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柜】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更长

小满梧桐🌿

<h1>  昨晚梦里回到初中时候的家——准确点说,是从初中到二十岁住过的家里。妈妈笑吟吟地早已替我收拾好了卧室,却是换了一间,从只能放下一床一桌一衣柜的那间狭小屋子,换到了与之并列的原本是当作客厅的房间。<br></h1><h1> 窗明几净。床头整齐堆着一排书,床上好像是铺着蓝底白花边的床单,还有阳光,窗外浓密的梧桐绿荫……这次,我是真的在有妈妈的梦里,开心地笑起来。<br> 醒来,不太确定梦里有没有见到严厉的父亲了。其实这个梦,除了房子是真实存在的——我的意思是,如果有机会,还能回到曾经度过大部分童年与少年时光的第二故乡,这栋位于四层混砖楼房中三楼的“房屋”,依然是存在的。只不过,因为早已装进的另外一户人家的日常,就算再次站在路口——这个三楼窗外遥遥对着的厂区小路口,曾是一个自发的流动菜市场——也再不会感受到当年每每下夜自习之后,走到路口,抬头就能看见的一盏灯光。</h1> <h1> 没有在这个梦里复现的,还有曾经床头那个方形的小书柜。大概和一直反对我看任何课外书——学校课本之外任何书籍都算课外书——的父亲一样,都出于某种奇妙的原因,自觉地消失在这个人到中年的梦里。<br>  其实这个小书柜,承载过许多年少时的喜悦。虽然从外形来看,甚至都不能算一个正经书柜:偷油婆色的四方形柜子,和床头刚刚齐平的高度,与其说是柜,不如说像“缸”,似乎印象中曾经就是我家的米缸。桌面兼做柜门,这就意味着如果要拿书,需要挪开桌面上的杂物,才能方便搬开桌面找书。而书,也不好找,因为在柜里是呈从下到上堆积状态,经常需要把整个柜里的书都搬出来,才能找到自己想找的那本书。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曾经的“米缸”挪到我房间来,大概最初是作为床头柜的功能更多。但因为被小主人明里暗里慢慢累积了几本“课外书”放在里面,也就成了一个秘密宝库,“课外”的许多快乐,不能不说,许多也来自于此。</h1> <h1>  父亲认为的学生应该心无杂念好好地学习,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只能看课本且严格禁止看课外书。虽然现在回顾时感到可笑又难以理解,但如果明了从小孩角度去仰望的“曾经无所不能的父母”实际上多半也是第一次当父母的新手,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大人们曾经匪夷所思的做法,就可以理解了。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某个暑假结束,父亲仔细翻看图书馆借阅记录后批评道:“怎么全借的童话书……看这些书有什么用!你就不能借点数学的辅导书吗?”又比如,二十多岁已经工作后,因为出差正好和父亲碰上,其结果就是在书店看上一本书——清晰地记得书名叫《林徽因传》,但只能给同事使个眼色,请他代为买下回头再给我——无法想象如果当着父亲的面买了这样的“闲书”,他会不会当着同事的面就让我下不来台……对了,忘了说,自从工作后,父亲对“课外书”的范围,就划定为工作专业书籍之外的书。</h1> <h1>  但就如读书时代第一次拿到甲等奖学金,就去新华书店买了一套三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一样,我对父亲口中“闲书”“杂书”的热爱从来没减少过,甚至从心理学上讲,越去压抑内心真正的喜欢,就越可能压抑不住这份真正的喜欢。于是,且不说没几年过去,少年时代那个小书柜,就已经被我用有限的零用钱塞满了书,就是后来成家立业,在家中单独一间书房一壁书柜,也被自己很快填满了书。</h1> <h1>  父亲对“闲书”“杂书”的指责,终于在我二十八岁那年基本终止。原因有二。一是对已成家的女儿,稍微收敛了一下对“钱都花到哪里去了”的控制,那么买书这项花费,也就自然而然不再被特别关注。二是那年奉部长工作安排,第一次执笔为公司董事长写会议报告。后来被董事长高度评价为“迎面就觉得(报告)文笔清新,一改常见的八股文之风”。这番赞扬辗转传回家中,父亲这次终于在母亲的挑头鼓励之下,挤出一句话:“是的,文笔还是要积累,是要多看(书)才能有积累……写得是还是好,我都写不出来。”从此,买书获自由——不被指责或唠叨的自由。</h1> <h1>  看来,要让人(哪怕是你的亲人)认可、支持你的爱好,你必须让爱好多少能有一点被世人认可的价值——为工作助力,也是价值之一。要不,虽出于好心却思想僵化的父亲,只有一直用简单粗暴方式,让你一路泯灭爱好,不快乐地走下去。这说明,凡事,还是得靠自己觉悟与努力。而这觉悟和努力,当然不是凭空有的,还是得靠“人傻就得多读书”才能悟出来的啊。</h1> <h1>  自嘲一笑之后,又想起这两天比较了几家价格,又回顾了一番网上购书记录——怕类似的书买重——这才终于下单买了两本与《清明上河图》有关的书。一本是祝勇著《在故宫解密〈清明上河图〉》,一本是杜恩龙著《清明上河图细节中的风华》。啊,是了,火光电闪般忽然想起,少年时,对,就是守着床头那个“米缸”书柜,守着自己一些秘密的快乐日子里,自己曾很郑重地许过愿:“长大后的最大愿望是,有间书房,有许多许多的藏书,书房的墙壁上还有挂一幅喜欢的《清明上河图》。”这么说来,现在的书房里除了没挂一幅画,其他的愿望不早都实现了嘛。而且,虽然没挂这一幅《清明上河图》,但自己对这幅名画的喜爱,早就延伸到相关书籍的阅读中,这种“实质重于形式”的喜爱,也是读书才能带来的乐趣。</h1> <h1>  乐趣。在今晨的梦里,去世多年的母亲还是活力十足、健康明媚的中年人模样,而醒来后的我,渐渐也活到母亲这个年龄了。没有机会再母女携手谈心,聊聊什么是人生的乐趣,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我只知道,如果没有读书这个爱好,也许,在母亲去世后,自己挺不过一些猝不及防,最是意料之外的打击。好在,书能解惑,也能给人足够的安慰。“早起前山路更长”——答案在书里,脚步在路上,永不,停歇。</h1><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