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知青的峥嵘岁月

华夏青松

<p class="ql-block">关篇号:53024443</p> <p class="ql-block">“知青的峥嵘岁月”,是一代人用青春书写的时代注脚。</p> <p class="ql-block">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数百万城市青年背上行囊,告别课桌与霓虹,奔赴广阔天地。</p> <p class="ql-block">从东北的黑土地到西南的山寨,从西北的戈壁到江南的水乡,他们以“知识青年”的身份,开始了与土地、与乡土最深刻的碰撞。</p> <p class="ql-block">“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口号,反映了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峥嵘”二字,藏着太多具体的重量:是清晨五点的露水沾湿裤脚,握着锄头在田埂上重复千百次的劳作;</p> <p class="ql-block">是寒冬里凿开冰面挑水,用冻裂的手搓洗带着泥点的衣裳;是夜晚挤在漏风的土坯房里,就着煤油灯耕读;</p> <p class="ql-block">但这“峥嵘”里,是对远方的思念,更有青春的滚烫。</p> <p class="ql-block">他们带着城市的气息,在村里办夜校教老乡识字,用简易的设备给生产队记工分,把卫生常识、新的耕作方法带到田间地头。</p> <p class="ql-block">在艰苦的日子里,他们与农民一起抗过灾、抢过收,学会了用方言拉家常,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那些在劳动中磨出的茧子,在集体生活里结下的情谊,在理想与现实碰撞中生出的思考,成了比年龄更厚重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这段岁月,曾让他们饱尝艰辛,却也淬炼出一代人的坚韧与担当。当后来的他们重返城市,或是扎根乡村,那段与土地共生的记忆,始终是心底的一块烙印——它见证了青春的奉献,也藏着一个民族在特殊年代里,关于理想、关于奋斗、关于成长的集体回响。</p> <p class="ql-block">如今再回望,那些在田野上奔跑的身影,依然带着“到中流击水”的少年气,在历史的长河里闪闪发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