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立秋这天,春城的暑气还未完全消散,我们一行四人已带着满相机的历史文化印记与美好期盼,踏上了北上的高铁。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像是在与身后的温润气候作别,而前方等待我们的,是素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沈阳——一座沉淀着工业荣光与时代豪情的北方城市。</p><p class="ql-block">刚踏上沈阳的土地,便能感受到立秋带来的清爽。北方人对节气的讲究刻在骨子里,我们恰逢其时,跟着当地人一同过起了立秋的传统。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白胖的模样像极了元宝,在氤氲的蒸汽里泛着诱人的光泽。同行的沈阳朋友笑着说,立秋吃饺子,是盼着秋收满仓、日子富足,这一口下去,藏着的都是对顺遂生活的实在念想。我们夹起饺子,咬下的不仅是鲜香的馅料,更接住了这份来自北方的淳朴祝福,心里暖融融的。</p><p class="ql-block">午后稍作休整,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们直奔沈飞航空博览园。早就听闻这里是“中国歼击机的摇篮”,双脚刚踏入园区,那份沉甸甸的航空情怀便扑面而来。展馆里,坪地上,一架架歼击实体机静静陈列,从早期的型号到如今的先进战机,每一处线条都镌刻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奋斗足迹。讲解员指着一架喷气式飞机的原型介绍:“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喷气发动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也是从这里腾空而起的。”话音未落,我们仿佛听见了当年引擎轰鸣的巨响,那是中国航空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呐喊。</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沈阳航空航天产业,早已从“零的突破”迈向了“集群发展”的新高度。2024年,这里的航空航天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沈阳第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从军机到民机,从发动机到无人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这片土地上延伸,“头部企业+配套园区”的模式让产业生态愈发成熟。站在园区的观景台眺望,远处的厂房鳞次栉比,隐约能看到工人忙碌的身影,他们正用双手托举着“打造世界级航空产业集群”的梦想。</p><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我们走进了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推开厚重的大门,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展厅中央,一枚金属国徽静静陈列,虽历经岁月,却依旧闪耀着庄严的光芒。这是1951年沈阳第一机器厂(现沈阳第一机床厂)铸造的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当年焦百顺带领团队,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一次次调试砂型、把控火候,终于提前20天完成任务。指尖轻触展柜的玻璃,仿佛能摸到那段艰苦却充满力量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一台C620-1普通车床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它看起来不算起眼,却在1955年解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燃眉之急,甚至被印在了1960年版的2元人民币上,成为一个时代的工业符号。而在它不远处,陈列着新中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摇臂钻床、第一台卧式镗床……这些“第一”串联起沈阳作为“机床之乡”的辉煌,也见证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p><p class="ql-block">最让人震撼的,是那台2000万伏巨型变压器,庞大的身躯如同一座钢铁巨人,静静诉说着沈阳在电力装备领域的硬核实力。而当目光落在“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的展牌上时,昨日在沈飞博览园的感动再次涌上心头——原来这座城市的工业基因,早已深深融入航空、机床、电力等每一个领域,交织成共和国工业史上的壮丽篇章。</p><p class="ql-block">离开博物馆时,夕阳正为沈阳的天际线镀上一层金边。回望这座城市,立秋的风里不仅有饺子的香气,更有工业齿轮转动的厚重回响。从航空报国的壮志,到工业强国的豪情,沈阳用无数个“第一”证明着自己的担当。而我们镜头里定格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座城市写给时代的答卷,字里行间,满是坚韧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6…7号摄于沈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