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峪古城

宋老头

<p class="ql-block">  郭峪古城离湘峪古堡不远,全程不过六公里的路程,同属于晋城古堡群里的一员。于是,在游完了湘峪古堡后,转身来到了郭峪古城。</p><p class="ql-block"> 郭峪古城,也称郭峪古堡,是山西晋城的一座城堡式古村,和湘峪古堡、砥洎城、皇城相府等同为代表性晋城古堡,为明清时期山西城堡式军事古村的活态典范。被称为“中国乡村第一城”。</p><p class="ql-block"> 郭峪古城始建于唐初,后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与扩建,至明朝时发展为商贸重镇。明末时期,为了保护乡亲们免受战乱的侵扰,郭峪村乡宦张鹏云提议并带头,富商王重新等人响应,用了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高达12米、周长1400米的古城墙,以增强防御能力。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为防御农民起义军,郭峪村绅再次组织修建了蜂窝城墙,增建了藏兵洞以供居住和防守,形成现存的城堡式格局,是一座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半民用半军事的特殊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郭峪古城位于山西晋城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是一座中国古代乡村半民用半军事防御性的古城,是晋城古堡群中的一颗明珠,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峪古堡依山傍水,城墙雄伟壮观,城头雉堞林立。城内豫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是中国乡村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古城共有‌三座城门‌:东门(景阳门)、西门(永安门)和北门(拱辰门)。 ‌东门‌,为郭峪古城的正门,门洞上方刻有“景阳”二字,现今游客大都由此门进入古城。↓</p> <p class="ql-block">  走进古城,内有一条由东至西的主街,街道的两侧错落分布着各种类型的古老建筑,官宅豪华精致,民居典雅细腻,相互交织在一起,彰显着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主街名为‌景阳商业街‌,位于景区入口处,由上街、下街两段组成。这条街道以民俗文化、老街文化为脉络,集美食休闲、文化体验、文创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是古城内重要的商业与文化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  为数众多的高大的牌楼式门楼,木结构的二层楼居,各种砖雕、木雕、影壁、匾额、对联、街铺、小巷、碑刻等满布城中,展示着古堡曾经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走在古堡的街巷间,看斑驳的街道,古风浓郁的建筑,每一处景致,都诉说着耐人寻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沿街漫步,可见黑瓦灰墙环绕的静谧民居,尽管有些房屋已显沧桑,但门上贴着的春联却依旧崭新如初,透露出一种淳朴而深沉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斑驳的照壁像一位沧桑的老者,残破的石雕显出一种奇异的庄严。它们静静地伫立在街巷间,在风中飘摇,仿佛在低语着被遗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夕阳斜照时,老屋被镀上一层金红色,那些残破的梁柱、歪斜的院墙,竟在光影中显出一种奇异的庄严。它静默地伫立着,仿佛时间在这里有意放慢了脚步,让每一道裂痕都能轻声诉说过往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  申明亭‌:位于村中通往北门、西门、东门的三条主干道之交叉处,是中国四百多年以来民主政治的体现。旧时会有村民推选有名望之老者,在此办公,以调解邻里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在此处张贴布告,扬善谴恶。↓</p> <p class="ql-block">  进士第:进士第是明清时期陈氏家族的祖居,始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原为陈廷敬的九世祖居。据说是陈廷敬在中进士后回家探亲时他父亲陈昌期所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门前大石狮小石狮 ,门上高 达1.8米的牌楼上面刻写着陈家历代显赫人物的官职与姓名,门前七个台阶无不显示着主人显赫的身份地位。↓</p> <p class="ql-block">  高大的门楼上书写着陈家七代九个官员的官称和姓名,足见当年陈氏家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张鹏云故居:为明代官至右都御史、顺天巡抚的张鹏云的宅邸,于明崇祯九年至十一年间(1636年-1638年)重建。大门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毁,二门保存原貌。壮观的门楼、残存的狮座以及门楼两侧精美的雕刻,仍然可以感受到张家当年的荣耀与威严。↓</p> <p class="ql-block">  宅院门楼高挑,雕饰精美,斗拱层叠,华丽亮眼。山西民间古建中的三雕装饰,在这里应有尽有,极尽奢华。↓</p> <p class="ql-block">  汤帝庙: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一1368年),于清顺治九年进行过大规模的修建。庙中供奉主神成汤及保佑百姓生产、生活的各路神灵。在晋城地区现存的百余座汤帝庙中,郭峪古堡的汤帝庙是最为完好、规制最高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  汤帝庙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后历经明清多次修缮,现存建筑融合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藏兵洞:位于古堡西城门内里,为辅助城墙又增建的窑洞,共三层,设有628个孔洞,形似蜂窝,因此又称蜂窝城墙。这些藏兵洞可直接通向城墙外的暗道,战时可快速集结兵力进行反击。这些窑洞具有战时贮存军械、粮食、药材和藏兵的功能,比普通民居更具防止火攻的功能,体现了建城者的聪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  蜂窝窑洞清晰可辨分为三层,下层窑洞最大,中层次之,上层最小。↓</p> <p class="ql-block">  藏兵洞底层设有生活设施(如石碾、石磨、水井),二层配备炮眼用于射击,三层以上为住所。顶层设有垛口和堞楼,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这种建造法,一来方便居住,二来方便防守,这不仅让屯兵有了营房,储物有了仓库,也展现了古人在建筑史上的创举。↓</p> <p class="ql-block">  东城墙内的藏兵洞也是以两至三层窑洞层层叠摞而成的,底层的窑洞顶是上层的走廊。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这些窑洞平时存放粮草弹药,战时驻扎守城人员,便于作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豫楼:豫楼位于郭峪古堡中央,是古堡的核心组成部分,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为抵御入侵者而建的防御性军事建筑。该楼高33米,共设七层,四角垂直、四墙平展的建筑形制保存完好至今。↓</p> <p class="ql-block">  豫楼与城墙采用同体结构设计,内部设有暗道与城墙相连,兼具战时指挥、物资储备、登高瞭望等多重功能。↓</p> <p class="ql-block">  水门:古堡东城墙的水门,门头上书有“金汤”二字,意寓着“固若金汤”。东水门与景阳门、永安门、拱辰门共同构成古城的四重防御体系,既可抵御外敌,又能保障内部居民安全。 ‌↓</p> <p class="ql-block">  堞楼:古堡的堞楼是城墙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城头,与城垛、藏兵洞等设施共同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p> <p class="ql-block">  堞楼通常设有炮眼、垛口等军事设施,兼具观察敌情和射击功能。↓</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郭峪古城亮起了璀璨的灯光,各类照明将不同风格的建筑外形勾勒出,有的简朴端庄,有的璀璨高贵、有的超凡脱俗、有的古色古香;在美丽的灯光辅助下,显得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  依稀灯光下,昔日的亭台楼阁与藏兵洞若隐若现,幽长古巷若即若离,此刻的古城处处彰显一派宁静柔美。↓</p> <p class="ql-block">  在黑夜的衬托下,各式彩灯一个又一个的缠绕在拥有历史的瓦片上,橘红色的灯光,给游客带来了一丝温暖。在路边的房屋上,都挂着灯笼,小的、大的,让人们有些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夜幕下的古堡以‌《城墙幻影灯光秀》‌边题的灯光秀为核心,围绕着古堡的豫楼,结合历史故事与现代光影技术,通过灯光与表演互动讲述古城沧桑。↓</p> <p class="ql-block">图片:宋老头</p><p class="ql-block">编辑:宋老头</p><p class="ql-block">文字:宋老头(部分景点介绍摘自网络,谢谢网络作者!)</p> 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