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评襄阳诗词100首—37集

胡国良

<p class="ql-block">新评襄阳诗词100首-37集</p><p class="ql-block">寄李文郁侍郎歌(三首选一)</p><p class="ql-block">明·任亨泰</p><p class="ql-block">有刀莫翦岘山云,有尺莫量汉江水。</p><p class="ql-block">水云无定山不移,系我乡心几千里。 </p><p class="ql-block"> 注释 Ai‌有刀莫翦岘山云‌:比喻不要剪断岘山的云雾,象征不要割舍对故乡的思念。 ‌有尺莫量汉江水‌:比喻不要有用尺量汉江水的想法,象征不要测量对故乡的深情。 ‌水云无定山不移‌:水和云都在变化,但山峦不移,象征故乡的情感不会改变。 ‌系我乡心几千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跨越千山万水。 </p><p class="ql-block"> 赏析 Ai任亨泰是襄阳人,明太祖对其学识和行为非常赞赏,常称其为“襄阳任”而不呼其名。岘山和汉江是襄阳的地标,诗中提到的“岘山云”和“汉江水”象征着故乡的风景和情感‌‌。 诗中写道:“有刀莫翦岘山云,有尺莫量汉江水。水云无定山不移,系我乡心几千里。”这几句诗通过描绘不可剪断的云和不可量的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和对李文郁的敬仰之情。诗人用自然景观来寄托自己对故乡和李文郁的思念之情‌‌。 </p><p class="ql-block"> ‌李文郁是明朝时期的官员,曾任户部侍郎,辅助夏原吉治水有功。后因事被贬至辽东,直到明仁宗即位后才被召回,最终在宣德七年致仕‌‌。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李文郁的敬仰之情,还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诗人用“岘山云”和“汉江水”象征反映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李文郁的敬仰之情‌‌。 </p><p class="ql-block"> 任亨泰(生卒年不详),字古雍,湖广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明初大臣。 由洪武甲子科举人登戊辰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詹事府詹事,累官至礼部尚书请给诰命。 任亨泰早年以荐赴应天以监生中式,廷试条对详博,以天下为己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中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深受朱元璋宠爱,并命有司立牌坊,撰题名记,立于监门,牌坊书“圣旨”两字。仕途亨通,官至礼部尚书。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8年)殿试,朱元璋亲览其卷,文字不蔓不支,命擢为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并将其名刻于石建坊门上。后任礼部尚书。其间因安南(即越南)国内发生篡位之乱,未向朝廷纳贡,皇帝命任亨泰偕同御史严震直前往安抚,受到安南人尊重和敬仰。在议秦王(朱元璋之子)丧葬时,任亨泰为朝廷制定世子袭爵之礼。太祖重其学行,每呼“襄阳任”,而不喊其名。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奉命偕御史严震直使安南,谕以谨边方,无纳逋逃。又为书述朝廷用兵之故,予以安慰,安南民众为之欢悦。次年使还,因其私市蛮人为仆,降为御史。不久,思明土官与安南争界,任亨泰受到牵连,被罢官。 </p><p class="ql-block">襄阳乐</p><p class="ql-block">明·高启</p><p class="ql-block">门前黄柳鸦雏宿,罗幌低垂婢擎烛。</p><p class="ql-block">悬珰结佩略妆成,日莫相邀汉江曲。</p><p class="ql-block">水静花寒月小明,舟中楼上斗歌声。</p><p class="ql-block">肠断年年大堤路,南商行过北商行。 </p><p class="ql-block"> 注释:1、鸦雏:幼小的乌鸦,这里形容黄柳树上栖息的小鸟。 2、罗幌:丝织的帷幔,轻盈且华丽。 婢(bì),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女奴,引申指女仆。 3、悬珰结佩:指女子佩戴的耳饰和身上的佩饰,彰显其优雅气质。 4、汉江曲:汉江的弯曲处,这里也是人们相约聚会的地方。日莫,读音是rì mù。亦作日暮。 </p><p class="ql-block"> 赏析‌ ‌明代诗人高启的《襄阳乐》以汉江畔的襄阳为背景,描绘了当地夜宴歌舞的繁华景象,同时隐含对商旅往来、聚散无常的感慨‌‌。 ‌前四句‌:通过“黄柳鸦雏”“罗幌低垂”等意象,勾勒出傍晚闺阁女子梳妆赴宴的场景,展现襄阳的市井风情。 ‌后四句‌:转入汉江夜游,以“水静花寒”“斗歌声”对比静谧的江景与热闹的宴乐,末句“南商行过北商行”暗含对商人漂泊、人生无常的叹息‌‌。 ‌自然景物(汉江、寒花)与人文活动(歌舞、商旅)交织,强化时空流动感。 ‌语言风格‌:明快简练,末句以白描手法收束,余韵悠长‌‌。 </p><p class="ql-block"> 高启(1336年—1374年 ),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元末曾隐居吴淞青丘,因自号青丘子。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 高启出生于吴(今江苏苏州市)之北郭。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隐居吴淞青丘。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征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年),受命教授诸王,擢为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就,返青丘授徒自给。洪武七年(1374年),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获罪原因有争议,详见人物争议),连坐腰斩于南京 ,时年三十九岁。 </p><p class="ql-block"> 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其诗雄健有力,才情奔放,一变元末缛丽诗风,格调清新俊逸。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虽摹拟痕迹未免,汉魏六朝、唐宋均有涉猎,却情感真挚,映照当时,风韵独造。诗写民生,质朴真切,富于生活气息;吊古抒怀感慨深沉,风格雄劲奔放。著有诗《高太史大全集》十八卷,文《凫藻集》五卷,词《扣舷集》一卷。 </p><p class="ql-block"> 高启的《梅花九首·其一》之“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据说,毛主席就对这两句情有独钟,为此三次致信秘书,吩咐查明出处,在得知诗句源自高启之后,他当即手书全诗,并在诗前注明:“ 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梅花九首之一。”他还在“ 伟大”二字下面划线以示强调。</p><p class="ql-block">梅花九首</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薄暝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p><p class="ql-block">其三 </p><p class="ql-block">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p><p class="ql-block">其四</p><p class="ql-block">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香温。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p><p class="ql-block">其五</p><p class="ql-block">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p><p class="ql-block">其六</p><p class="ql-block">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p><p class="ql-block">其七</p><p class="ql-block">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帘外钟来初月上,灯前角断忽霜飞。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p><p class="ql-block">其八</p><p class="ql-block">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⒅。</p><p class="ql-block">其九</p><p class="ql-block">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江鸭绿</p><p class="ql-block">明·俞士吉</p><p class="ql-block">落日行大堤,爱此春江绿。</p><p class="ql-block">谁云可染衣,华我襄民服。</p><p class="ql-block">谁云可作醅,取我襄民足。</p><p class="ql-block">临流不敢唾,聊以鉴眉目。</p><p class="ql-block">轻风生微澜,胡能照心曲。</p><p class="ql-block">无端双白鸥,飞来镜中浴。</p><p class="ql-block">试问沧浪翁,借尔槎头宿。</p><p class="ql-block">飞梦绕天河,弗顾鳊鱼熟。</p><p class="ql-block"> 注释‌ ‌“落日行大堤,爱此春江绿”‌ ‌大堤‌:指襄阳汉江大堤,唐代以来便是游览胜地‌‌。 ‌春江绿‌:以"鸭绿"形容江水碧绿如染,呼应标题‌‌。‌“谁云可染衣...取我襄民足”‌ 反问句式,借江水之绿赞颂襄阳民生富足。 ‌“临流不敢唾...胡能照心曲”‌ 化用典故:‌“临流不敢唾”‌:典出《礼记·内则》"不敢唾洟",表现对汉江的敬畏‌‌。 ‌“鉴眉目/照心曲”‌:以江水为镜,暗含自省之意‌‌。 ‌“无端双白鸥...弗顾鳊鱼熟”‌ ‌白鸥‌:象征隐逸闲适‌‌。 ‌沧浪翁‌:指汉江渔夫,呼应襄阳沧浪水典故‌‌。‌槎头宿/鳊鱼熟‌: ‌槎头鳊‌:襄阳特产鱼类,杜甫曾咏“鲂鱼肥美知第一”‌‌。‌飞梦天河‌:暗用汉水连天河的襄阳地理传说‌‌。 </p><p class="ql-block"> 赏析 ‌《汉江鸭绿》是诗人描绘襄阳汉江春景的咏物抒怀之作,通过水色、典故与民俗的融合,展现了对襄民生活的深切关怀与超脱尘俗的向往。‌ 以“鸭绿”形容春江碧波(“爱此春江绿”),既呼应宋代王安石“含风鸭绿粼粼起”的水色传统‌‌1,又暗喻汉江滋养襄阳的生机‌‌。 ‌双关用典‌ “沧浪翁”借指汉江渔父,关联襄阳沧浪水典故‌‌。“槎头宿”“鳊鱼熟”化用本地风物(槎头鳊为襄阳特产),将生活场景诗化‌‌。 “谁云可染衣......作醅”以反问强调汉江水对襄民衣食的重要性,体现诗人对百姓生活的观察‌‌。 尾联“飞梦绕天河”以梦境挣脱现实束缚,与“弗顾鳊鱼熟”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对比‌‌。 诗中密集嵌入襄阳地理标志: ‌大堤‌:襄阳古堤景观。 ‌汉水连天河‌:本地水文传说。‌缩项鳊‌:特产鱼类‌‌。 ‌</p><p class="ql-block"> 全诗通过地域性意象群,构建出“水润襄民—心寄天河”的二元意境,兼具写实与浪漫色彩。‌ </p><p class="ql-block"> 俞士吉(1360-1435),字用贞,号栎庵, 晚号大瀛海客,明浙江象山人。始举贤良方正,洪武三十年(1397年)中举人,授兖州府学训导。建文中,上疏言时政得失,晋监察御史,巡按凤阳、徽州,继出按湖广,辨释冤狱。永乐元年(1403年)擢右佥都御史,奉使朝鲜。后浙西大水,奉命偕户部尚书夏元吉往督农政。次年湖州灾,奏发粮60万石赈民。1405年浙西大饥,又随夏元吉往赈发粮30万石。次年以礼部侍郎衔出使日本。官终南京刑部侍郎。著有《栎庵自怡稿》。历任襄阳府知府。秩满,升山东左参政。 洪熙元年(1425),进詹事府詹事。明宣宗即位,任南京刑部侍郎,致仕。宣德十年(1435)正月,卒。</p><p class="ql-block">400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