。</p> <p class="ql-block">  办理入住后,迫不及待地开始“补课”。武威,这座“六朝古都、西北首府”,绝非浪得虚名。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西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北有姑臧,南有建康”的赞誉,道尽了它昔日的辉煌。早在四五千年前,便有戎、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在此生息。而它名字的由来,更是如雷贯耳——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大破匈奴,为彰大汉帝国之“武功军威”,此地便得名“武威”。这名字,是胜利的勋章,是帝国雄心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更让我心潮澎湃的是,那件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铜奔马(“马踏飞燕”),正是1969年10月出土于武威的雷台汉墓!想象着两千年前的凉州工匠,以何等超凡的想象力和铸造技艺,将天马行空的浪漫与力与美的现实完美结合,定格了“天马凌空、腾越飞鸟”的惊世一瞬。它不仅代表了汉代工艺的巅峰,更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精神的永恒象征。1983年,它被选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当之无愧。武威的土地,孕育了如此飞扬的灵韵。</p> <p class="ql-block">  还有那传唱千古的《凉州词》,字字句句,都是汉风唐韵在这片土地上洗礼、淬炼出的文字精粹,是武威悠久灿烂文化最有力的见证。行走在武威的街道上,虽已是现代都市风貌,但那些古老的名字——凉州、姑臧,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过往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夜色渐浓,华灯初上。我们在饭店边吃边聊,回味着这一日的行程。从嘉峪关的雄关漫道,到武威的千年文脉,车轮丈量的不仅是地理的距离,更是历史的纵深。终于不再是武威的过客,而是它的夜归人。这座曾经只存在于路牌和史书上的城市,此刻如此真实地环绕着我。凉州的夜风似乎也带着历史的余温,让人对明日,对这个深藏于河西走廊的历史宝库,充满了更深的期待。今夜,枕着凉州的月光入眠,仿佛能听见铜奔马穿越时空的嘶鸣,与《凉州词》的古老韵律交织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