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伏天的热浪滚滚,地无分南北,人往哪里逃?或找阴凉处、避暑圣地,或躲进空调房。我和老同学们另寻他途,45年后再聚首,寻觅青春的足迹,心中有一团火,“以毒攻毒”,拂去盛夏的酷热。这次第,怎一个“热”字了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月19日下午六点半,我和老班长终于到达河西走廊东段的武威高铁东站,见到前来接车的老袁和老曹,第一句话就是抱歉,“我们来迟来了”。老袁说,大家都到了,在宾馆等着呢。</p><p class="ql-block"> 这次聚会,老班长提议,老袁具体策划、组织。老袁是想当年班上的团支书,大家依然亲切地称他为袁书记。饭菜上齐了,袁书记开局:各位同学,非常感谢前来同学聚会的各位,大家都奔七十的人了,广州的,北京的,成都的,天南海北,特别是一个加拿大人不远万里……</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蒙特利尔来的延竑站起来点头回应,大家报以热烈掌声。想当年的小毛孩,而今白发苍苍。岁月的刀痕留在每个人的额头,虽然个个精气神足,但是,老年气象还是明显。想当年的飘逸长辫子成了银发波波头,胖手手不再那么丰满,帅哥们的腰杆儿不再那么挺拔。袁书记说我们能在这大热天如期赶到这里,厉害了。大家能这样自由走动,可以说明很多。</p><p class="ql-block"> 很多什么?除了健康,也说明心情不错,日常生活景况还好,一切的一切都在正常轨道上正常运行,生存质量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学聚会的洒脱愉悦,不能没有仪式感。20日下午我们要在武威十八中学校小礼堂举行一个庄重的仪式。这里是原武威师范学校的旧址,几十年来,建筑布局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有一个建筑依然旧貌新颜---凤凰台图书馆。其实,仪式就是一次仪式,真正能让我们眷恋动情的地方还是在这凤凰台,在这里寻觅过往的足迹,怀旧的心情得以满足。对我们这帮人来讲,这地方是一块不可忘却的圣地,浓浓的乡愁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凤凰台依然矗立在原地,台上的图书馆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名称变成了“校史馆”。门窗和屋瓦都是新的,大门两侧的山墙依旧,灰色的墙体,红色的几颗大字还是当年的字体,连油漆都没有刷新。左侧“知识就是力量”,右侧“智慧源于勤奋”。亲自接待我们的何忠山校长说,这是他在规划修缮凤凰台的时候刻意安排的,保留这种痕迹,看起来有点陈旧,实际上只有这样,老校友们看到才会有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勾引并强化心中的怀旧情感,有震撼效果。</p><p class="ql-block"> 是的是的,校长真是匠心独运呐。这个口号激励了我半个世纪,时时刻刻。而今时空转换,人非物是,此情此景,我心不能平静,难掩感慨的泪水在眼里打转,四下里打量,同学们都在这里长长的台阶下面凝神仰望,大概其他人也和我一样吧,心情有点复杂。</p><p class="ql-block"> 台阶左侧,有一大块黑色大理石,上面阴刻着“凤凰台赋”,何忠山校长的作品,“梅香缘苦寒,闻鸡起舞扬帆江河湖海……”他亲自给我们朗读、讲解。下午三点多的太阳,天上无一丝云彩,地面温度也渐渐达到了最高,我们站在这没有遮拦的墙壁前,静静地听着。我估计每个人都内心里波翻浪涌,上了岁数的人容易动情,“新仇旧恨”难以自己的。</p><p class="ql-block"> 隔马路对面,有一排杨树,叶子碧绿的一面欢快地迎着太阳,密匝匝投下一片阴凉。我已经热得受不了,跑过去乘凉,看到其他人,特别是女生们没有遮阳物件,还在那里静静地站着。我也还要听,还要回味,就要这份珍贵无比而又难以名状的体验,心中的热爱不断升腾,其他什么都不必在乎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校史馆室内的陈设,我们来到毫无遮拦的庭院,一座“雏凤展翅”雕塑立在中央。我们依在护栏旁边,深情地向下俯瞰,眼前一片砖铺地面,阳光反射白刺刺耀眼。有人在上面比划着:这里是我们的教室,后一排是库房。有人索性下去丈量,仿佛那栋土墙砖柱子的瓦房复原了,想当年紧张的学习情景一幕幕再现。</p><p class="ql-block"> 47年前,我们聚集到这里,开始了人生的新里程。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在这里我们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这是一场改变命运的人生大转折,可谓惊心动魄。机缘巧合,我们没有见过英语的三十个人组成了英语二班。其中有六位同学是初中毕业当年考上来的,其余都是高中毕业,经历了回乡劳动过几年的青壮年了,不但没有学英语的知识积累,发音器官也不那么灵便了,舌头如同硬柴棒。最初的两个月,为了能认读单词,想尽了办法。拿镜子自己矫正口型,互相观察、切磋发音要领,结伴听写单词……同一个起跑线上,大家“患难与共”,共克时艰,夏天的酷热,冬天的寒冷,都与我们无关紧要,记住单词,背诵课文才是硬道理。凤凰台上的朗朗读书声穿越了时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人唏嘘,说想当年条件怎么那么艰难,全班两台“黑砖头”松下磁带播放机,就两盘磁带,难得有一次听英语的机会。现在的科技多发达,有手机就有了一切,想要的有关英语学习的音视频应有尽有。袁书记总结得好:我们当时是霸王硬上弓呐。两年的时间,我们记了五、六千单词,获得了英语自学能力,拥有了英语语言教学的专业技能,成为本地区第一批“科班出身”的英语老师。</p><p class="ql-block"> 过马路再往前一点那个小广场,原来有两排老旧的房子,那是我们的宿舍。六个人的通铺,床板上面铺麦草,上面铺一条自己家里带来的羊毛毡,有一条床单,也有人没有床单。老曹乐滋地回忆:我就是给你们打馒头的,一大盆馒头,还要给你们分发。哎呀,那个玉米面发糕还好,就是那个青棵面、红薯面等混合的“铅球”疙瘩,大家还记得吗?我也感谢曾经给我拆洗被褥的妹子们。</p><p class="ql-block"> 能不记得吗?都记忆犹新!肚子饿了,吃什么都香,没得挑的时候,发牢骚就是自残。那些日子,周末的大卤面,有人回家,我们在校的人就共享了,留下了一生一世的念想。有人记得给老师干过家务,记得帮女生教室里值日冬天早起生炉子。兄弟姐妹们都到了青春撒欢儿的时候,但是,因为英语单词,英语的咿咧哇啦,忙得只剩下了纯洁的同学情谊,现在我们大家都讲不出多少卿卿我我的人性故事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凤凰台下,凤凰台上,我们成就了一生的基业。想当年小中专是否相当于现在985大学都无关紧要了,延竑说,因为这两年的英语学习,他后来考上了北师大,做了哈佛的博士,成就了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他很感激有这段经历。他很幸运,我们都很幸运,在颠簸的时代列车上,我们坐在了一节幸运的车厢里。经过自己的奋斗,成就了一份事业,也生活得平安顺遂。感谢老师们的培养,感谢自己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有庄重严肃的启动仪式,也有简朴欢愉的结束仪式。大家依依惜别,互相祝福安全回家。吃错药的老闫,有几天挪起了寸寸步,大家都担心他能否驾驶500多公里。倒是他首先在微信群里报告安全到家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袁,看见了吧。我们都担心安全,现在所有人都安全回家了。大家感谢你周到细致的安排,也还期望五年后再聚首呢,你还愿意为大家再操劳吧。</p><p class="ql-block"> 夏日的炎热不过倏忽间,怎抵得过我们再次奔赴的心潮澎湃、激情似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