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保收的乡村坚守感怀 <p class="ql-block"> 作者:赵昌宝</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末伏的炽热仍在肆虐,宁强城郊的土地,正承受着罕见旱情的严峻考验。作为农民出身的我,于城郊金家坪、高家坪等地漫步,触目所及,满是干旱留下的深刻印记。</p><p class="ql-block"> 包谷、茄子、豆角、葱花、小菜……这些本应在夏日蓬勃生长的作物,经烈日整日烤晒,叶片卷曲、枯萎,仿佛一火便能点燃。回溯旱情源头,去年冬季无大雪滋养,年后关键时节也未得雨水眷顾——二月二龙抬头应雨却晴,清明不见纷纷雨,五月五无雨、端阳涨水也无可期 。漫长夏季又逢闰六月,酷热持续。立秋虽短暂降雨,却难敌末伏“秋阳猛如虎”。距处暑不足十日,三伏已是兔子的尾巴,但旱情仍在持续,秋后庄稼无收似成定局。官方称,此为宁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以来六十年不遇的干旱。</p><p class="ql-block"> 宁强今年旱情虽几十年少有,但灾景之中,亦有动人画面。全县各级各行各业投入抗旱保苗,党政群众合力,欲堤内损失堤外补,尽力减损。恰如古典小说中“赤日炎炎似火烧”之景,却无“公子王孙把扇摇”的冷漠,唯有共克时艰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这旱情,是土地的阵痛,却也映出乡村在困境中不屈的坚韧。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干群携手的担当,让抗旱保收的努力,成为这个夏季最厚重的注脚。期待风雨眷顾,愿这份坚守,能换得金秋哪怕些许的收成,也盼此旱情经历,化作宁强应对灾害、守护田园的力量沉淀 。</p><p class="ql-block"> (2025.8.13晚)</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赵昌宝,退休前从事教育、文秘工作多年,退休后任县老年协会会长、老科协办公室主任、三泉文艺社副主编等职,热心公益,爱好写作,诗歌、散文、论文多有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