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新结识的藏石人戈壁,大名时晓滨。是一位把山川折叠进抽屉的人。他的藏石契合他的名字,以“小”占位。</p> <p class="ql-block"> 尽管我已经看过几个藏石人的藏品,眼里走过了千石的品相,但驻足在戈壁的藏石架前,瞬间也是心理溃败。有震撼、有惊讶,有感叹、有敬佩。</p> <p class="ql-block"> 两间卧室的墙壁,满满的都是主人把玩的藏石,像一页页被撕下的时光,叠成迷宫。</p> <p class="ql-block"> 金丝玉、蛋白石、珊瑚石、海贝石、玛瑙石,没有昂贵的底座,也无射灯烘托,只是安静地躺在那里,逼得我一步一停,呼吸发紧。</p> <p class="ql-block"> 那一格小石头,他摆了一场“传经”。数枚褐黄玛瑙石,侧看像被烛焰舔卷的经页,中间只插半截白蜡烛,烛泪凝固成蜿蜒小径。火苗早熄,却把“燃”字留在空气里——原来火可以不必真烧,只要形状与颜色对了,人自会在心里续上光。</p> <p class="ql-block"> 那一格的石头更小,小到需要蹲身细看。那只憨态可掬的石犬,与主人一前一后,似在嗅地面看不见的落叶。仿佛主人遛狗回来,石头还带着掌心温度,他便把温度也锁进方寸。于是静止有了步幅,微尘有了鼻息。</p> <p class="ql-block"> 再看那一盘残棋。金丝玉磨成棋子,半透明的黄白二色,落在岩石棋盘上,像凝住的月光。棋局只布了几子,却杀气纵横。我站在那里,仿佛听见千年前的楚河汉界传来鼓角,而棋子只是拇指盖大的碎石——戈壁把千军万马塞进指甲缝,又任它们在观者的胸腔里冲锋。</p> <p class="ql-block"> 还有那佛,没有莲座,也无金漆,几块灰色戈壁石,天然凹痕像低垂的眼睑。佛前,红玛瑙排作供果,碎石如点燃的香烛。虽不会燃,可当我俯身,分明嗅到檀香,听见木鱼。藏石人把“一心向佛”缩成指尖的颤栗,却让跪拜者的心扩大到宇宙边缘。</p> <p class="ql-block"> 戈壁的收藏专注于小石头,经过他那看似不经意间的随意组合,却把石头编成了系列。从“石器模块”到“舌尖美食”,从“古人对话”到“时空邮筒”。每一块石头,都是他从河滩、工地、甚至是从网上淘回的“弃子”,在他手里再生了新骨血。</p> <p class="ql-block"> 在他的手里,看似普通的黄蜡石,他会借着侧面那道细裂,让裂隙成了海岸线,弧度成了帆。原来伟大不必远求,只需把一条裂缝递给另一片波浪。</p> <p class="ql-block"> 临走,我在他送给我们的随手礼里选了一块拇指大的金丝玉,上面浮一粒红点。回来后,我放在灯下看,竟然阳光普照。我忽然懂了——他把整座天空送给了我,而我只用接住一粒微尘。</p> <p class="ql-block"> 戈壁的石头小得可以装进口袋,那意境却大得能把人装进去。戈壁用捡来的碎片,搭出一座座随身携带的庙宇,让每个闯入者在这里,完成一次与山川、与古人、与自己的对话。 </p><p class="ql-block"> 原来藏石之妙,不在石,而在藏石人的心眼。他小处着眼,把尘埃雕成星河;他精于设计,让无心之拾变成有意的永恒。于是,我这个眼瘸心残的过路人,得以在咫尺之间,看见万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初稿于2025年8月13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辑 林丽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吴宝玉,男,汉族,1961年12月12日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中共党员,政工师职称。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自考班毕业,做过十年专职记者。现为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大庆油田作协理事,大庆市大同区作家协会顾问。1977年8月参加工作,上山下乡。1980年2月招工到大庆油田工作。1983年4月开始从事写作,1994年发表文学作品,1997年出版个人新闻随笔集《美丽的黑夜》,1998年加入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作家报》《新闻汇报》《中外企业报》《中国石油报》《科技日报.石油石化特刊》《大庆日报》《大庆油田报》《科学生活报》《石油经理人》《北方人》等,现已退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