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一个残酷的社交真相,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即没有底线的善良,往往会被视为可以无限退让的软弱信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强调“与人为善”的社会里,太多人陷入了“讨好型人格”的怪圈。他们把“助人”异化为不可推卸的义务,将“拒绝”妖魔化为不可饶恕的过错。就像《人间失格》中的叶藏,一生都在讨好他人,最终在自我压抑中走向毁灭。这种没有堤坝的善良,终将如泛滥的河水,冲毁自我的边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多人的行事准则,是始终怀揣着好意对待别人,殊不知,好意也是有度的,太廉价(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好意,其实不一定换得来真正的尊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古训至今仍在上演。办公室里,那个总是帮同事加班的新人,最终收获的不是感激,而是更多的工作指派;亲友圈中,那个从不拒绝帮忙的老好人,反而成为众人心目中理所当然可以差遣的对象,而当事情一旦没做好,老好人还会被埋怨……这样的现实,不公平吧?而这些场景不断印证着一个事实:当善意变得唾手可得,它就会迅速贬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提出的“心理抗拒理论”告诉我们:人们会对容易获得的事物产生轻视。就像一位职场新人,牺牲自己的时间帮同事处理琐事,结果不仅自己的工作质量下降,还被贴上“好欺负”的标签。这种过度付出非但换不来尊重,反而会招致轻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些人对“好人”的概念非常模糊,他们力求成为一个让大家都喜欢的好人,似乎从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的要求。其实,若是一直不会拒绝令他不舒服的要求,那么他终将会被别人绑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毛曾睿智地指出:“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根本预备好了两种答案。”可现实中,太多人因为害怕冲突、担心关系破裂,在“不好意思”中将自己逼入绝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活得清醒自在的人,往往都在自己周围设定明晰的边界,因为他们懂得,这才是最高级的自我保护。面对旁人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倘若这问题让他感到了为难,说明这件“属于别人的事”一定是会消耗他的精力,这就是别人对他的一种无形越界,当别人第一次越界时,他如果就能明确拒绝,那么远比事后渐渐复杂时再力求补救有效得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姐的故事就是典型例证。面对表妹长期借住的要求,她忍气吞声半年之久,直到身体发出警告才终于爆发。这种不懂拒绝的生存状态,就像背着不断增重的行囊赶路,最终只会被压垮。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早已证明:人们一旦接受了小要求,就更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不懂设立边界的人,往往从微不足道的“帮小忙”开始,最终沦为他人问题的“接盘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