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视角说“文革”

赵金海

<p class="ql-block">民间视角说“文革”</p><p class="ql-block">翻出几年前写的《鸡泽种水稻》这篇旧作,想起当年的“文革”旧事,不由得心生一些感慨。</p><p class="ql-block">“文革”这个特殊的历史,说好评,也好评;说不好评,也不好评。说好评,很简单,一句话:全盘否定;说不好评,其实,这个阶段也有好的地方,也有新鲜事物,也有一些带有积极性的东西。尽管上边的方针、政策、路线有错误,而下面基层的干部群众,大多是人心向善,希望过好日子,是自觉地对错误的东西反对和抵制的。</p><p class="ql-block">“抓革命,促生产”这个口号贯穿文革始终,基层确有不少干部默默地抓生产、抓粮食、抓增产,不辞辛苦。为鸡泽县人民造福几十年,现在仍是全县重要灌溉和排涝工程的“文革渠”,就是“文革”开始的时候挖通的。有了“文革渠”,引来滏河水,鸡泽县东部的盐碱区还种上了水稻,盐碱地变成了小江南,至今鸡泽人民还说“文革渠”是幸福渠。</p><p class="ql-block">鸡泽县除了种水稻,还大力推广过多穗高粱。盐碱地适合种高粱,多穗高粱产量很高,但是不如本地高粱好吃。开始推广的时候,干部也是好心,行政命令,“一刀切”,“种多穗高粱就是干革命”,种了别的庄稼,毁掉也得种多穗高粱。有一年气温低,霜降提前,种得晚一些的多穗高粱还不如本地高粱收成多,好心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当时正在搞运动,闹派性,有的人唯恐天下不乱,挑拨干群矛盾,借机打击迫害积极推广种多穗高粱的干部,有的公社把对立面干部揪出来,脖子上挂着没成熟的高粱穗批斗。运动当中,哪个干部遇上了这样倒霉的事儿,也没有说理的地方,只能说,运动嘛,受受教育吧,吸取教训吧!</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4日</p><p class="ql-block">附:鸡泽种水稻</p><p class="ql-block">鸡泽、曲周是近邻,村连村、地连地,过去都是盐碱区。曲周博物馆馆长李治山写文章,说曲周县1963年遭水灾以后,滏阳河以西一带的低洼易涝村庄,开始种植水稻,优良品种“水源300粒”,胜过天津小站米。先后十来年时间,直到滏阳河水少了,才不种水稻了。</p><p class="ql-block">曲周种水稻的这个时期,鸡泽也种了不少水稻,但鸡泽种水稻比曲周晚一些。那个年代,北方人吃大米很少,农民吃自己生产队的粮食,更吃不上大米了。曲周种水稻,有亲戚的也送一点儿,沾光吃个稀罕。人们说,曲周种稻子、吃大米,成了“小江南”。 </p><p class="ql-block">1965年,鸡泽县在滏阳河上的黄口闸上游修建了南赵寨引水闸,接着开挖了“文革渠”、东分干,从滏阳河引来了水。当时,滏阳河水质很好,水量很充足,“文革渠”、东分干沿岸挖了不少支渠,不用机械提水,大部分农田都可以平水灌溉。有了便利的水源,靠近曲周的原大言寨、贯庄、小寨、邢堤4个公社的一些地势低洼的村庄,把旱田改成水田,开始种植水稻。“文革渠”在赵堡有一个3号闸,县改碱指挥部就设在这里。3号闸以东贯庄一带,有一个驻军也在这里种水稻,面积不小,有些规模。</p><p class="ql-block">处在轰轰烈烈的“文革”时期,农业学大寨,战天斗地,改碱治碱。当时,政治狂热,口号满天飞,但是,有一句话:“抓革命、促生产”,贯穿了“文革”始终,引水、挖渠、种水稻,就是抓生产、多打粮、吃饱饭。上边有时也批“唯生产论”,但下边知道空喊口号打不来粮食,光搞“革命”吃不饱饭,收了水稻,人们真的吃上了大米,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记得当时领导开会,或一些传单小报上也说:“鸡泽人民多奇志,“文革渠”两岸尽朝晖”;水稻丰收,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文革”的成果,是向“文革”献的厚礼。</p><p class="ql-block">约定70年代,滏阳河水少了,曲周不种水稻了,鸡泽也不种水稻了。</p><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