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毕业下乡的那年

陶家汇 (47829902)

<p class="ql-block">  几个退休了的老同学,如今隔一段时间就会想一起聚下,喝茶聊天,谈天说地,即使是夏天没关系,人数不多也没关系,只要一说起从前的往事,感觉这逝去的岁月,仿佛瞬间又回来似的!</p><p class="ql-block"> 回顾往事,总会说些虽久远但印象深深的那些事,比如标语、口号、考试、上山下乡……</p><p class="ql-block"> 记得过去凡号召组织动员工作,大多采用标语、口号的形式进行宣传。因从前没广告,那些沿路边的墙面便成了刷写标语理想的地方,校园里更有同学们熟悉的标语。对毕业同学而言,印象深的莫过于“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这八个字了,宣传的意思也很明白,毕业了既要做好投身到祖国需要去的地方,又要能继续文化知识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因为印象深,说起那年的夏天,就如打开了我的话匣子一般,跟着同学们一起聊了起来,喝茶时那热闹的气氛是不用说的。</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前夏天的新塍中学,校园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这段标语,在宣传栏中是最显眼的,后来还把这八个字粘贴在了教室黑板的上方。这看似像教室里的装饰,实际上无形中已为当年我们这些学生预先规划好了人生的轨迹。</p><p class="ql-block"> 按理,临毕业是学生最紧张的时候。尤其到了考试那天,为让考场有个安静的环境,连交警都出来帮助维持交通秩序。再看看家长们的殷殷期盼,听听老师们的千叮万嘱,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赴考学子们多年来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这自然是在聊着聊着,说成了今天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回想同学们毕业的那一年,倒没有因考试而有过多的紧张情绪。校园里看到的是鼓励学生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的宣传,听到的是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口号声,尤其是放弃升学奔向农村广阔天地的青年董加耕、邢燕子,是当年学校提倡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这考试期间,学校也没说复习迎考,而是鼓励毕业学生下乡,这事究竟有多重要呢?从那时流行的标语中也能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虽说时间过了半个多世纪,但同学们都能记得,当年号召下乡是要去消灭城乡、工农、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三大差别,是要为实现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去作贡献,想象中达标了的农村,将会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一个新世界,可见其下乡意义的重大。</p> <p class="ql-block">  不过,今天也有人说,那时动员下乡是就业安排的需要。但谁都记不得当初会说过这事?应该是事后的议论吧!如当时说了,不仅没人相信,也会影响整个动员工作,这就不是一件小事了。</p><p class="ql-block"> 我回头也在思索着,感觉这说法确实不太靠谱。如果是就业需要,当年分配即使是农村,也应分配到缺少劳动力的乡村才对?如果是就业需要,一定会安排到生活用品那些生产企业中去,一旦商品多了,哪还需发各种票证?如果是就业需要,这重在表现的政策应该看其表现业绩,比如三大差别是否消灭了?生活必须品是否充足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新农村是否建起来了?而不仅仅留在头脑的思想中。看来这些都不是,而且,那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宣传动员者,是不可能像藏着掖着似的一句不提!</p><p class="ql-block"> 在作好去农村广阔天地的思想准备同时,参加考试是学习文化的另一项准备,看似这不可能实现的既要又要模式,那年可是全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1965年的升学考试还在有条不紊的继续着,但同学们也清楚分配政策才是重点。要是没有红色基因的传承,没有革命思想的教育,就想通过考试的办法来升学?难度极大。好在分配虽然注重家庭出身,同学之间倒也是讲团结,没有相互的歧视,偶然有人喜欢在“杠”里晃荡的也不多,更没有出现特殊时期时那样打打杀杀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要是当初同学间横冲直撞产生出有对立情绪的现象,如今聚一起多少会有些尴尬,好在当年还没有。看来与人为善,珍惜缘分,也许是同学们今天仍能十分友好相处的历史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既然说到考试通过的难度极大,与其想过这升学的独木桥,还不如奔赴有重大意义的农村,去“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以赢得更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于是同学中,就有二十多位一起报名下乡,我也回想起我的这个准备,应该是在为今后的出路着想吧?想早一点锻炼、早一点改造,就能早一点成功。我能如此积极、迅速迈出重在表现的一步,是否有点想绕过考试进行弯道式超车来达到成功的目的? </p><p class="ql-block"> 记得毕业那年同学们大多还只有十六七岁,投身了下乡运动,就如开启了一段壮丽的人生篇章,但对下乡后生活将会出现怎样的问题,也许认为这些是小事,因而学校当时也不怎么说,同学们也不怎么想。因为思想是不需要多想,多想了就会变得复杂。说复杂,记忆中的那年头是带有贬义的意思在里面,谁都不愿被同学说成是思想复杂的一个人。我同样明白这一点,因而努力想让自己的思想变得简单再简单,只想着理想的明天将会出现怎样一副美丽的图画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了解了一起下乡的其他同学,发觉他们的想法大多与我差不多,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造好自己,从而想以此来提升政治条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自下乡后,我就开始期待着理想美景的实现。但下乡仅仅一年后,还称不上滚了一身泥巴,就进入了特殊时期,这原有的节奏由此被完全打乱了。</p> <p class="ql-block">  这边喝边聊,前后话一多,凑合起来,似乎一起在讲着一个从前的故事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同一故事,如继续聊,再说考试一事吧?到特殊年代时期也都暂时停止了,采用的是推荐上学的办法,这是在为摸索而思考着的事?</p><p class="ql-block"> 如继续聊,再说上山下乡一事吧?这特殊时期的经历,也挖掘不出多少吸引人的故事,想大有作为,也是在摸索中的事吧?至于这重在表现的话题,也算是摸索的话,那大概率也是故事了!</p><p class="ql-block"> 往回看,这些从前摸索的经历,要聊的话题多得是,往前看,仍在摸索着,前面依然是一片理想的美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一天下来,同学聚着聊着,似乎还没尽兴。没关系,想接着再聊?等天气转凉点了再来茶室聚聚,继续聊聊还没聊完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感谢张仪阳等同学提供的聊天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