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王学勤</b></p><p class="ql-block"><b>图/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烽烟铸史诗,山河鉴荣光——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历史的晨钟在八十年后的苍穹下再度回响,我们以民族的名义,站在时光的断崖边回望——那片曾被烽火灼裂的土地,那些在血火中挺立的脊梁,正从1945年的硝烟里向我们走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前,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卢沟桥的月色,古老的长城在炮火中颤抖,黄河在呜咽中咆哮。东北的林海雪原里,杨靖宇将军胃里的草根树皮,是一个民族最坚硬的骨头;平型关的峡谷中,八路军的刺刀映着朝阳,劈开了“东亚共荣”的虚伪面纱;四行仓库的断壁残垣上,八百壮士的鲜血染红了苏州河的波涛,那面弹痕累累的国旗,在枪林弹雨中始终不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场怎样的抗争啊!是母亲送儿打东洋时塞在行囊里的那双布鞋,是妻子在烽火中写给丈夫的信纸上未干的泪痕,是孩童在防空洞里画下的歪歪扭扭的太阳。从松花江畔到珠江两岸,从长城内外到滇缅边陲,四万万同胞拧成一股绳,用锄头对抗坦克,用胸膛堵住枪眼,用“宁为玉碎”的决绝,在人类战争史上刻下最悲壮的篇章。三千五百万亡灵的呐喊,震碎了侵略者的美梦;无数无名英雄的白骨,垒成了民族复兴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后的今天,卢沟桥上的石狮早已换新颜,宛平城的街巷车水马龙。当年的焦土上,高楼如林;昔日的战场边,稻菽千重。我们驾驶着自己的航母驰骋深蓝,我们的航天器在九天揽月,我们用高铁编织起大地的经纬——这盛世,如先烈所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但我们必须记得:和平从不是历史的馈赠,而是强者的勋章。当防空警报划破长空,那不是怀旧的挽歌,而是冲锋的号角。今日之青年,不必再饮弹疆场,但当以科技为刃,以创新为甲,在芯片的方寸间突围,在深海的幽暗中探索,在乡村的田埂上播种希望。因为我们站立的地方,正是中国;我们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我们若光明,中国便不再有黑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看!八十年前的硝烟已化作繁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八十年前的呐喊仍在耳畔,催促我们步履不停。让我们以山河为证,以日月为鉴:铭记那段用鲜血写就的史诗,传承那份用生命铸就的精神,让中华民族的脊梁,永远在世界的东方,傲然挺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