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苦行 ‍——我读《墨子》及其它

周光辉

<p class="ql-block">苦行救世的墨子</p> 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引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华书局方勇译注的《墨子》,我读了一个季度的时间,从初夏读到初秋,从初夏的微寒至初秋的微凉,心里贮存了一些莫名的凉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朋友劝我可以读诸子的文章,但不要轻易写读诸子文章的书评或读后感。研究诸子的专家学者数不胜数,权威的专著汗牛充栋,作为底层的读者去评论诸子的思想,这不只是勉为其难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有一点让我心里不至于发虚,古人是可以用来评论的,甚至可以用来嘲讽与谩骂。这是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传统的,孔子被锄草的荷蓧丈人嘲弄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被一个郑国的无名之辈辱骂为丧家之犬,孔子居然还欣欣然笑道:“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古代的学术争端很激烈,儒墨相争就是典型的案列,两家学说争执的言论非常尖锐。孟子批评杨墨学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评价也够刻薄了。孟子曾当面批评齐宣王,直接指责君主为政不仁。尽管齐宣王对孟子的批评采取敷衍的态度,但他对孟子的人格是尊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之所以写读诸子文章的读后感,除了表达我这种层次对诸子哲学思想的认知以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我认为我们是数典忘祖的一代,我们大多数人已经遗忘了诸子先贤,不仅淡忘了先贤的思想,退化了先贤的品格,更丧失了先贤的精神信仰。我们惶惑于现实的迷雾当中,踟蹰于理想的边缘地带,在信仰的沼泽里无所适从。像迷途的羊羔,要么执迷不悟,要么慌不择路;像麻木的稻草人,僵立于失去四季时序的荒原,寂寥无依,空留一具在风中摇摆不定的躯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我们的先哲们,无论面对怎样残酷的现实,他们高擎着思想的火炬,引领着崇高的信仰,指引着光明的路径。就像墨子一样,在战国乱世,他挺身而出,不惧生死,发出属于他的拯救时代的声音,成就绝世遗响的墨家之言。以苦行僧般的实际行动,践行他救世行道的理想信念。古代圣贤自省修身,追求至善的自觉;仁爱济世,担当天下的胸怀;坚守道义,不屈不挠的气节;以道为尊,追求真理的执着;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格精神,是我们理应秉承的品德。如果遗忘意味着背叛,而背叛则意味着堕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哲学或许不是平民的学问。但哲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少数人独享的精神佳肴,而是要成为照亮市井巷陌的灯火。它应倾听平民的声音,引领普通人在迷茫中寻找精神的坐标,驱散现实困境的迷雾,教化世道人心,让每个普通人都能舒展地生存,自由地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子的思想以其朴素而深刻的智慧,以其深刻的平民性,为底层民众争取平等、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而呐喊。他的思想跨越时空的界限,使其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引发普通人的情感共鸣,不仅为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困境提供有益的启示,更为人类文明构建了一种超越地域隔阂与时代局限的终极理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读《墨子》的用意或许如此,写《墨子》读后感的用意或许也是如此。</span></p> <p class="ql-block">墨突不黔。形容墨子奔波不息,连安居的时间都设有?</p> 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墨子的哲学思想及其人格精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子的哲学思想以实用、平等、功利为核心,以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目标,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兼爱与非攻</b><span style="font-size:20px;">。墨子主张“天下之人皆相爱”,即人与人之间应不分血缘、阶层、亲疏,平等地相爱相利。他认为“爱人若爱其身”,对待他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只有做到“兼相爱、交相利”,天下自然太平。墨子的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无罪之国”的不义之战。</span><b style="font-size:20px;">尚贤与尚同。</b><span style="font-size:20px;">“尚贤”,即任人唯贤;“尚同”,即统一思想。墨子认为“尚贤”与“尚同”,是国家治理应遵循的核心原则。</span><b style="font-size:20px;">节用与节葬</b><span style="font-size:20px;">。墨子反对奢侈,注重实用。主张“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即消费以满足基本需求为限,反对“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的行为。批判儒家“厚葬久丧”的习俗,认为这会浪费财富,耽误生产。</span><b style="font-size:20px;">天志与明鬼。墨子</b><span style="font-size:20px;">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欲义而恶不义”,天会奖赏践行“兼爱非攻”的人,惩罚“别相恶”“攻国”的人。墨子认为“鬼神”是存在的,而且能够“赏贤而罚暴”,鬼神会监督人间的善恶。</span><b style="font-size:20px;">非乐与非命</b><span style="font-size:20px;">。墨子反对儒家重视的礼乐,认为礼乐既不能解决百姓“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问题,又会耗费人力物力。针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墨子提出“非命”,强调人的祸福取决于自身努力,而非“命”。墨子认为,若人相信“命”,会导致统治者懈怠治理,百姓耽误生产。最终国家必乱,社稷必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学与儒学,在先秦时期并称为“显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儒墨两家的争论最为激烈,在思想争鸣中处于主流地位。两家的学说均以“拯救乱世”为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改造方案,成为直击时代痛点的“救世之学”。墨子站在平民阶层的立场上,批判战乱与剥削的根源。其兼爱、非攻、尚贤、节葬的思想呼应了底层民众对平等、和平、生存的愿望,为广大平民阶层提供了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想望,追随者多为手工业者、农民、游侠等底层群体,这让墨学在底层民众中拥有极强的号召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子的思想言论,给人深刻的感触就是敢于说和可以说。敢于说的思想才能切中时弊,才会具有价值导向。可以说是指思想没有人为框架的束缚,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造就了先秦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的核心思想,在战国时期是极具挑战性的。既是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根本冲击,也是对诸侯争霸及贵族特权意识的直接否定。墨子以“兼爱”否定差序伦理,以“非攻”否定霸权逻辑,以“尚贤”否定世袭特权,以“节用”否定奢靡浪费,以“天志”否定权力泛滥。墨子的思想可谓是超越时代的治世方案,正因为如此,他的思想在战国时代就没有被诸侯君主所采纳,后世历代君王也不看好他的思想观念。就算是放在当今世界,墨子的哲学思想也只是人类善良而美好的愿望而已,并没有完全付诸于实践的可行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子的思想沉寂于不合时宜。两汉以降,独尊儒术,墨学逐渐式微。但墨子的人格精神犹如不灭的星辰,在历史的夜空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在信仰稀薄的时代,墨子的人格精神愈发的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永远景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可以从两个成语来认识墨子的人格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墨突不黔</b><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自《淮南子・修务训》。“墨” 指墨子,“突”是指烟囱,“黔”意为黑色,这里指烟囱被烟火熏黑,意思是“墨子的烟囱来不及熏黑”。这一成语专指墨子为实践兼爱非攻的政治理想,奔波操劳,一生致力于实践自己的学说,废寝忘食,几乎没有安稳定居的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摩顶放踵</b><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自于《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摩顶”指磨光头顶,“放踵”指磨破脚跟。意思是墨子主张“兼爱”,为了天下人的利益,即使从头顶到脚跟都磨伤了,他也愿意去做。《墨子•公输》篇中记述一个感人的故事,墨子为了阻止公输般与楚王攻宋,从鲁国出发,连续赶了十天十夜的路程。“足重茧而不息,裂裳裹足”,脚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依然不肯停下脚步,把衣裳撕下来包裹磨破的脚继续赶路。为阻止战争,墨子身体力行,不辞劳苦。只要有利于天下,他可以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子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公利无私的博爱胸怀,坚守正义的勇敢品格,甘愿牺牲的奉献精神,尤其是他“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救世情怀,构成了墨子高尚的人格。墨子以“利天下”为目标,像苦行僧一样艰难救世,庄子评价他“以自苦为极”。儒墨相争很激烈,两家学派针锋相对,但儒家两大圣贤对墨子的人格精神予以了高度认可。孟子赞赏墨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牺牲精神,荀子肯定墨子务实担当的高尚情怀。墨子的人格精神,是天下仕子的楷模。这种精神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尤其是在功利盛行的时代更显其可贵。古代圣贤这种高贵的品格,撑起了民族坚韧的脊梁,铸就了民族宝贵的品质。</span></p> <p class="ql-block">摩顶放踵。形容墨子及其弟子为践行理想而不息牺牲自我。</p> 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尚贤使能的理想与血缘世袭的现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尚贤”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主张之一,其含义就是崇尚贤能之人,打破血缘与等级的限制,选拔有品德、有才能的人参与国家治理。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强调尚贤是治国的根本。认为国家治理的好坏、社会的治乱兴衰,其根本在于是否能任用贤才。一个国家的君主如果要实现“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必须将“尚贤”作为首要政务。只有贤能之人执掌政权,才能制定合理的政策、推行有效的治理,才能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子尚贤的思想,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世袭、任人唯亲的政治弊端而言的,旨在通过选拔和任用贤能之士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与社会的公正。墨子心目中的“贤能”之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德”是“厚乎德行”,即具备高尚的品德,要谋求大众的公利,去除个人的私利行为;’“能”是“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具备清晰的表达能力、渊博的学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墨子尚贤使能的政治理念,无论在任何时代与任何国度都是至关重要的治国方略。但事实也证明,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草根意识无限性的政治理想与统治者有限性的政治选择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子认为,选拔贤才的标准是“有能则举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唯才是举,而不是论“血缘”与“关系”,不论出身贵贱、亲疏远近,只要具备贤能的品德与才干,就应被推举任用。墨子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两千年前的墨子能说出如此惊世骇俗的言论,可谓是震古烁今。墨子反对贵族世袭,认为仅凭血缘占据高位,无能之辈充斥官场,终究会导致国家混乱衰亡。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思想已经够前卫了,而他主张“全民选贤”的观念则更是难能可贵,但这难能可贵或许只是贵在难以实现。墨子呼吁:“虽在农(农民)与工肆(工匠、商人)之人,有能则举之。”而且要做到“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也就是说要给予平民出身的贤能之士以崇高的爵位、丰厚的俸禄,赋予其实际的职权与决断权,让其参与国家治理。这一理想化的政治图景,寄予了多少草泽贤士为之翘首以盼的想象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子提倡“任人唯贤”的政治理念,但历代皇权世袭制度却以“血缘垄断”为根基,二者在政治逻辑与权力结构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墨子以“贤能”作为权力合法性的唯一来源,甚至认为“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即便是最高统治者,也要通过“选贤”产生。墨子一厢情愿地以脆弱不堪的“非血缘的贤能政治”来对抗顽冥不化的“血缘垄断的家族政治”,这在皇权专制时代只可能是一种平民政治的理想诉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汉以降,历代王朝始终将权力牢牢地锁在“血缘本位”的链条当中,“家天下”的皇权世袭制度成为政治常态。尚贤主义的理想与血缘本位的现实,如同两条平行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持续碰撞交织。那些打着“等贵贱、均贫富”旗号造反的人,他们推翻皇帝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自己当皇帝,当上了皇帝就想着自己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当皇帝。自夏启“家天下”肇始,皇权便被视为皇族的私有财产,血缘世袭构建了一套封闭而固化的权力传承体系。尚贤使能不过是皇族统治的政治点缀,官僚体系中的吸纳贤能,必须以“忠君”为前提,即便是科举制将“尚贤”制度化,但本质上也只是为皇权筛选“辅政工具”,从未动摇“君为臣纲”的血缘秩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时代的变迁,赤裸裸的血缘政治逐步隐退到历史舞台的幕后,血缘关系逐渐异化为新型的朋党关系,但血缘政治的遗孽仍然根深蒂固在朋党之徒的心目中。新型的朋党关系以权权交易或权钱交易为纽带,组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集团,构成一种非血缘半封闭性的官场圈子。要挤进这种圈子,必须接受圈子内部的潜规则。这种新型的人身依附关系,由古代门生故吏所形成的政治派系,演变为暗箱操作的利益买卖所构成的权力依附以及存亡捆绑的政治从属关系。这种政治权力私人化造成的党锢之祸,墨子早就阐明了其危害:“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墨子认为,这些人党羽众多,在朝廷内外结成朋党,即使犯了大罪,为他们掩盖罪责的人也多得很。墨子尚贤使能的理想,历经两千余年与血缘本位主义的纠葛,又遭遇现实中朋党关系的阻挠,要实现尚贤使能的政治理想可谓是任重道远。但墨子尚贤主义中的公平选拔、能力至上、打破特权的核心精神,尤其是在人才选拨使用上回归能力本位,畅通底层人才的上升通道,以贤能治政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始终是文明政治追求的目标。</span></p> <p class="ql-block">墨子止楚攻宋,与公输班论战。</p> 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兼爱非攻的理想与乱世时局的现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长河的流动从来就不曾风平浪静过,这个世界也从来不曾安宁过。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在战国时代就与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现实相冲突。其后两千余年古今中外的历史,“非攻”的不义战争持续不断,而“兼爱”的超世理想至今还只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灵魂,核心是打破血缘等级的界限,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普遍的关爱。与儒家提倡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那种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同,墨子主张“爱人若爱其身”,提倡毫无差别的博爱。墨子对兼爱”的经典论述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看待自己的身体。他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天下人相互关爱,社会就会安定;相互憎恶,就会发生混乱。实行“兼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不仅要适用于个人之间,更要适用于诸侯国家之间。“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如果天下人都能兼爱,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就不会有不孝之人,国与国之间不会发动战争,家与家之间不会相互扰乱,也不会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做到孝慈,这样战争、篡夺、欺诈等乱象都会消失,天下就能得到治理。在墨子的兼爱世界里,人性如此善良美好,社会如此和谐安详,这种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图景,当然人人为之向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非攻”,其核心思想是反对侵略战争。墨子将战争区分为“义战”与“不义之战”,反对“攻伐无罪之国”的不义之战,认为这种战争是“亏人自利”的侵略行径,本质是掠夺他国的土地、人口、财富,消耗大量物资,牺牲无数生命,对交战双方的百姓都是灾难。战争致使“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不义之战的危害是破坏生产,残杀百姓。但墨子并非反对一切战争,他支持“诛”,即讨伐暴君的正义战争。他认为商汤灭夏桀、周武王灭商纣,并非“攻”,而是“诛”,讨伐他们是“为天下除害”。墨子认为“非攻”的根本在于践行“兼爱”,诸侯若相爱,便不会互相攻伐。墨子深知“空言难以止战”,因此注重以实际行动阻止侵略。其基本策略是以理服人,以力止战,而止战的重要方式是支持正义的防御。当得知大国将攻打小国时,墨子会亲自前往游说,并派弟子协助被侵略国做好防御准备。为提高小国的防御能力,墨子及其弟子总结出系统的守城技术,并发明制造“连弩车”等防御武器,用于破解云梯、地道、火攻等攻城手段。在守城战术设计上,强调全民皆兵,明确官吏、百姓、工匠的分工,并制定严格的军纪,确保防御体系高效运转。更让人惊叹不已的是,墨子以精湛的工匠技能,对守城器械规格、城墙结构、防御设施等细节标注出了具体的尺寸。《墨子•备城门》等篇章,恰似一篇篇说明文,其中罗列的防御工具的具体尺寸,在我看来,它并非是一些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位哲学家的实践理性,是一位实践家的救世情怀。墨子以行见道的实践精神,还体现在他与弟子亲自参与守城行动。在“止楚攻宋”战例中,墨子派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携带守城器械驻守宋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读《墨子》,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其中蕴涵的“博爱、平等、和平、务实”的理念,理应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人心向往的理想社会的必然选择。但墨学就算是在成为“显学”的战国时期,也没有诸侯将其作为核心政策和治国纲领。战国诸侯对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采取的是实用主义回避态度。不仅是战国时代,后世历代皇朝统治者也从未采纳过“兼爱非攻”的思想,也没有皇帝以这一思想作为治国方略。历代王朝统治的基础是等级制度和中央集权,他们需要的是通过等级秩序来维护稳定,依靠战争来解决疆域与威权问题,依靠暴力压制来维护统治地位,这些都与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世上万事万物存在的逻辑,或许其本质属性就是要打破平衡,维持差序发展的态势。从古至今,我们从未遇见“兼爱”那样的人间清欢,也没有完全实现“非攻”那样的大同世界,天下总是以乱世时局的面貌呈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代乱世的基本特征是集权崩溃,政治腐败黑暗。法纪废弛,社会失去基本的公平正义。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外患加剧,社会矛盾激化。道德沦丧,社会道德底线失守。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根源,本就基于对乱世的深刻反思,其本意是想用“兼爱非攻”的方式来拯救乱世,但其思想与乱世的生存逻辑、权力法则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墨子的兼爱非攻反对以强凌弱的不义之战,但乱世的基本法则是弱肉强食;墨子的兼爱非攻基于天下的整体利益,但乱世的特征是生存优先的丛林法则。乱世以斗争求生存,用暴力构筑权力的堡垒。兼爱非攻难以拯救乱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缺乏人性基础与社会强制力。现实中面临的生存压力,竞争中的利益博弈,亲疏有别的道德困境,要以“兼爱”的广博共情来超越人性中狭隘的自私与偏见是不现实的。同样,在当今世界的地缘冲突中,墨子的“非攻”思想与复杂的国家利益、主权边界、文明差异存在着深刻矛盾,用“非攻”的理念来解决民族国家之间的地缘冲突也是不现实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尽管如此,“兼爱”代表的平等、“非攻”代表的和平,始终是对文明世界的精神向往,是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或许,真正伟大的思想都具有超越时空的前瞻性,是人类文明史上富有穿透力的精神资源。这种具有“灯塔价值”的思想,从来不只是在于是否可以即时实现,而是在于为人类文明提供理想的维度,为人类精神提供价值标杆,为人类社会进步指引方向,即便永远无法完全实现,也能像永不熄灭的灯塔一样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墨子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恰恰体现在其实用主义的理想性与理想主义的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中,其思想价值也在于它的未完成性。他所提出的如何实现平等、如何避免战争的问题,仍是当代世界面临的核心课题。墨子兼爱、非攻的理想,或许永远无法被完全实现,但它永远具有鲜活的价值和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染丝之变,出自《墨子》的成语。以染丝比喻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强调近朱则赤,近墨者黑。</p> 五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墨子的义利观及其时代价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眼见身边不时发生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诸如当今社会存在的内卷、躺平、摆烂、互害等乱象,其中极端的事例让我们惊诧不已。人们在一起常常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说白了就是现在若许多的人丧失了正确的义利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很有必要重提墨子的义利观,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子的义利观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主张是义利统一。“义”指道德准则,“利”指利益。墨子提出"贵义尚利","义"与"利"不可分割,义的本质是利。利要以公利为准则,反对私利至上。"义,利也",义利统一的前提是"兼相爱、交相利",通过平等地关爱他人,实现互惠互利。墨子以追求公利为最高价值,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道德终极目标,凡符合天下公利的行为即为"义"。墨子批判自私自利的行为,认为这是“不义”的根源,他指出“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意思是损害他人利益越多就越不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子的义利观强调“义”的普遍性,认为无论贵贱亲疏,“义”的标准是一致的,主张举义不辟贫贱亲疏。对个人而言,践行“义”会得到他人的回报和社会的认可,最终实现个人利益;对国家而言,君主行“义”,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国家的富强,能避免战乱与动荡,这是最大的“利”。反之,若背离“义”,追求私利而损害他人,最终会因他人的反抗或社会的混乱而失去利益,即“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墨子的义利观以“利天下”为核心,强调“义”的实践性和普遍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儒墨两家的义利观是我们中华民族义利观的两大源头,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都将“义”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道德规范,反对脱离“义”的利益追求。儒家强调“义以为上”,墨家主张“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均认为“义”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儒家重义轻利,反对“见利忘义”;墨家义利合一,通过互利共赢实现社会和谐。儒家以“义”成就个体道德与社会伦理秩序,其价值导向偏向内在道德修养;墨家以“义”解决实际问题,追求公利实效,其价值导向偏向解决民众生存问题的外在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儒墨两家的义利观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义利观的主体内容,中华民族义利观的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以义为根本准则,追求义利辩证统一。强调公利至上与利他精神,利益的获取必须符合道德、伦理与公序良俗。从个人层面而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对“见利忘义”与“唯利是图”;从社会层面而言,认为违背道义的利益终将损害社会根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将公利视为大义的核心。这一义利观构成了我们民族重义轻利的精神特质,大义为先,道德惟上;公利为重,私利从属;义利并重,仁爱互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今社会不少人在利益面前既不要“面子”,也不讲“里子”。见到利益连脸面都不要了,毫无羞耻感;争抢利益不择手段,毫无道德意识。只要求他人讲规矩秩序,而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内卷、躺平、摆烂、互害等乱象,深刻反映出了当代人义利观的失衡与缺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中华民族正确义利观的遗忘与背叛。人们对“利”的追逐日益狭隘化,对“义”的认知逐渐模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割裂,“利”被异化为排他性利益,“利”的目的被绝对化,手段的正当性被无视。抛弃义字当先、义重如山的优良传统,摒弃道德自律、职业伦理等现代文明意识。这种乱象任其泛滥下去,必将产生灾难性的后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内卷是社会层面无效竞争形成的内耗,躺平是个体层面应对内卷的消极对抗,摆烂是放弃努力的破罐子破摔,而互害则是内卷压力的极端变现。这些乱象无需列举具体的事例,它几乎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痛恨这些乱象,却往往陷入认知与行为的相悖。一方面谴责无序竞争,一方面又变本加厉的自行加码;既不满别人的冷漠旁观,又在抉择时优先计算自身的风险;既痛斥相互倾轧,又在博弈中选择先发制人。在是非冲突面前,我们寄希望于他人站出来维护正义,而自己明哲保身,或者袖手旁观,甚至麻木不仁听之任之。这种试图以保全自己的方式来破解乱象困局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任何孤立的温暖无法抵御整体性的寒冷,只有当个体选择突破自利的边界,才能形成足以扭转颓势的集体力量。唯有每个人都能跳出利己的牢笼,成为道义的守护者,才能打破乱象的闭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躺平改变不了内卷的恶化,摆烂无以挣脱躺平的陷阱,互害是彻底摆烂异化的恶果。消除这些乱象,除了端正义利观之外,还需发扬墨子的任侠精神。我们早已忘却了行侠仗义的优良传统,一如仗剑走天涯的侠客早已遁迹江湖,就连好打抱不平的好汉豪杰也难见踪迹,任侠精神在当今社会几乎丧失殆尽。侠义精神是传统文化中极具生命力的民间伦理与精神符号,是破解社会乱象的民间良方。发扬墨子式的任侠精神,让更多的人勇于担当、维护正义,切实关爱弱势群体,扶弱济困,复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守望相助、以爱相系的人间温暖。当任侠精神转化为日常情境中的正义坚守,当义利观升华为共同的价值共识,社会运行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实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子的“天下之利”提醒我们,利益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属,而应惠及天下苍生。而“实用之利”的本质,是强调资源分配应服务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与发展权利。墨子的义利观为我们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提供了正确的辨识方向,对于解决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席不暇暖,出自《墨子》的成语。形容墨子奔波忙碌。</p> 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结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近看了几场很火爆的电影,突然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一次一帮朋友聚会,议论起巴以冲突和俄乌战争,由于立场和观点不同,发生了争执。先还只是面红耳赤的争论,后来相互之间竟然破口大骂,最后发展到掀桌子不欢而散,就只差没有大打出手了。眼见他们龇牙咧嘴唇枪舌剑的样子,禁不住想起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或许,那些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闲谈只是休闲式的消遣,那些事不关己置身事外的争执也不过是一场双生对决的网络游戏而已。一个人只有面对欺凌者的拳脚或是侵略者的屠刀,才能检验出他的表情与行动是否具有良知和勇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看《墨子》,最为欣赏的篇章是《公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欣赏的并非是《墨子•公输》篇所呈现出的文采与论辩技巧,墨子的语言质朴无华,其尚用尚质的文风,与儒家的隽永典雅、道家的瑰丽奇诡、法家的冷峻犀利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其“本原用”三表论证方式,在我看来也并无奇巧。尤其是其中的“本”,反复引用明王圣君尧舜禹汤王文武及孽王暴君桀纣幽厉作为例证,很显然也是差强人意。我欣赏的是墨子务实的实践精神以及不畏强权的担当精神,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体现出圣贤崇高的品德与傲人的风骨。圣哲的价值并不在于一时的哗众取宠,而在于其思想的永恒性。其思想的光芒,能够穿透历史的尘埃,能够透视现实的迷雾,能够指引人类社会理想圣境的方向。而天下文章的价值也如此,它并不在于文采的斐然以及一时感人至深的情绪价值,而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与洞察人性本质的价值观。没有呐喊的诗歌是空洞的,没有任何触痛的小说是苍白的,没有思想与风骨的文章只可能是一文不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子站在两千年前鲁国的一座小山丘上,其形象庄子有活灵活现的描写:“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穿着粗布短衣、草鞋;“腓无胈,胫无毛”,腿肚无肉、汗毛磨尽;“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每天以极端的自苦践行其兼爱、非攻、尚贤的人间大义,以极端的自苦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禹禹独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他苦行救世的声音通过历史的长风传送到今天,他苦行救世的思想通过天际的星光辉映至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心戮力,出自《墨子》的成语,形容众人齐心合力。</p> <p class="ql-block">补录:说读《墨子》及其他,因为还读了周富美的《墨子,救世的苦行者》,舒大刚的《走近墨子》及钱穆的《墨子惠施公孙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