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河北女孩王心仪以707的高分考入北大中文系,她写的“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感怀文章,被众多新媒体冠以“感谢贫穷”之名而广泛传播,据说一时积泪无数。在为小王同学坚持努力终获成功而庆幸之余,内心却被这众媒感谢的“贫穷”两字深深地刺痛。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成为一种逃避希望的习惯,甚至成为世人假惺惺需要去感谢的托辞。</p><p class="ql-block"> 对于出生在农村的70后,关于贫穷的感悟并不肤浅。那个时代的乡村父母,会为了多挣半个“工分”而早出晚归;会因为相对的公平,给每个孩子平均分配有限的地瓜干、白米饭和玉米糊;会把哥姐尚未完全穿烂的衣服,补丁累补丁地穿在弟妹身上;会因为一两块钱的学费发愁,下决心让孩子辍学。那个时代的我们,经常饿着肚子上山打柴采野菜,很小的时候就会替父母分担家务;会为了能续费上学,腆着脸走街串户售卖自家产的小青枣,几分几分地积攒;会在暑期里,为给贫困的家添半个工,争着去生产队干着与年龄不相符的体力活,而那时的“一个工”,在年终生产队分红时,仅可折算成两毛钱左右的收入。</p> <p class="ql-block"> 记得7岁上村小时,班里有同学35人,三年级时有15位小伙伴“骄傲”地成了生产队员,小五时加上并班、留级生在内考上乡初中的有25人,升高一时,就剩我一人背着可吃半个月的霉干菜和大米,徒步二十公里去县城。</p><p class="ql-block"> 负债累累的家,为了能节省高中昂贵的“13元”学费和每月5元的生活费,矛盾着让二哥改投了木工师傅学手艺。那个年代的贫穷是众多乡村的通病,以至于很少有人能从贫穷里走出去,没有选择,唯有宿命,大多数人都认同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固有模式。能够通过读书、当兵得以改变命运的少之又少,以至于大哥和我接连考上中专跳出农门的往事,至今还是乡邻们教育儿孙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代差,王心仪的经历仿若邻家的许多小伙伴:妈妈常年多病吃药,全家靠父亲打工维持;家徒四壁,奶奶无钱医治而辞别人世。——这是那个时代的“悲歌”,遗憾的是现在还有很多乡村在无奈地“传唱”。我相信“贫穷励志”的传说,如同当年求学的乡村少年,渴望像县城里的同学一样,有个单位分配的小居所,早餐有油条,晚餐能吃饱,再奢侈些的可以穿上白色的回力球鞋打篮球。这个小奢求早早坚定了我要考出去的信心。考出去,为了挣的改变命运的小平台;考出去,我不要子承父业做地球的长期修理工。我讨厌贫穷,绝不愿意感谢贫穷,也相信没有人愿意通过选择贫穷去励志。</p><p class="ql-block"> 贫穷曾让我们幼小的心灵感受过人与人的差别,贫穷曾经让我们对着几角几元的学费仰天长叹、全身无力,到现在仍然耿耿于怀。如果这世间没有贫穷、只有优渥的生活该多好呀,那样我们的孩子就不用垂涎美味的油条,王心仪就不用感慨奶奶的带病离世,老少边穷区的孩子可以从容地端坐课堂,耐心听讲,不用因为付不起学费和药费而身心俱疲。</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优渥而从容的生活,我们就可以不用为“活着”担心,不用为长辈养老、子女教育和高房价忧愁;就可 以有尊严地规划将来,打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平台,让我们的孩子们有更多更好的人生规划和选择,做一个比我们更优秀的人。</p> <p class="ql-block"> 一路艰难走来,每一次的付出与获得,每一步的坚持与成功,都可以是某部乡村电视剧的脚本,老宅门前奶奶无助的眼神,泥巴路一身尘灰中妈妈温暖的期许,田间地头父亲挥汗如雨的辛劳背影,风雨无阻跑步上学的咬牙坚持,老师和同学互助的关爱情怀,---。</p><p class="ql-block"> 这一些,虽有满满的感动,但离正式演出还很远,舞台永远掺杂着别人的故事。贫穷励志,更多的是一种心伤,很多的贫穷者至今无力回天继续着贫穷。王心仪的成功也成不了样本,只是很少部分的个例;富裕的环境更能培养成才,一样不会耽搁励志,家境好、传承多的书香子弟,起点更高,收获成功的概率更大。</p><p class="ql-block"> 现实生活中要感谢的东西很多,正如那个时代的我们,这个时代的王心仪们,可以感谢父母和老师,给我们一个就学的机会,因为有了这个平台,我们才知道读书的珍贵,才知道谁能比谁更努力;可以感谢天智,考上211大学是读书人的最大心愿,但后天勤奋之余还得是个“读书种子”,而能考上清北则更是学中蛟龙,人中项背;可以感谢所有的坚持,成功离不开比别人更多的心血,平台再高、环境再优,不付出只能是随遇而安,一事难成。</p><p class="ql-block"> 改变自己,除了咬牙坚持,我们还可以感谢运命,感谢诃责,感谢别人的冷嘲热讽,但感谢的广阔空间里唯独没有贫穷的一席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