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国家一级作家和谷先生

中华盛世(冯志萍)

<p class="ql-block">昨天是2025年8月14日,我和靳梦虎先生和秦陇华先生一行,第二次来到南凹村,拜访看望和谷先生,参观他打造了两个月的“和谷书屋”。这座书屋,和谷先生已打造了一个夏天,承载着他对于文字、历史与友情的深情寄托。走进屋内,和谷先生坐在沙发上,神态安详,靳梦虎和秦陇华则坐在藤椅上,三人围坐,桌上茶香袅袅,水果点缀其间,我们喝着咖啡,吃着甜桃。墙上挂着老照片与时钟,仿佛时间也放慢了脚步,只为这一刻的温馨停留。</p> <p class="ql-block">我们围坐在客厅,和谷先生手持手机,正与我们分享他的新发现,靳梦虎和秦陇华也频频点头,时而插话,时而轻笑。客厅的墙上挂满了他爱人的画作,每一幅都似乎在讲述一个故事,茶几上的茶具与食物散发着家的温暖,让人不自觉地放松下来,沉浸在这份难得的文化氛围中。</p> <p class="ql-block">在书屋的角落,我们看到两位老人站在书架前,书架上摆满了书籍与各种文房器物,仿佛每一本书都藏着一段尘封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给靳梦虎先生的新书题名《古同官县城轶事》,整个空间弥漫着传统文化的气息,仿佛一纸一笔之间,便能穿越千年,回到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多幅书法作品与一幅水墨画,画中一人倚树而立,仿佛在思索人生。和谷先生一边书写,一边与我们讲述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靳梦虎和秦陇华则在一旁静静观看,仿佛也被这份宁静与专注所感染。</p> <p class="ql-block">在书屋的一角,和谷先生提笔挥毫,写下一个个遒劲有力的汉字,笔墨之间尽显风骨。我们站在一旁,静静欣赏,仿佛能感受到他笔下流淌出的文化血脉。书架上堆满了书籍,墙上挂着画作,整个空间仿佛就是一个小型的文化殿堂。</p> <p class="ql-block">以我的名字写了一幅“萍水相逢”,一幅“高坪情缘”,是靳梦虎先生的书名。每一幅墨宝都凝聚着他对于文字与人生的理解。我们围在书桌前,一边欣赏,一边感叹,仿佛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文化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一幅《祭父文》的书法作品,旁边有他的签名,下方是一张装裱好的照片,照片中有他的父亲,也有他与家人的合影。他轻声讲述着父亲对他的影响,言语中满是敬意与怀念。桌上的几瓶酒,仿佛也在默默见证着这份深情。</p> <p class="ql-block">以我的名字送上一幅墨宝《萍水相逢》,和谷先生提笔挥毫,一气呵成,字迹飘逸洒脱,仿佛将我们之间的缘分都写进了这四个字中。我接过这幅字,心中满是感动,这不仅是一幅书法,更是一段友情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秦陇华先生的儿子今年榜上有名,和谷先生特意为他题写了一幅“文之豪杰”,挂在书屋的墙上,寓意深远。这不仅是对孩子的鼓励,更是对秦家文化传承的一种肯定。我们站在书架前,看着这幅字,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他挥毫泼墨,我们站在一旁静静观看,有人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刻,背景是书架与书法作品,桌上铺满纸张与笔墨,整个空间弥漫着文化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他再次提笔,写下一个个字,我们静静守在一旁,仿佛时间都静止了。那一刻,我们不仅是在欣赏书法,更是在感受一种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合影留念的那一刻,我们站在书屋前,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笑容灿烂。这一张照片,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这段文化之旅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和谷先生是铜川建市60周年杰出贡献人物,墙上挂着的红色横幅写着这几个字,庄重而醒目。他站在木结构的屋檐下,手里拿着相机,仿佛在记录下这一切。我们看着他,心中满是敬意,他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我们文化传承的引路人。</p> <p class="ql-block">客厅里,壁炉上摆放着装饰品,墙上挂着画作与相框,左侧是一台空调与电视,右侧是沙发与茶几,温馨而不失格调。我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仿佛回到了老朋友的家中,一切都那么自然。</p> <p class="ql-block">和谷先生和爱人、女儿一起,站在户外,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他时常提起家人对他的支持,言语中满是温情。我们看着这张照片,仿佛也感受到了那份幸福。</p> <p class="ql-block">墙角的摆设古色古味,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常说,家不仅是生活的居所,更是文化的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他们家的取暖炉是欧式的,简洁而实用,与整体的中式风格形成了一种奇妙的融合,仿佛在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在室内,三人围坐,墙上挂着画作与相框,房间布置简洁,我们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气氛轻松愉快。和谷先生讲述着他的创作故事,我们听得入神,仿佛走进了他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书屋的走廊古典大气,木质结构的梁柱间透着岁月的痕迹,地面铺着石板,绿意盎然的植物点缀其间,仿佛走进了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我们在这里驻足,感受着这份沉静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和谷先生指着屋内的砖瓦,说每一砖每一瓦都是他亲手挑选的,与文化息息相关,寓意深远。他带我们走进院子,石门墩上刻着富贵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这座“雅园”,别致雅韵,竹林摇曳,灰瓦上的蝙蝠寓意福祉,石羊伫立院中,一派儒雅风范,正合主人的高雅趣味。</p> <p class="ql-block">房梁上写着“福、禄、寿”与“紫气东来”,寓意吉祥。我们抬头仰望,仿佛能感受到这份祝福的力量。和谷先生说,这些字不仅是装饰,更是他对生活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茶室旁,葡萄架下种着法国进口的葡萄,但他特意留下了一株老品种“花杏子”,那是童年记忆中的味道。他笑着说:“无论走多远,总要记得最初的甜。”</p> <p class="ql-block">我们站在葡萄架下,阳光透过藤蔓洒在身上,和谷先生指着远处,讲述着他的设计理念,言语中满是自豪。我们听着,仿佛也走进了他的世界,感受着那份对生活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季刊里有我写的一篇《百年情缘》,讲的就是和谷先生与靳梦虎先生的源缘故事。他们因文字结缘,因文化相知,这份情谊,跨越了岁月,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我们办的季刊《渭北文艺》,封面正是请和谷先生题写的。他挥毫写下“渭北文艺”四个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这不仅是一本季刊的封面,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