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岭

海神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宁乡和安化相接,从龙田到巷子口到沩山,大致有60里的边界。这条边界是一线高大的山脉,其中瓦子寨超过千米,其它如扶王山,桂岩山,九折仑,沩山都在八百米以上。这线山脉是湘中屋脊雪峰山伸向洞庭湖平地的余脉,安化是那个高地,宁乡是这个高地与平原相接的坡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山岭的叙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徒岭在宁乡与安化交界处,是这个60里高山中间的口子,一个五百米的山岭,山岭上的村子叫司徒铺村,村子到西边山下的高明铺5公里,到东边山下的巷子口镇8公里。司徒岭属安化高明乡的司徒铺村,但村子的行政范围下到了宁乡这边的山额。山岭属安化,山下属宁乡,也就是说安化这边居高临下,俯视山下的宁乡巷子口镇。</p> <p class="ql-block">这个山岭的得名,源于千年前这里埋葬的一个人物,江华指挥使王仝(音同)。</p><p class="ql-block">929年,王仝作为江华指挥使代表楚王,对梅山蛮发动平定战争。当时“梅山蛮”中的首领叫扶汉阳,人称“扶王”。王仝在乘胜追击中中了扶王的计,陷入“九关十八锁”的危局中,王仝和他的二千官兵全部战死。朝廷封王仝为司徒官,埋葬之地后人称为司徒岭。</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司徒岭上面的村子,叫司徒铺村。在村部后边有一个“王仝文化公园”,一个封土墓,是王仝的安葬处,墓区绿草茵茵,还保留有古老的墓石。另有一个庙堂,门联“雄风贯五代,壮志耿千秋”,正堂有王仝的塑像,以及左右两位伴神。王仝以正面之姿坐着,两眼圆鼓突出,有武神的杀气,但两手空着,一手抚膝,一手抚肚,衣着官服,又有着官人儒雅,两边一男一女,一文一武的伴神,又有山神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王仝庙仅是一栋三间的小平房,除了王仝的塑像外,还有四块新刻的记载事件和祭祀王仝的石碑。上面的横匾上写着“凛烈万古”四个字。匾上用“凛烈”二字,给人以很大的冲击。凛"本义为刺骨寒冷, "烈"原指火势凶猛,这种水火组合后形成强度叠加,用于对人物的定位,让人肃然起敬。两边对联是:劲节参天挥血数言,直令闻而泪下;丹忱映日舍身一事,却叫见者心寒。这是北宋奉敕领军都统章惇所撰,章惇领军平定梅山蛮,史称“章惇开梅山”。其中“挥血数言”出自王仝身陷绝境时血书的《绝命诗》;“血刃交身奋勇前,君恩未报志犹坚。臣今愿作他乡鬼,留得孤忠照九天!”,对王仝的“以身许事”的忠诚,北宋神宗皇帝追封王仝为“嘉应侯”,县令吴致尧主持修祠立碑。</p> <p class="ql-block">王仝是湘乡金薮人,金薮永乐村的王姓奉他为始祖,每年都来祭祀。我看到庙前张贴的祭祀仪式上的诗文写道:自古神力本乎天,千人共祭乐悠然。海晏河清司徒岭,心理平安值万钱。因为有家族奉为始祖,王仝就还活着,再过四年就是1100年祭了。我还看到庙门墙上贴有“保康祛灾保安康”字样,王仝不仅是武将,忠臣,始祖,还是护佑神。</p><p class="ql-block">雪峰山北部古称“梅山”。古代安化、新化的重山峻岭中的山民以“蚩尤”为图腾,称巫术为“梅山”大法,梅城是大山中的皇城。直到宋初,这个大山都是“化外之地”,史载“(梅山)旧不与中国通”,朝廷也就称这里的山民为“梅山蛮”。</p> <p class="ql-block">伏击王仝的人叫扶汉阳(905~977),原籍汉阳,五代时因避罪投梅山右甲首领顿汉凌,旋任“梅山峒蛮”左甲首领。梅山自立为王,朝廷也一直有平定之举。为打破朝廷的禁锢和征伐,扶汉阳、顿汉凌多次率山民袭击潭州(治所在今长沙市)、邵州(治所在今邵阳市)。王仝奉命平叛,未捷身死。</p><p class="ql-block">从司徒岭下到山谷5公里,从山谷往南10公里,全程为一条峡谷,两边高山耸立,悬崖陡壁,各种险要和关隘,当地称为“九关十八锁”。</p><p class="ql-block">929年隆冬,大雪封山,冰天雪地,扶汉阳在此设下天罗地网,等待王仝的自投罗网。王仝为山外人,扶汉阳为山里人,扶汉阳佯败,王仝乘胜追击,在这个九关十八锁中,故事就有了大结局,王仝留下血书,扶汉阳砍下了朝廷命官的头。王仝的头立在地上,战马驮着王仝的无头身体往山上狂奔,战马知道来路,知道山那边的故土,战马奔上山岭,力竭而崩,当地人将王仝和战马就地埋葬。这条路上就有了立头铺(驿头铺)和司徒岭。</p> <p class="ql-block">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宗命翟守素、田绍斌、王恍等调集诸州兵马再攻梅山,扶汉阳率众仓促应战,兵败身亡。这次决定性的平叛,解除了梅山对潭州(长沙)的威胁。就在这一年,朝廷设立宁乡县,取“安宁乡邑”之意。再过近百年,朝廷在梅山设立安化县和新化县(1072年),县名中都含“化”字,即德化和教化之意,梅山不再是蛮地,成为王朝的属土。977和1072这两个年份是梅山社会发展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条驿道的形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宋章惇开梅山始,从梅城到长沙就有了一条驿道,驿通是古代传递政令和文书的官道。</p><p class="ql-block">我从宁乡巷子口镇出发,到扶王山山脚下的扶冲铺村,之后沿山冲爬坡。在坡起点处立有一块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这是宁安古驿道保护碑。这个碑立在一条山溪出口,现在有公路上山,几个盘旋就上去了,但在公路修通前,要一口气攀上这个四百米的悬崖陡坡,是有难度的。</p> <p class="ql-block">到山额,一个拐角处,这就是两县交界点。立有一块司徒铺村介绍牌,村里的公路立有红色杆的路灯,这个村是乡村建设省级示范村。上去几十米,路边立有报恩寺遗址处的牌子。这里原先有一个寺庙,牌子上有旧寺庙门额的照片。</p><p class="ql-block">从这里开始就是村子了,村里的房子都是新建的两层楼房,红顶白墙,在绿色山岭中是朵朵盛开的山花。黑色的油砂公路在山岭上画出灵动的线条。村子从山岭的东边到西边,沿公路布局,成为山顶上的“天上人间”,这种居高临下,站得高看得远的住所,确是个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史料上记载,这条驿道上有一水井,称为凉水井,是驿道上的重要补给点。我问一老者,他指给我看,说就是两县交界处,报恩寺遗址右边。此处已是一新建别墅,新屋有一块很大的地坪。在地坪右边,一条小溪,一条石板路,在树林中向下延伸。这里立有益阳市文物保护石碑,为市级文物保护古驿道。</p><p class="ql-block">站在这个地方,山脚下的巷子口清晰在目,有种俯瞰和抄近路的感觉。所说的古井已为石头所封砌,沿山溪的石级一直通到山下宁安古驿道石碑处,现在的石级都还完整,只是静静地卧在草丛树木中,溪水一直伴随着它,诉说着日夜陪伴的旧时光。眼前的这条石板路,从章惇开梅山起,它就是连通山里山外的必经之道。</p> <p class="ql-block">我问老者,这条公路修了多久了,老者说怕有十多年了吧。我说您走过那石板路吗?老者哈哈大笑,从小就走起啊,直到修通大公路才不走了。我猛然意识到,这样一条石板路,一直承接着几百年的人马,直到最近才成为文物,这条石板路是该休息了。</p><p class="ql-block">在安化,有三十六铺到长沙之说。从安化梅城到宁安交界的司徒铺,这是古梅山往东到长沙的安化段。这一百里的路程有梅城镇、茅田铺、山溪铺、清塘铺、晓桥铺、驿头铺、高明铺,司徒铺是第八铺,山下宁乡巷子口的扶冲铺是第九铺。巷子口之前叫扶冲铺。随着扶冲铺往山的口子发展,那里街巷成市,后来就叫巷子口,这个“口”是进出安化的口。</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开始叫驿道,但后来就是商道了。这条路的每个节点都以“铺”为名,铺当然是商业的店铺,有货物,有客商,有餐宿,山里的山货要交换,山外的东西要买进,这条路就成为了梅山发展的新路径。</p><p class="ql-block">安化梅城这边往东的路线还有驿头铺过白花坳到龙田,从高明铺经新桥到沩山两条路,在旧时这两条路都集合到巷子口,可以说巷子口是安化东部梅山的最好出口。</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山下宁乡这边的巷子口。从宁乡的角度讲,巷子口到宁乡县城有80公里,是边陲之地,但对安化来讲,这是安化出山后的第一站,走了百里山路来到这样一个开阔之地,然后一路坦途下长沙,从心里上讲,山下这个地方是亲切的。正是因为这个宁安驿道,正是因为三十六铺到长沙第九铺的位置,造就了巷子口镇的繁华。我觉得司徒铺人眼界开阔,巷子口商贸繁华,都是这条驿道上的商贸结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些文化的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致尧,顺昌(今属福建)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知潭州安化县。吴致尧是安化第七任知县,他写了篇《嘉应侯记》,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神宗皇帝以帝德怀远人,以王功开境土。熙宁五年,中书检正章惇以诏使至大沩山,策授方略,降诸猺酋。而五溪盘瓠遗种,莫不望风震惕,稽颡(叩头)奉诏内附。始,使者闻鼓声,若持更柝(更鼓),询诸耆老,知有王司徒之庙存焉。至梅山,即叙表其功以闻,诏特封嘉应侯。</p><p class="ql-block">按《图志》,侯讳仝,湘乡县人,五代时仕马氏为上军将校,尝与猺人战,被羽长驱,獠皆披靡,孤忠无援,外应不至,侯乃死之。其勇毅劲锐之气,振为烈风,激为严霜。非有祠以宁其神,使庙食百世,其何以劝忠义而旌正直乎?夫义重于生,则生轻于鸿毛;死而有名,则死重于泰山。侯有功德于民,而祀为贵神者如此。</p><p class="ql-block">——宋·吴致尧 撰,录于《全宋文》卷三七七○、光绪《湖南通志》卷七四。</p><p class="ql-block">作者认为王仝的“以身成事”,其死重于泰山,其“有功德于民”,则应以“神”祀之。</p> <p class="ql-block">陶澍,安化小淹人,清道光时期的重臣,任两江总督。从安化到长沙的三十六铺,是陶澍进出安化的必经之路,也被称为陶澍下江南的官道。</p><p class="ql-block">1836年9月19日,两江总督陶澍夜宿司徒岭报恩寺,在这里他决定重修司徒庙,并为庙撰联:“五代奇勋甲荊楚,千秋毅气炳梅城”,请他的同行者贺熙龄写重修碑文。现在司徒庙里有《重修嘉应侯司徒仝公庙记》碑,其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安化宁乡二县接壤处曰司徒岭,盖以王司徒得名也。司徒名仝湘乡人,马殷时为江华指挥使,与梅山猺战,乘胜遂北,孤军无援,力战死。里人感其忠义,为立祠于岭,号王司徒庙,其事具载十国春秋殆礼。所谓以死勤事则祀之欤。</p><p class="ql-block">安化陶云汀宫保请假旋里,道经祠下。展谒之余,徘徊瞻仰。慨堂宇之倾圮,捐金倡建上舍,请余记之。余知志士仁人,旷世相感闻其风者,必有流连敬慕勃然兴起者矣。</p><p class="ql-block">京畿道监察御史前任湖北学政贺熙龄谨记</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十七年丁酉夏五月</p> <p class="ql-block">陶澍在两江总督任上治盐,肃贪,爱民,深得人民爱戴。有个湖南花鼓戏《陶澍访江南》。戏里道尽了人间疾苦,也道出了正义与邪恶。“陶澍官道”和花鼓戏《陶澍访江南》已成为长沙、益阳的乡土文化。</p><p class="ql-block">在司徒铺村的正山岭上,有一个“青年毛泽东游学广场”,一个大的宣传牌上有身着青色长布衫,手拿雨伞的青年毛泽东画像。毛泽东游学路线是:从黄材,沩山,然后经巷子口到司徒岭,文沙坪,再转伏口,到梅城,仙溪,经马迹塘到益阳。</p> <p class="ql-block">1917年,对于毛泽东而言,是一个思想和眼界上都产生飞跃的一个年份。那一年,毛泽东与同学交谈时提出:人生不能单以解决衣食住为满足,还应追求世界主义,把人生理想与世界联系起来。他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去了解社会。安化游学之行,便由此开始。</p><p class="ql-block">24岁的毛泽东来过这里。同行的是学长萧子升。两位热血青年,把目光投向了这片湖南腹地的深邃山野。他们在这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认识社会,并在此后走向了不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时隔八年后的1925年,毛泽东又一次来到了安化。从黄材,经木孔直接进入芙蓉山区,再到梅城。这次安化之行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革命组织。比上次紧促,隐秘,而他的革命思想,也在这八年的社会实践中,日益成熟坚定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我在想,毛泽东是否就是贺熙龄写的“余知志士仁人,旷世相感闻其风者,必有流连敬慕勃然兴起者矣”这句话最深到的领会者。</p><p class="ql-block">告别司徒岭,站在巷子口镇上,可以感受西边大山的护佑。镇的正后方,是一线长长的山岭,时常隐在云雾中。从那个山岭流出的一条河叫扶冲水,它流经镇上,注入官江,汇入沩江,成为宁乡文化的源流之一。</p>

王仝

安化

梅山

司徒

巷子口

宁乡

驿道

山岭

汉阳

陶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