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扎尕那,藏语意为“石匣子”,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的群山环抱之中。这里山势奇峻,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丰富的森林、草原与水体景观,与独特的人文风貌交相辉映,夏日里更显静谧幽远,仿佛一幅世外桃源的秘境画卷,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2023年,扎尕那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声名远播。解放前,这里属卓尼杨土司辖下的四十八旗之一,当地居民相传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后裔,历史渊源深远。</p> <p class="ql-block"> 扎尕那的地貌宛如一座天然构筑的宏伟宫殿,又似一座完整的石城。正北方向,光盖山石峰巍峨耸立,古称“石镜山”,因其灰白色岩石易于反光而得名;东侧峭壁如削,直插云霄,云雾缭绕;南面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对而立,形似天然石门;再往南至东哇、纳加一带,峭壁林立,溪流飞瀑,水磨飞轮,四季不息,构成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 昨日夜幕降临,我们才抵达扎尕那,因天色已晚,四周景致模糊难辨。我们在住处附近饭店随意点了糖醋里脊和毛血旺,价格尚可,味道也算不错。今晨,前往黑牦牛餐厅用早餐,途中所见房屋错落无序,小道蜿蜒杂乱,水磨坊也早已废弃,铁门紧锁,破败不堪,仅剩空壳。登上屋顶平台远眺,建筑风格杂乱无章,藏式民居特色几近消失。乘车前往山上观景台,途中拥堵混乱,毫无秩序。我向导游兼司机表达了对现状的失望,他说这里曾经风貌独特。我道出了原由是因过度商业化而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他也非常赞同我眼光的独到。这土不土、洋不洋、藏不藏、汉不汉的村落,少了历史沉淀的厚重感。相较之下,去日本见过的民居虽显破旧,却保留了浓厚的历史气息,国内如贵州苗寨、皖南古村、江南水乡,皆令人怀古思远,而扎尕那却少了这种韵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湍急的河水冲动的水磨坊不去展示,而在现代铁皮屋顶上又铺了一些木板做假,不知是哪位高人的发明?另外,这里地处高海拔地带,自然环境脆弱,承受不起千军万马来此一游的承载力,应该控制一下人车流量,尤其是车的进入,我们本计划一早出发,却因有人乱停,又找不到车主,不得不一个小时后才动身,拆除乱建民居宾馆,分流和减少接侍游客,保障这边环境承载力。政府若不及时醒悟及整治,一个世外桃源之地将不复存在。但愿这篇文章能让当地领导及村民看到,引起重视。</b></p> <p class="ql-block"> 带着遗憾,我并未在几个观景台下车,只是默默乘车驶向江迭公路。</p> <p class="ql-block"> 离开扎尕那,车子行驶在山脚下,阳光洒落在白色的山体上,熠熠生辉。天空中,一轮明月清晰可见,与朝阳同辉,交相辉映。昨日午后曾有降雨,司机一直担心清晨会有浓雾,没想到天公作美,晴空万里,真可谓有福之人行好运!</p> <p class="ql-block"> 直至驶出十余公里,眼前的景色才逐渐驱散我心中的失落。洁白如玉的山峰巍然耸立,绿意盎然的草场铺展如毯,笔直挺拔的雪松点缀其间,构成一幅天然画卷,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江迭公路,连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县、临潭县、舟曲县与迭部县,北起江可河,南至迭部县电尕镇,全长约198公里。沿途人烟稀少,地势起伏剧烈,因施工难度极大,部分路段至今仍为砂石路面,三十多公里尚未铺设柏油,颠簸难行。</p> <p class="ql-block"> 这条公路被称为“死亡路段”,并非虚言。高原气候多变,夏季突降暴雪、气温骤降、路面结冰等情况频发,加之多为悬崖砂石路,暴雨后路基松软,滑坡、落石、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看似浅薄的积水,也可能暗藏陷阱,导致车辆托底爆胎。更令人担忧的是,道路沿线无电、无信号、无铺装路面,一旦发生事故,救援极为困难。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修建此路时,因施工条件恶劣,许多建设者长眠于此,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车辆继续前行,窗外的景色却愈发壮美。高耸入云的山峰、潺潺流淌的溪流、郁郁葱葱的森林,仿佛一幅天然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蜿蜒曲折的道路带来豁然开朗的惊喜,令人忍不住驻足欣赏。两处峡谷之间,车行其间,仿佛天地一线,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i>洛克之路改江迭,</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i>风光秀丽弃外别。</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i>扬名四海大贡献,</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i>文化交融不可灭。</i></b></p> <p class="ql-block"> 草原上,一块块白色的方格引人注目,那是为修复枯萎牧草而重新种植的新草。在甘南及四川阿坝地区,为了保护黄河源头,政府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生态修复。旅途中几乎看不到垃圾,牧民住房也由政府统一建设,保留了藏式风格,古朴而整洁,展现出国家强大的治理能力与生态保护意识。</p> <p class="ql-block">越过这片草原,便正式告别了辽阔的牧区。</p> <p class="ql-block"> 午餐在甘南首府合作市一家小店解决,虽不大,但锅贴葱花饼精致可口,南瓜粥更是香甜软糯,令人回味。在藏区想吃一顿地道美食实属不易,一是藏族饮食结构与内地差异较大,二是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低,普通烹饪难以入味,即便使用高压锅也难以还原正宗风味。至于烧烤,更无特色可言,远不及新疆美食的丰富与独特。</p> <p class="ql-block"> 此行最后一站是米拉日巴佛阁,全名“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位于合作市,是一座红色藏式高层建筑,高达40余米,始建于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供奉藏传佛教各派祖师。雨中我们走到寺门前,却因停电而放弃参观,略感遗憾。</p> <p class="ql-block"> 原计划次日上午前往甘肃省博物馆,那里藏有“马踏飞燕”等国宝级文物,是国内博物馆中的佼佼者。然而,网络预约系统存在漏洞,每日下午五点放号,不到一分钟便被抢空。我们怀疑被机构倒卖,国家应加强监管。大孙子因此十分失落,坚持要去西安。无奈之下,我们临时改道,购票前往西安。导游兼司机小高师傅将我们送至兰州西站,至此,我们的甘肃之行画上句点,再见了,这片神秘而壮美的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