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大英杰交流中心,2025 年 7 月 12 日上午</p><p class="ql-block">主讲:仰海峰教授</p><p class="ql-block">仰老师以《消费社会的哲学思考》为题,为毛管班的学员用三个小时深入剖析了“买买买”行为背后的本质。听完最大的感受是:以前总以为自己是在主动购物,实际上早已沦为购物的“被操控者”。</p> <p class="ql-block">消费:从终点到“关系秀”</p><p class="ql-block">传统观念里,消费是“生产→消费”链条的终端,其核心在于满足生存需求。然而,马克思早就揭示:在资本的逻辑框架下,消费不过是资本循环的一个环节,其根本目的是促使资本持续增值。鲍德里亚进一步指出,在消费社会,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用性),而是其符号价值——即商品承载的社会身份、阶层归属、文化标签等抽象意义。例如奢侈品代表“地位”,有机食品象征“健康生活方式”。当代消费早已偏离“满足刚需”的轨道,转向“身份确认”这一功能。我们购买的并非商品本身,而是其背后所蕴含的符号、故事以及圈层标签。</p><p class="ql-block">以泡泡玛特盲盒为例,一个成本低廉的塑料(布料)玩偶,其功能价值近乎为零,却因“隐藏款”的稀缺性而被炒到天价。其本质是将“稀有款”转化为圈层的暗号——抽到隐藏款,便如同在“娃友圈”获取了“身份通行证”。由此可见,盲盒售卖的并非玩具,而是“被圈层看见”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商品:从“实用”到“符号表演”</p><p class="ql-block">以往,商品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用”:一把椅子能坐即可,一件衣服能保暖就好。如今,“符号价值”成为商品价值三元结构的最高形态,媒介(如电视)创造超真实(hyperreality),使符号比现实更“真实”。旅游、娱乐被包装为符号体验(如“网红打卡”),汽车代表“阳刚气质”,口红成为“爱情信物”。谁的商品更能承载身份叙事,谁就更具有价值。</p><p class="ql-block">广告、博主、综艺等各类媒介每日都在强化一种逻辑:“买这款 = 有品位”“拥有某物=成功人生”。商品被悄然贴上隐形标签:“拥有我,你就能超越他人。”表面上看来是自由选择,实际上每个人都受制于一张无形的“符号等级表”。泡泡玛特的“随机 + 稀缺”机制,正是这种逻辑的极致演绎。</p> <p class="ql-block">人:从“理性主体”到“欲望囚徒”</p><p class="ql-block">启蒙时代秉持“人是理性的”这一观念,然而在消费社会中,人更像是由欲望驱使的存在。拉康对这种欲望有着深刻的解读:</p><p class="ql-block">1. 欲望并非“我真的需要”,而是“别人觉得我需要”;</p><p class="ql-block">2. 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刚购买iPhone 15,就会惦记iPhone 16;</p><p class="ql-block">3. 正因为欲望永不满足,才必须持续消费,而这正是资本所期望的结果。</p><p class="ql-block">正如盲盒的“欲望陷阱”:</p><p class="ql-block">- “就差一个隐藏款”对应着“永远填不满的欠缺感”;</p><p class="ql-block">- 直播间“限时秒杀”制造“即时拥有的幻觉”;</p><p class="ql-block">- 集齐全套后晒图发社交平台,则是通过他人的点赞来确认“自我价值”。</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陷入“刷手机→种草→下单→晒图→再种草”的循环,宛如被程序设定的NPC(非玩家角色)。甚至身体也沦为“符号载体”:健身、医美、时尚将身体变为需持续投资的“符号资本”,例如苗条代表“自律”,肌肉象征“阶层”。正如德波所言:我们以为自己在“看世界”,实际上早已成为被观看、被算法推送、被资本收割的“景观道具”。</p> <p class="ql-block">启示:在符号迷雾中找回主体性</p><p class="ql-block">消费从“实用” 到 “身份” 的变迁,表面是商品属性的转变,实则反映出人类对 “意义” 的探索与迷茫。它既体现了物质丰裕时代的社会进步,个体从沉重的生存压力中解脱出来,得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但同时也暴露了消费主义的致命陷阱。当符号异化过度,“为消费而消费” 的空虚感就会逐渐吞噬生活的本真与美好。</p><p class="ql-block">从哲学层面来看,消费的终极意义并非在于 “买什么”,而在于 “通过消费成为什么”。当我们追问 “消费究竟在买什么” 时,本质上是在探寻:“人究竟需要什么?”答案或许是,人需要通过实践,包括消费这一日常实践,不断定义自己,与他人建立紧密联系,并在意义的流动与交换中,确证自己作为 “人” 的主体性。</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符号并不能等同于尊严,标签也替代不了真实的自我。与其让快递包裹堆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如用创造、聊天、发呆、晒太阳这些简单纯粹的活动来充实自己的时间;与其任由商品定义 “你是谁”,不如用实际行动书写 “我是谁”。毕竟,人始终是目的本身,而不应沦为消费的客体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