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章里的不老旋律

陈斗波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蓉朗诵:纪念章里的不老旋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黄蓉,京山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京山市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专著《空山新雨》《一朵幽深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纪念章里的不老旋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斗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离世八载后的2015年,一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以他的名义悄然抵达家中。指尖轻触那枚沉甸甸的勋章,耳畔仿佛即刻回荡起激昂的抗日旋律——那是父亲用一生眷恋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父亲与许多老一辈人相仿,偏爱婉转的传统京戏,日常里鲜少展喉。可每逢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他总会不由自主地唱起那些烽火岁月里的战歌,每一字都浸着深情,每一句都凝着郑重。彼时他眼中跃动的光,恰似那些神圣旋律里燃烧不息的生命之火。</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尚在总角之年,听父亲唱“红缨枪,红缨枪,枪缨红似火,枪头闪银光,拿起了红缨枪,打倒了小东洋”,只觉新奇。比起当时风靡的《让我们荡起双桨》里的烂漫,这歌声里没有半分柔婉,甚至带着些粗粝的土气,父亲却唱得一往情深,仿佛能沿着这旋律,一直唱到岁月尽头。</p><p class="ql-block"> 直到我长大成人,才读懂这《红缨枪》于父亲的分量。那不仅是一首战歌,更是他人生的起点——从学会这首歌开始,抗日的旋律便成了他生命中永不褪色的背景音。</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故乡在湖北京山县源泉镇,家境不算殷实,靠着开餐馆维持着家庭温饱。未成年时的他,是镇上出了名的俊朗少年,爷爷疼他如掌上明珠,哪怕调皮捣蛋,也从不让奶奶动他一根手指头。在国立小学读书时,他的作文时常被国文老师黄国振先生称赞,那位闻名乡里的文人绅士,索性收他做了义子。乡邻们都羡慕地说,有黄先生这般教诲,这孩子将来定有大出息。</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父亲,还有位青梅竹马的邻家姑娘周家凤。她出身当地名医世家,少女时便出落得亭亭玉立,两人被乡邻们称作镇上的“金童玉女”。如此看来,父亲的人生本该是条坦途:前程可期,姻缘天成,一切都该顺着时光的纹路,稳稳当当地铺陈开来。</p><p class="ql-block"> 可抗日战争的爆发,猝然改写了所有人的命运轨迹。1939年,14岁的父亲正在国立小学读六年级,家乡已落入日寇之手。烧杀抢掠的暴行日复一日上演,那些狰狞的罪恶像尖刀,狠狠剜着少年的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在胸中激荡,他毅然放下笔杆,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告别了爹娘,跟着已是地下党员的舅舅奔向了根据地,成了新四军五师宣传队的一名小战士。学会的第一首歌,便是那首《红缨枪》。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正是这慷慨激昂的战歌,让一个少年挺起了脊梁,跟着千万将士奔向了抗日的疆场。</p><p class="ql-block"> 自鸦片战争让民族坠入沉沦,国仇家恨一层层累积,到日寇铁蹄踏碎山河,虽不是人人都愿披甲上阵,可民族危亡的关头,总有英雄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为盾,甘愿血染疆场。当国民党军队在主战场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接连沦陷时,是共产党以“不怕亡党亡军”的无畏气概,唤醒了千千万万沉睡的民众,让抗日的烽火在中华大地上燎原。父亲便是被这团火照亮的人,在枪林弹雨中,他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多少次从血泊里爬起来,握紧枪杆继续向前。残酷的战争磨硬了军人的骨头,抵御外侮的抗争锻造了炎黄子孙的不屈魂灵,而那些气势磅礴的抗日战歌,则在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心中,种下了效命沙场、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p><p class="ql-block">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保卫黄河》的旋律曾如猎猎军旗,在岁月里仰天长啸,指引着父辈们如铁流般的队伍,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终于,他们将敌寇逐出国门,让中华民族在世界的东方,迎来了破晓的曙光。</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父亲曾担任《七七报》、《挺进报》随军记者。湖北日报社出版的《楚天号角》一书记载:《湖北日报》、《河南日报》的前身,是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七七报》(鄂豫边区党委机关报)和《挺进报》(新四军五师机关报)。这本书里记载着在抗日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父亲和他的记者战友们为《七七报》、《挺进报》撰写过许多战地新闻报道,为鼓舞抗日将士斗志,坚定必胜信心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那些抗日战歌,是铁与火淬炼的诗,是血与泪凝结的魂,是生与死交织的交响。它们壮美如山河,震撼若惊雷,不仅赋予了父亲战士的刚毅与赤诚,更刻下了军人的风骨与气度。</p><p class="ql-block"> 父亲对这些歌的钟爱,成了我解读他的一把钥匙,轻轻一转,便窥见了他人生精神支柱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父亲转业到地方工作,依旧带着战争年代的执拗——不会圆滑逢迎,不懂投机取巧。无论身居何职,做着什么工作,他都拼尽全力,常常废寝忘食,从不在乎个人得失。我曾怨过他“愚忠”,不懂审时度势,他却只是笑笑,从不辩解。 </p><p class="ql-block">直到听他一遍遍唱“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的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承担”,才渐渐明白:父亲两度进入抗大学习,自学会《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那天起,父亲的一生便注定与奢华无关,与名利无涉,心中唯有“报效祖国与人民”这八个字,重逾千钧。</p><p class="ql-block"> 京山的老柳河,是父亲曾浴血奋战的地方。当年的战斗惨烈至极,成排的战友倒在呼啸的子弹下,若增援部队再晚来十分钟,父亲或许早已化作那片土地上的一抔黄土。如今硝烟散尽,焦土已成良田。和平年代里,父亲常与幸存的战友相聚,在回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时,他们总会同唱那些抗日老歌,用英雄的旋律,诉说着为国征战终不悔的赤诚。</p><p class="ql-block"> 老柳河于父亲而言,是圣地。每一次驻足,他都会肃立良久,任凭记忆回溯到那场悲壮的战斗,凭吊九泉之下的战友。而今,我路过老柳河,总会想起父亲的歌声,想起那些在烽火中挺立的脊梁,不由得深深鞠躬——为那些为共和国奠基的父辈们,献上最虔诚的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到来之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