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8岁的河南濮阳农民工刘诗利,因今年6月参加作家陈行甲新书分享会的视频走红。他在工地劳作之余,常花数小时赶往京城各大书店读书,凌晨等零工与沉醉书海的场景在他身上奇妙融合,被赞“脚踩泥泞依然仰望星空”。</p><p class="ql-block">7月,他在《人民日报》发文,以“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道出阅读意义,再度引发关注。这份热爱源于少年时:语文老师借《中国少年报》和“深水养大鱼”的教诲播下种子,后来任民办教师时带学生朗读,更让他体会到文字的愉悦。他的书单兼顾建筑等实用书籍与词典、古诗词,尤爱李白、李商隐作品。</p><p class="ql-block">对刘诗利而言,阅读无关功利,而是纯粹的热爱与需求——能带来轻松、进步,化解烦恼,成为他在生活重压下的精神支撑,也让他在粗粝现实中葆有诗意的精神世界,更引发人们对阅读价值、人生意义及全民阅读的深思。</p><p class="ql-block">作为濮阳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此事颇有感触,致敬刘老师!借助豆包,在我心情和思绪的加持下,填词两首,以表敬意!</p> <p class="ql-block">《鹧鸪天·赞刘诗利》</p><p class="ql-block">田垄躬耕志未穷,书香暗润俗尘中。</p><p class="ql-block">西单偶遇风云起,人民日报墨痕浓。</p><p class="ql-block">书院立,韵声融,濮阳大地敬耕农。</p><p class="ql-block">莫叹出身无显位,丹心一片自从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诗利从农民工到因文化事迹受关注,这份对文字的坚守本身就很有感染力。若能邀请他到濮阳医专,或许可以开展分享会,讲讲他在劳作间隙如何坚持阅读写作,聊聊文字带给生活的力量,这对学生们而言,会是很生动的励志课——让大家明白,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对文化的追求都能点亮生活,而社会对这样的坚守给予尊重,更显时代温度。</p> <p class="ql-block">《沁园春·咏刘诗利兼颂时风》</p><p class="ql-block">濮水之滨,田亩藏珍,草木含章。看寻常耕者,心怀丘壑;粗衣粝食,腹有书香。西单书前,笔锋纸上,曾向京华展素肠。风云起,恰文星乍现,光照农桑。</p><p class="ql-block">今朝故里情长,设书房、声名播四方。叹尘间多少,湮于俗务;初心几许,磨作寻常。幸有清时,不遗微善,能向寒门识栋梁。凭栏望,正千帆竞发,文脉悠长。</p><p class="ql-block">这首词上阕聚焦刘诗利个人,从他田间劳作的日常写起,突出其在平凡生活中对文化的坚守,以及因才华被看见的转折;下阕则延伸到社会层面,借“诗利书房”的成立,歌颂尊重人才、珍视文化的时代风气,也暗含对更多普通人坚守初心的期许。若他能走进校园,这份“平凡中的坚守”与“时代的尊重”,或许能成为学生们最鲜活的成长教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