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还是在六十多年前看过电影《甲午风云》,那场悲壮的海战、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邓世昌、刘公岛等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随着年龄的逐年增长,知识的不断积累,特别是通过近代史的学习, </span>使我对那段国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国家的兴衰存亡有了更强烈地感受。</p><p class="ql-block"> 小元辅在初中通过学习历史,也对那段屈辱和伤痛感受较深。</p><p class="ql-block"> 所以当我们来烟台旅游,看到行程中有游览刘公岛,爷孙俩都想早点踏上这片土地,去触摸历史的痕迹,看看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巨痛之地。</p> <p class="ql-block"> 乘轮渡踏上刘公岛,远望以邓世昌为原型的巨大塑像,走进“中国甲午海战博物馆”,凝望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幅幅文字介绍,仿佛穿越时空,让我们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当年清朝海军战舰之舰首。</p> <p class="ql-block"> 甲午海战中的清朝海军将士浮雕群像。</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着手创办海军。</p><p class="ql-block"> 1881年,北洋海军在刘公岛设工程局、机器厂、屯煤所等,后又以此岛为基地,设电报局、建提督府、修码头和筑炮台。</p><p class="ql-block"> 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朝廷任命丁汝昌为水师提督,最高指挥机关设于威海卫刘公岛。</p> <p class="ql-block"> 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模型。</p> <p class="ql-block"> 其它战舰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 “福龙”号鱼雷舰艇模型。</p> <p class="ql-block"> 德国制造“克虏伯”1880式150毫米巨炮(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此时北洋海军拥有大小舰艇25艘,主力舰船均购自海军强国德国和英国,规模和实力在远东独占鳌头。</p><p class="ql-block"> 但与我们“一依带水”的最危险的邻居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运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定并推行大陆扩张政策,侵略目标直指朝鲜和中国。</p><p class="ql-block"> 就在日本皇室带头捐出首饰,举国捐款扩充海军,海军实力迅速壮大时,而北洋水师成军6年未添一舰,就连更新老旧设备的钱都被慈禧拿去修了颐和园。因为长期拖欠煤炭钱,矿物局送来的都是劣质煤炭,海战中即便可以隐蔽船体,却无法掩饰舰艇上冒出的滚滚浓烟。</p><p class="ql-block"> 两国海军的实力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完成护航任务后在黄海大东沟海域准备返航时,遭遇日本联合舰队。</p><p class="ql-block"> 北洋水师深黑色的浓烟导致行踪被敌人提前一个小时发现,由于军备处于劣势,北洋水师被迫首先开火。北洋海军奋勇作战,一度逼近日本舰队,并且对多艘日本军舰造成了损伤。随着战斗进入白热化,日本舰队发挥其第一游击队航速高和舰炮射速快的优势,对北洋水师形成包围之势,北洋水师遭受腹背夹击,逐渐陷入了不利局势。 </p><p class="ql-block">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毅然指挥致远舰撞向敌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邓世昌及全舰官兵壮烈殉国。</p><p class="ql-block"> 这场空前惨烈的大海战历时近5个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号受重伤,阵亡4位舰长,死伤官兵约千人左右。日本海军伤亡官兵近300人,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海军实力大损,自此退入威海卫,丧失了黄海海域制海权。</p> <p class="ql-block"> 1895年1月,日本“山东作战军”在联合舰队护送下于荣成湾登陆,随后向威海进犯。</p><p class="ql-block"> 威海南北两岸炮台接连失守,北洋水师被困刘公岛。</p><p class="ql-block"> 日军海陆配合,全力攻击刘公岛及港内北洋舰队。驻岛守将萨镇冰顽强抵抗八昼夜,无奈力量悬殊被迫撤回。</p><p class="ql-block"> 2月,日军展开鱼雷偷袭,定远舰搁浅后被自毁,刘步蟾炸沉定远舰后自杀殉国。</p><p class="ql-block"> 来远、靖远等多艘舰艇被击中沉没,北洋鱼雷艇管带王平率艇逃跑被击沉。</p><p class="ql-block"> 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海军总指挥丁汝昌拒绝劝降誓死抵抗,最后自尽殉国。</p><p class="ql-block"> 2月17日刘公岛沦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p> <p class="ql-block"> 丁汝昌:余决不弃报国之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p> <p class="ql-block"> 刘步蟾:苟丧舰,将自裁。</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极其惨烈的旷世海战中,半数以上的海军高级、军官尽节而忠,全部战死或自杀殉国。</p><p class="ql-block"> 憾魂魄,泣鬼神, 何其悲壮!</p> <p class="ql-block"> 甲午海战失败了,但战场上那些英雄身上迸发的民族气节和铮铮铁骨不应因此而黯淡。将士们同仇敌忾、不屈外辱的英雄气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 威海东泓炮台,这座位于刘公岛东端的军事堡垒,是当年北洋海军的骄傲。它由德国工程师汉纳根设计,于1891年建成,由张文宣总兵统领的北洋护军副营驻守。</p><p class="ql-block"> 炮台装备了1880式24厘米口径的德国克虏伯大炮,展现了当时先进的军事技术。在甲午战争期间,炮台进行了多次升级,增设了12厘米、8厘米和7.5厘米的克虏伯野炮,进一步加强了其防御能力。</p><p class="ql-block"> 东泓炮台与南口中央的日岛炮台、南岸海防炮台共同构成了刘公岛的交叉炮火网,有效控制了刘公岛东部海面及威海湾南口的军事局势。</p><p class="ql-block"> 黄海海战失利后,日本海陆两路猛攻刘公岛,张文宣部配合北洋水师顽强抵抗。他率领部队猛轰敌人,击中了敌舰“葛成号”、“天龙号”、“大和号”,其中“天龙号”副长海军中尉野信阳当场毙命。无奈日军两路夹攻,海军在丁汝昌自杀后投降,大势已去,张文宣在1895年2月12日自杀殉国。</p><p class="ql-block"> 东泓炮台失守后,日军掠走了所有大炮。现在我们看到的大炮都是按照1:1复制的。</p><p class="ql-block"> 东泓炮台作为威海现存甲午战争海防炮台中的代表性遗址,由于它的历史价,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甲午战争结束后,李鸿章代表中方,伊藤博文代表日方,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台湾、澎湖及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未果),赔款高达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华开厂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刺激了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陷入了亡国的空前危机。</p><p class="ql-block"> 甲午战争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战败的强烈刺痛,惊醒了沉睡千年的中国人。无数志士仁人为了追求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在屈辱中奋起抗争,在苦难中不懈探索,走上了救亡图存之路。</p> <p class="ql-block"> “定远”舰是甲午海战中清朝北洋海军的旗舰,“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就在这艘战舰上指挥战斗。</p><p class="ql-block"> 原停泊在威海后迁到刘公岛的这艘“定远”舰,是全亚洲第一艘按原型1∶1完整复制的清代军舰,其外观与历史原舰完全相同,再现了历史上“定远”舰的风采,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全舰分为上下五层,其中甲板上三层为武器装备,舱内两层为历史展厅。在军舰的内部,能看到当年海军官兵居住、工作的场所,西式军官餐厅、中式厨房、军医院以及军官生活区域等为游客一一再现,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一个多世纪前北洋海军官兵的真实生活。</p> <p class="ql-block"> 站在昔日“定远”铁舰的甲板上我感触良多。</p><p class="ql-block"> 甲午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封建制度的落后。这让我们深刻反思,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振兴,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 <p class="ql-block"> 如今雄狮已醒,屹立东方,舰母成群,驰向深蓝,十三亿中华儿女愤发图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定可以早日实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