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焰与迷境间的生命轮回 ——浅析卢琳油画近作中的地理寓言与火光叙事

刘剑桦

<p class="ql-block">  在当代油画创作领域,卢琳以其鲜活的视觉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艺术世界。驻足于他的作品前,首先攫住观者目光的,往往是画面中占据显要位置、极具象征意味的地理景象——那是一种“看山不是山,说海不是海”的迷境,以墨绿、幽蓝为主调,混入赭石、灰黑,营造出苍茫、混沌而沉重的视觉基调。与之形成剧烈冲突的,是熊熊燃烧的火焰、围火而聚的人群,以及持火把踽踽独行的身影。这两种力量在画布上交织碰撞,迸发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更深藏着关于毁灭与重生的精神隐喻,为我们洞悉时代精神提供了一扇独特的艺术之窗。 </p><p class="ql-block"> 这模糊而广袤的地理景象与炽烈的火光,是人类生存境遇中永恒的原型意象。卢琳将它们置于图景中央,绝非偶然的视觉偏好,而是通过自然象征与人文处境的融合并置,构建了关于生命韧性与循环的双重叙事——迷离的地理景象象征着吞噬性的困境、未知的狞厉以及个体内心的滞重与焦虑;而火焰及其伴随者,则成为毁灭阴影下不灭的生命热力与寻求新生的精神图腾。</p> <p class="ql-block">  卢琳笔下的地理景象,刻意消解了具象的山海界限。他运用娴熟的油画技法,堆叠出深浅不一、肌理厚重的墨绿、幽蓝与灰黑色块,呈现出多义性的解读空间:它可以是吞噬一切的深渊,可以是令人窒息的迷障,更如同当代人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压抑与困顿。画面刻意弱化了流动性,凝固成一种令人屏息的沉重感,仿佛时间在压抑中停滞,生命在其中不知何去何从,艰难喘息。这种对自然意象的抽象化、模糊化处理,正是卢琳对现实世界复杂性与混沌性的殊深悉察——困境本身即是孕育转变的母体。 </p><p class="ql-block"> 作为与迷境形成鲜明对抗的意象,火焰在卢琳作品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篝火与火把,形态各异,却共同指向“光”、“暖”与“能量”的核心内涵,更隐含“焚毁”与“淬炼”的双重潜能。火焰以撕裂画面的橙红、明黄跃动而出,那些迸溅的火星与摇曳升腾的火苗,成为无可争议的视觉焦点,它们在混沌幽暗的地理背景中跳跃、燃烧,既是毁灭力量的具象,更是生命不屈、涅槃重生的铿锵宣言。而“围火而聚的人群”与“持火涉险的独行者”的意象构设,则进一步具象化了重生之路的图景:人群象征着在毁灭威胁下,依靠集体温暖与互助共生的生命本能;独行者则彰显着个体直面未知深渊、执火探寻柳暗花明的勇气与决绝。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在毁灭性环境中寻求新生与救赎的生命图景,深刻诠释了人类面对巨大困境时的生存策略——在依存中汲取力量,在决绝中坚守信念。</p> <p class="ql-block">  卢琳对画面细节的处理同样值得称道:地理景象中幽微的紫蓝渐变、火星迸溅时留出的暖色飞白,都让厚重的画面透出灵动的呼吸感,恰似生命在困厄中依然搏动的复杂精神世界,绝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其笔触更是情感的直通车:表现迷境时,粗粝厚重的颜料堆叠形成压迫性的物理肌理,呼应精神的沉郁与环境的险恶;描绘火焰时,灵动的扫笔与跳跃的色点准确捕捉火光的动态与能量,仿佛让观者听见“噼啪”的爆裂声。这种技法上的强烈对比,不仅强化了视觉张力,更深层地隐喻了生命在群体与个体维度上的不同应对姿态——人群的模糊色斑象征着共生的温暖混沌,独行者清晰有力的线条则具象化了个体穿越毁灭、迈向新生的执著轨迹。 </p><p class="ql-block"> 艺术的价值,根植于精神的共鸣。当代社会的狂飙突进带来了物质的丰饶,却也制造了普遍的精神迷惘与存在性焦虑。竞争的压力、人际的疏离、价值的漂移,如同无形的重压,将个体裹挟于时代的迷阵之中。卢琳运用既“幻远”又“切近”的艺术语言,形象地讲述了一个关于困境、毁灭与重生的当代寓言,让每位观者都能在画面中照见自身的处境,感受到时代脉搏下的心灵共振。</p> <p class="ql-block">  尤为可贵的是,卢琳并未沉溺于对困境与毁灭的单纯揭示。他的火光叙事,正是在迷茫中点亮希望,在沉重里彰显力量。其核心的火焰意象,不仅是视觉的亮色,更是精神的灯塔与重生的火种。围火而聚的人群,在诡谲莫测的迷境间相互依偎、传递温暖,这种集体的守望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毁灭、孕育新生的坚韧力量。而那些持火独行的身影,则是生命不屈与主动寻求超越的象征——他们明知前路险象环生,依然选择执火前行;手中的火把既是刺破黑暗、照亮未知的工具,更是内心坚信生命终将穿越毁灭、浴火重生的信念旗帜。 </p><p class="ql-block"> 卢琳作品的艺术价值,恰在于他超越了当代艺术常见的两极分化(廉价的乐观或彻底的绝望),以“幻远”的意象承载“切近”的生命关怀。相较于一些同代艺术家对困境的沉溺或对希望的符号化处理,卢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让火焰从色彩升华为关于毁灭与重生的精神符号——那些持火穿越迷境的独行者,既是画中剪影,亦是观者自身的投射;火把的微光并不许诺坦途或终极救赎,却宣告了一种根本的生命态度:在充满未知的时代迷境中,坚韧前行、寻求重生的行动本身,就是穿透黑暗、照亮轮回的光。这种对生命韧性与循环力量的肯定,并非乌托邦的呓语,而是基于对现实真切体察后的共鸣。因此,卢琳的画笔,慨然构筑了一座精神的桥梁——它连接个体的渺小与精神的伟岸,在炽焰与迷境的对话中,完成了一卷对当代人生存、毁灭与重生的诚恳而诗意的寓言。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中浣于京郊北塘</p> <p class="ql-block">  卢琳:1986 年出生于山东济南;2009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居北京。</p> <p class="ql-block">卢琳作品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