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的美篇

真真

<p class="ql-block"> 陕西之行(下)</p> <p class="ql-block">“人道古城风景好,不在江南在塞边”。离开靖边波浪谷,我们在榆林一路向北,心中涌动着波澜。</p><p class="ql-block">榆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秦汉时期就是边塞要地,并开始了农耕与畜牧业的交融,隋唐明清时代均延续其边塞职能,明朝更是从嘉峪关往西的九座军事防御重镇之一。</p><p class="ql-block">榆林,古遗址众多,统万城、镇北台、红石峡、石峁古城、钟山石窟……,一个个在千年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令我向往已久。</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靖边毛乌素沙漠南缘的统万城遗址博物馆。该馆讲述了1600年前发生在统万城的故事,藏品自汉至宋的石器、陶器及铜器127件。</p><p class="ql-block">统万城遗址博物馆于2022年开放,曾接待过5万人次,今年5月正式揭牌。</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通过现代科技手法,让历史场景重现,观看时有身临其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展馆前言:“尽管早已被废弃上干年,但在无边无际的黄沙衬托下,统万城依旧巍峨雄壮险峻,如受伤的巨人俯览过往繁复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默读这段话,倍感苍凉。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北魏灭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p> <p class="ql-block">夏国首领赫连勃勃(381-425年)是匈奴人,公元407年因反叛后秦称帝,建立胡夏政权。公元413年定都统万城。</p><p class="ql-block">赫连勃勃统治时期,虽以军事才能不断扩张领土,但因暴虐统治而导致内部不满,他的国家没能维持长久。赫连勃勃425年病故,终年45岁。他的儿子赫连昌即位,431年夏国被北魏灭亡。</p> <p class="ql-block">统万城建造时主要采用‌蒸土法将石英、黏土、石灰混合后加水搅拌,通过高温蒸煮使混合物固化。这种技术使城墙夯土具有极高强度。</p><p class="ql-block">科技手段再现蒸煮法,热气腾腾。</p> <p class="ql-block">统万城的马面墙,古人设计独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馆内展出的大夏石马是1500多年前赫连勃勃长子赫连璝的坐骑石雕,刻有大夏国年号。这是复制品,真品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赫连勃勃去世后的426年率军攻打统万城,因城防坚固未果,次年再次进攻,最终攻陷该城,捕获赫连昌。他的弟弟赫连定继承,但在431年,赫连定被鲜卑族首领吐谷混抓捕后归附北魏。夏国统治24年后彻底灭亡,北魏奠定统一北方基础。</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统万城博物馆后,我们坐景交车来到无定河对岸的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园在2017年建造,2023年对外开放,为国家4A景区。</p><p class="ql-block">东晋十六国时期,此地是一片辽阔的的牧场,水草丰茂利于兵马供养,而且地理位置有利攻防。匈奴首领赫连勃勃413年建都后看中这块宝地,决定在此建大夏国都统万城,历经6年工期,于419年建成。这是匈奴在我国留下的唯一都城遗址,至今保存了1600年。</p> <p class="ql-block">当年,赫连勃勃征发秦岭以北十万余民工建造统万城,因为“蒸土法”以石灰为主,城墙呈现白色,所以统万城又被称为“白城子”。令人发指的是,在建造和验收中,赫连勃勃把铁锥插入墙头,若铁锥刺入墙壁超过一寸,则处死工匠并推倒墙头重建。统万城,饱含着十万民工的生命和汗水。</p> <p class="ql-block">这座高大的遗址曾经是统万城的永安台,大夏国都的核心建筑,也是赫连勃勃处理朝政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蒸土筑墙锥不入,统万城边白骨枯”。明代官员周弘禴的诗写出了统万城当年的凄凉景象。伫立统万城前,为当年十万余秦岭民工辛苦劳作和悲惨伤亡的血泪史而愤懑和伤感……</p> <p class="ql-block">岁月悠悠到唐代,用铁器击打统万城墙依然会爆出火花;到宋代,居民还可以在城墙上磨刀,由此可见城墙何其坚不可摧。</p> <p class="ql-block">千苍百孔,遗世独立。</p> <p class="ql-block">因风沙侵蚀和人为破坏,毛乌素早已成沙漠地带,统万城也早已是一片废墟,却依稀可见当年“一统天下,君临万邦”的霸气和威严。</p> <p class="ql-block">统万城在历史上曾先后成为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重要军事据点,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站在白色夯土的断壁残垣前,遐想着赫连勃勃高台摩天之城的盛景。挥一挥手,当年夏朝的辉煌随风而逝,感叹历史的沧桑仅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榆林镇北台。镇北台是在明代1607年由延绥巡抚涂宗浚在隋长城旧址上主持修建的,历时两年建成。</p><p class="ql-block">镇北台地势险要,是承担抵御北方游牧民入侵的军事要塞。陕西政府于1982、1990年两次维修,‌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北约5公里处的红山之上,巍然屹立,气势磅礴。台呈方形,共四层,高30余米,占地5056平方米。是万里长城最大的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万里长城第一台”鲜红的大字是中国古建筑保护泰斗、古长城保护领域的权威人士罗哲文先生题写。他的题词进一步巩固了镇北台和山海关、嘉峪关作为“长城三大奇观”的历史地位。 ‌</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探访镇北台。</p> <p class="ql-block">微风诉说当年无数英勇将士在镇北台驻守、瞭望与奋战的故事,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北疆锁钥,镇北台焉。镇北台作为明代北方边疆的军事要塞,如同锁钥般扼守要冲,具有重要战略地位。</p><p class="ql-block">一块巨大的黑色石碑记载着镇北台的历史,原石碑已被沙漠掩埋不知去向,此石碑为2004年根据《延绥镇志》记载内容重新刻立‌。</p> <p class="ql-block">明长城被形容为巨龙,山海关称为龙头,嘉峪关称为龙尾,镇北台则因位于两关中间,被视为龙心脏。</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榆塞”二字清晰可见。榆林古称“榆塞”,因秦代在此种植榆树并修筑要塞得名。</p><p class="ql-block">镇北台从明朝开始蒙汉贸易和文化交融。每年春秋季节,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因其地理位置居高临下便于瞭望,历史上既保障了边疆安全,又推动了当地经济贸易的发展。 ‌</p> <p class="ql-block">游览镇北台,感受沧桑历史,感怀先人保家卫国的壮举,感念如今生活的安定美好。</p> <p class="ql-block">离开镇北台,我们来到相距不远的红石峡。只见一座牌楼屹立,上面“红石峡”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革命将士刘志丹的老师所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进牌楼,右手连绵石窟,古老沧桑;左手一条水渠,汩汩流水。此情此景原始古朴。</p> <p class="ql-block">红石峡因岩石含铁量高,经过长期氧化形成铁锈红色,所以被称红石峡。据说夕阳西下时,整条峡谷会呈现火红色,非常壮观,遗憾我们没能等到最佳时间欣赏最美景色。</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以摩崖石刻为主、兼具石窟庙殿的综合性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红石峡现存摩崖石刻120多幅,有爱国将领左宗棠等武将官员、文人墨客题写。内容精彩纷呈,字体刚劲雄浑。被誉为塞上碑林。</p><p class="ql-block">“振河不洩”、“大漠金汤”、“力挽狂澜“、“蓬莱仙岛”等等,表达了古人保卫国家、热爱故土的雄心壮志和浓厚情怀。</p> <p class="ql-block">两扇石窟门颇具中国皇家建筑特色,古典大气。</p> <p class="ql-block">错落有致的一家家门洞,有的门楣上刻有名称,像现代门牌号码,当然更有文化韵味。</p><p class="ql-block">洞穴里往往有菩萨佛陀石雕。</p> <p class="ql-block">站在红石峡石窟门口,往里探望黑黝黝,暗自思忖是否入内“探险”?</p> <p class="ql-block">一块刻着密密麻麻字迹的墙壁引人注目,清晰记载着1929年陕北革命早期,刘志丹等革命志士在红石峡岩洞里召开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的情况和深远意义。</p> <p class="ql-block">两窟之间相通相连,宛若当今连体别墅?</p> <p class="ql-block">走在红石峡狭窄的栈道上,有一段栈道仅容一人侧身通过,不知虎背熊腰者到此是否能屏息收腹勉强通过?</p> <p class="ql-block">红石峡下面一条水渠,名为“广泽渠”,只见流水潺潺。这是公元1472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同举人纪温等亲率将士历经数月之劳苦开凿而成,解决了当时军民用水问题。后世皆有拓展维修,至今仍可灌溉农田。</p> <p class="ql-block">红石峡谷长350米,是亿万年水流冲刷和明代人工开凿形成,后经明清时期不断修缮。</p><p class="ql-block">谷底榆溪河奔腾不息,两边石窟默默排列,一座普渡石孔桥连接两崖,方便了通行。</p> <p class="ql-block">红石峡以其自然奇观和深厚文化底蕴无愧于“中华第一奇侠”美誉。</p> <p class="ql-block">在榆溪河畔,深感意犹未尽。不知何日还能重返?</p> <p class="ql-block">一年前曾在电视节目上看到记者在石峁古城的采访,见到两千年前的古遗址虽残阙苍凉却规模宏大,便心向往之,无法忘怀。</p> <p class="ql-block">如愿以偿来到石峁遗址。我们先到展厅,一根擎天柱刻满图腾赫然矗立眼前。</p><p class="ql-block">石峁古城面积约425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史前城址。</p> <p class="ql-block">据考古发现,石峁古城遗址被盗严重,部分墓葬被破坏殆尽,有玉雕石器等遗失海外,有文物散落民间。是否缘此,古遗址搭建大棚仅开放这一方天地?并且70岁以下需花50元购买门票方能入内。</p> <p class="ql-block">夏代院落,窑洞。</p> <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前的窑洞门口。</p> <p class="ql-block">满目土堆,必须行走栈道参观。</p> <p class="ql-block">隔着玻璃观看广袤大地上残破的外城城墙。</p> <p class="ql-block">大棚高高在上,2023年10月起营业。大棚关住了古遗址,也关住了我们实地探视的兴趣,此刻心情无以名状。</p> <p class="ql-block">来到钟山石窟。这是一座依山而建,经历代修建的佛教艺术宝库,承载着1600多年历史。石牌坊石狮子俨然守门。</p> <p class="ql-block">石窟始建于公元366—370年间,主窟开凿于北宋1067年,现有面积500平米。曾历经宋、金、元、明、清,近千年来不断开凿与修缮。</p><p class="ql-block">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而藏在深山人未识,却为其千年石雕和彩绘艺术,被中外专家誉为“敦煌第二”和“全世界罕见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钟山石窟共有18窟,目前仅开发了5窟。我们首先来到3号窟,是其中石雕最多最精彩的一窟,内有1万余尊佛像。仔细辨认,看出门楣上篆体“万佛岩”三个字。 ‌站在3号窟门口,往里窥探,幽黑的场景,有一种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进入三号窟,首先见并列的三世佛像,每尊佛像前都有鲜花供奉,香气幽幽。</p><p class="ql-block">三世佛像(一)</p> <p class="ql-block">三世佛像(二)</p> <p class="ql-block">三世佛像(三)</p> <p class="ql-block">天气晴朗,右边的墙洞漏进一线光,加上敞开的门,使窟内不开灯尚能勉强看清。不知千年前没有电灯,这些精雕细琢、密密麻麻的佛像是如何雕琢而成的,难道是借助火把或者油灯?</p> <p class="ql-block">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队列整齐</p> <p class="ql-block">憨态可鞠</p> <p class="ql-block">虎视眈眈,何方武将?左右侍从,一手握大刀嚯嚯,另一抱拳作揖?亦武亦文。</p> <p class="ql-block">石柱上的雕刻,端庄生动,色彩斑澜,惊叹千年前的石绘工艺,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霁雪山程远,寒云石洞深。汲泉怜老衲,一酌洗尘心”。清代文人墨客的题咏,‌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面对石雕和石刻,惊讶无语。</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佛像,雕刻精湛。现今流行并深受大众喜爱的舞蹈“千手观音”的舞蹈语汇,是受此启发影响的吗?</p> <p class="ql-block">一号窟,仅开发这狭小一块空间,石佛五彩艳丽,莲花宝座极具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二号窟风化严重。</p> <p class="ql-block">四号窟是否龙头石磨?五号窟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这是小憩一隅,还是尚未开发的又一窟?</p> <p class="ql-block">回眸远眺,山顶万佛塔庄严耸立,千年以来默默守护着钟山石窟。怀着敬佩之情离开石窟。</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机场,在登机楼道看着我们的行李往飞机上传送。别了,陕西!</p> <p class="ql-block"> 后 记</p><p class="ql-block">“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p><p class="ql-block">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都是我的歌我的歌……”</p><p class="ql-block">行走在陕北高原,耳畔仿佛萦绕着“黄土高坡”这首高亢嘹亮并曾经爱唱的歌。在黄土高坡辗转数日,顶着风吹日晒,追逐着一个个遗址,感觉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的心声。</p><p class="ql-block">陕西之旅以西安开启,榆林告终。期间还去了榆林古城、青云寺、李自成行宫。这是一趟探秘高原文化遗存的精彩之旅,受益匪浅。本人是一个对历史遗址特别感兴趣,却对历史知识匮乏的人,行走陕西数日,胜读数卷书。</p><p class="ql-block">旅行,漫步山川,探阅古今,何乐如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