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的故事

云思木想(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8月的杭城,上蒸下煮。38度高温天,让孵在空调房的人都有点畏惧出门了。可对家有住院老人的儿女来说,寒来暑往的奔波,自然无法避免。好在家离医院近,骑车10分钟左右就可到。虽然外面骄阳似火,但病房里有空调,温度还是很适意的。</p><p class="ql-block"> 跟往常一样,上午10多,全副武装地骑车赶到医院,今天病房里,有访客,同病房92岁徐老太,有朋友来探望,来送饭的徐老太大儿子,正一起陪着聊天。躺在靠窗边病床上的老妈,一见到我,脸上马上露出笑容,她知道我是她女儿,虽然我的名字她时而记得时而忘记。现在她唯一记住的,只有大姐的名字,所以她把护工阿姨,也当作大姐来叫。</p><p class="ql-block"> 同病房育有二子一女徐老太 ,也是同样如此,只要大儿子来了,老太太就表现得特别正常,特别通情达理。平时很会怼人的她,对大儿子的说教,却从不反驳。若是小儿子,小女儿同样对之,徐老太就会嫌弃他们态度不好,骂其不孝。一年多下来,好几次见到,徐老太把小女儿,小儿子气得拂袖而去。</p> <p class="ql-block">  徐老太时常对安静的老妈,加以喋喋不休的“抱怨”。说她对护工没有批评反抗精神。她会当着我们的面,告护工阿姨的状,弄得阿姨十分生气和尴尬。她的儿女只好不停地向阿姨做解释,说她妈脑子糊涂了。徐老太读过书,能写会说,性格强势,说话直白,想怼人就怼人,想抒情就抒情,从不掩饰。她自诩是我妈的“保护神”。经常跟我老妈讲,她有钱,有大房子,她不愿意住在医院里,觉得自己很有本钱。老妈每回听她说这些,总报以无比开心的微笑,并拍手加以赞许。徐老太有我妈当她的忠实听众,倾诉欲得到极大满足。两位老人躺床上,用特殊方式唠嗑,徐老太耳背,根本听不清我妈讲话,她只是通过我妈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譬如拍手,来判断我妈对她所说的话是啥反应。每次我去医院见老妈,只要说起徐老太,老妈总带着羡慕又肯定语气说,她(徐老太)毛能干,有钞票,有大房子。哈哈,这都躺床上了,还对身外之物如此在意,说明内在精气神还没散。</p> <p class="ql-block">  前不久,徐老太小儿子突发心脏心管爆裂,非常凶险,据说这种情况,临床死亡率高达75%,这已经是老太太住院一年时间里,他第二次出现心脏问题。昨天,在老妈病房,我见到大病初愈,脸色煞白,有气无力的他,他是趁来换药之际,上楼来看一眼许久不见的娘,结果老老人拉起小老人的手,禁不住嚎啕大哭,我正在给老妈喂中饭,老妈边吃饭边说:“罪古相,儿子生这么大的病,做娘是要哭了闹”。我见徐老太儿子一直低着头,样子看起来十分难过,双手紧紧握着娘的手,轻声宽慰着哭了稀里哗啦的老母亲,这场面让人看了心里怪不好受。感觉像生离死别。于是,我便转身劝起了徐老太,贴着她的耳朵说:“老太太,别哭了,你这一哭,儿子心里更难过了,他刚动过手术,最怕伤心了,你让他先回去休息,等他身体养好了再来看你”。徐老太哭作胡拉地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小强啊,你一定要好好养身体,好好保重自己,你千万不能有事啊!”儿子无言,只是频频点头,算是作答。对耳背的娘,他显然没大声回应的力气。看他虚弱难支的样子,我忍不住催促道:“你赶紧回去休息吧,你大哥马上上来了,你放心走吧,你妈过些就没事了(健忘)”。徐老太三个子女,算小儿子为人最和善实诚,对娘也最尽心(娘儿俩一起住了二十多年)。连自己的亲妹妹都觉得小阿哥不容易。因为徐老太并不是一个很好相处的长辈,据说小儿子婚姻破裂,也是因徐老太从中作梗(有次他们家人在病房发生争执,不小心说漏嘴)。如今,六十开外的小儿子孑然一身,孩子又不在身边,生了病全要靠兄妹照应,这滋味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两家老人同住一个病房,时间一长,自然就熟悉了。徐老太三个子女与我们三姊妹,年龄相仿,又同为土生土长杭州人,天天在病房碰面,免不了会闲聊几句。都说医院是最能洞悉世间人情冷暖的地方,天天在上演生死抉择的人生脚本。在医院,金钱与亲情,尊严与人格会面临各种考验。去医院次数多了,确实会徒然生出几分无力感,从而不知不觉会把无疾而终当作人生最大的心愿来祈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