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峡自古便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文学名著更是汗牛充栋。所以 后人要想再沿着那条“三峡画廊”走出一条新路,那定会像唐代韩愈说的那样:“嘎嘎呼何其难哉”。</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们却从天然的“赏石艺术”中看到了一线署光。“赏石艺术”不会一成不变地去走前人的老路。而是另辟蹊径,即从自然美的独特视角去坚持艺术创新。</p><p class="ql-block"> 比如,在我们面前这块由纯天然形成的玉画石(硅质玉)《相思情》上面,就有这种长江三峡的奇异画面。</p><p class="ql-block"> 三峡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有一条长达七百多里“亭午时分、不见曦月”的狭长大峡谷。而在这块石头上,恰好有条至上而下,並像游龙一样蜿蜒曲折的沟壑。</p><p class="ql-block"> 这是石上的长江三峡吗?</p><p class="ql-block"> 没错!</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这条沟壑的上面,遍布着高山峻岭。熟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石上那种莽莽苍苍的大自然气势,是很难用世上的水墨丹青把它描绘出来的。而只有在这种自然渲染出来的画面上,才能表现得如此深刻、真实和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更为难得的是,石头在表现高山峻岭夹岸生成的功力上还远远不止于此。它们与其说是表现了三峡的地貌,更不如说那更像是由大地孕育出来的“两个人”。而且这两个人还能细分出性别的差异,他们分别为一男一女。</p><p class="ql-block"> 你看那个男的,是不是正站在一处高高的悬岩上手舞足蹈?</p><p class="ql-block"> 隔岸站着的那个女的,整个身子完全化作了山脉!仿佛她,就成了三峡一偶、成了长江的化身。这两个像三峡般的巨人在干吗?是不是还有多少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 人们发现,在众多骚人墨客的“喟叹”声中,有一种最接地气的情感一一那就是“相思”。自古便有“诗三百都是来自百姓的声音”,尤其是那种从普通民众中产生的“离散之情”。</p><p class="ql-block">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p><p class="ql-block">(引自北宋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p><p class="ql-block"> 石画上这两个人或许就正在发这种相思之悠情。</p><p class="ql-block"> 不过,他们这一男一女是将“思君之情”放大了一一即由“我住江之头”和“君住江之尾”变为“触手可及”的“峡江两岸”。</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来就更厉害了!它增加了这种“思念之情”的深度和力度,使之更具“离、分”之后的切肤之痛一一</p><p class="ql-block"> 即,将两地的时空转换为魔幻似的“虽近在咫尺,但却远隔天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待续,《相思情》意境延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