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轿车”今何在

海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昔日 “轿车” 今何在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天早上,小区前面的路上就会挤满汽车,让人觉得全城的所有汽车都过来扎堆一样。这里不是大城市,却也染上了大城市才有的"富贵病"——早上晚上有堵车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望着窗外头尾相接、川流不息的车流,我的思绪不禁飘出那些与小汽车有关的记忆。那时,我们还把家用汽车尊称为"小轿车",那一个"轿"字,道尽了它的尊贵。单是这带着亲昵又敬畏的称呼,就藏着当年对它何等顶礼膜拜的心情。曾几何时,它是中国老百姓眼里镶着金边的奢侈品,是挂在云端的月亮,看得见却摸不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谁能想到,短短几十年光景,这个曾经的奢侈品竟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甚至有人家拥有两三辆。这些五颜六色的铁皮盒子,承载着多少时代的记忆与变迁。看着眼前这些流光溢彩的小汽车,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与 “轿车” 有关的、如今看来近乎寒酸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一本内部资料上读到:美国街头随处可见被遗弃的汽车,很多只需简单修理就能重新上路。彼时的我,正为一件破旧的衬衫没有布票更换而发愁。这条消息于我而言,简直就像天方夜谭般遥不可及,仿佛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奇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忆中最鲜明的画面定格在1981年。那年有一期《中国青年》杂志的封底刊登了一幅香港夜景图片:蜿蜒起伏的公路上,挤满了首尾相接的小汽车,车流同时点亮的猩红色尾灯,在夜幕中勾勒出一条流光溢彩的"S"形光带,那种流光溢彩的美感和摄影技巧的视觉冲击力,真让人叹为观止。不过,我觉得更有一种财富泼天的震撼力和压迫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事小邹是个时髦青年,看着照片,他不住地感叹:"咱们国家什么时候能这样就好了!"那艳羡的神情,活像个深宫太监对着画中的绝色佳人垂涎三尺。而我,一个连自行车都买不起的穷小子,觉得这目标太遥远,遥远到像追逐天上的星星。只能木然地附和:“这种奇迹,咱俩这辈子怕是见不着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流转到九十年代,彼时社会上已经有极少数人拥有私家车了。我的朋友阿林,是上海早期炒股先富者,他那时就拥有一辆“桑塔纳”轿车。那时普通工人工资不过两三百,桑塔纳价格却有二十多万。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汽车仍然水中月镜中花。起码我对汽车是不屑一顾的,因为我一文不名。比起我对汽车的心若止水,我的同事许家乐却恰恰相反,他虽然月入几百家无余粮,却是一个财力不逮却时刻做着汽车梦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我们打工的合资公司有两辆加长版凯迪拉克,是外方从美国进口的。老板嫌车身过长驾驶不便而鲜少使用,常期停放在空旷的车间里。我听说这车价值百万,当年连桑塔纳都少见的我们,突然见了加长豪华凯迪拉克,喜欢汽车的许家乐,心里就开始发痒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公司还在筹建期,宽大的厂房里到处都摆放着机器和器材,因为曾经有小偷夜间光顾,领导安排住厂员工两人一组轮流值夜两小时。某个凌晨两点到四点,轮到了我和许家乐值班。我偷懒在车间临时办公室看报纸,许家乐一个人到厂房里走马观花地巡视。昏暗的厂房里,两辆凯迪拉克锃亮的车身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平时对凯迪拉克垂涎三尺的许家乐,早已就有了要“非礼”这辆豪车的想法。此时夜深人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此时不干,更待何时。他好奇地试着拉了一下车门,发现车门竟然可以打开,觉得真是天赐良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时,大家都知道这豪车价值不菲,按照我们当时的收入,三辈子也不可能攒够一辆车的钱。所以从来没有人敢去碰一下这汽车,贸然去触碰,也担心别人耻笑,贫穷的人,更知道矜持。而现在是夜深人静,既不用担心领导批评,也不用担心别人耻笑,必须进去坐坐,体验一下乘坐豪车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许家乐打开车门,一屁股就坐到了驾驶座位上。因为贫穷和落后,那时候,我们不知道这种档次的汽车是有防盗报警装置的。他还没有坐稳,汽车防盗装置就开始启动了,汽车喇叭突然呜哩哇啦地高声鸣叫了起来了!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那个声音显得特别响亮,在寂静的凌晨格外瘆人,让人觉得毛骨悚然。许家乐完全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被喇叭声吓得头皮发麻,立即去拉车门想退出来。却发现刚才没有关闭的车门,此时无论如何也打不开了,而刺耳的警报声却响个不停。此时的许家乐恰似一只误入罗网受惊的兔子,在车里手忙脚乱地乱按起来。他以为鸣笛是误触了某个按钮,谁知越按警报声越响,从单调的鸣笛升级成交响乐般的多重奏。把宿舍睡觉的同事们都惊醒了,大家纷纷起身出门循声而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第一时间跑到汽车前的,灯光昏暗的厂房里,我看到汽车内灯光明亮如昼。能清楚地看到许家乐在车内手忙脚乱地胡乱摸索着的狼狈样子。我自以为聪明地立即去拉车门把手,想“救”他出来。前后左右几个车门都去拉了一遍,却一个也拉不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以为许家乐在里面按了门锁,看着许家乐手忙脚乱的样子,以为他忘记了松锁,立即大声地向他呼喊,让他“解除车门锁”。因为汽车隔音,加上报警声音影响,他对我的呼喊一点反应也没有,仍然自顾自在车里乱摸乱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都不知道,他的胡乱操作,以及我在外面的“帮助”,只会延长车门自锁和喇叭鸣叫时间。所以,无论他在里面的摸索,还是我在外面帮忙,都是无效的徒劳。同事们围着汽车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却都束手无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报警声音大约持续有5分钟时间,许家乐因过度的紧张惊吓已经瘫软在车里不动了。声音停止后,车门才可以拉开。走出车外的许家乐,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对同事们七嘴八舌的寻问,许家乐羞得一言不发,疲惫地走向宿舍。几天后,许家乐告诉我,他不但汗水湿透了衣服,连尿都失控了,真是丢死人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说起此事,只是说明我们当年的贫穷和无知,丝毫没有笑话许家乐的意思。我们常说,人不能超越历史,就是这个道理。就好像我们今天使用空调了,不能笑话小时候用芭蕉扇一个道理。如今想来,那晚的闹剧何尝不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对现代化的向往,既天真又笨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个例子也值得一说,九十年代末,我看到一本台湾出版的二手车杂志,同事们除了感叹杂志纸张高级和印刷精美之外,更感叹台湾岛上二手车价格的低廉。好像没过几年,上海就也有了二手车行。其中不乏那些奔驰凌志保时捷所谓的名牌车。前几年,我移居到云南,连边境小城瑞丽和芒市这样的边陲小城,也都有了二手车市场了。沧海桑田,不过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已。时代的车轮碾过,留下深深浅浅的辙痕。年轻人读这些内容,是不是觉得有点白头宫女说从前感觉?</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小汽车,虽然很原始,但是伟人看到,表情还是很欣慰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汽车工业常被视作国家制造业的标杆。从全民仰望的奢侈品,到寻常百姓家的代步工具,中国只用了短短三四十年。如今,再名贵的豪车也难以引发当年那种近乎癫狂的艳羡。小邹和许家乐,这两位江浙老乡,想必早已开上了自己的“轿车”。他们当年的汽车梦,如今看来,不过是时代长河中的一朵浪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家里的窗前,望着楼下拥堵的车流,我突然明白:这些铁皮盒子承载的,不仅是人们的出行需求,更是一个民族从贫穷到富强的集体记忆。那些"寒酸"的往事,终将成为丈量时代进步的标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5年8月13日玉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