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

东方之珠

<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东方之珠.</b></p><p class="ql-block"><b>美篇编号:19827148.</b></p><p class="ql-block"><b>探秘景点:嘉兴南湖.</b></p> <p class="ql-block"><b>  人间最美四月天,最美的人间在江南,我和老伴每年在这个季节里都要去江南旅行,2023年3月27日,我们来到了“嘉兴”,四月的嘉兴是樱花、桃花盛开季,是花海、水韵与古韵的交响曲,从绚烂花田到婉约古镇,每一桢都如诗如画。吃过午饭我们不顾舟车劳顿,来到</b><b style="color:rgb(1, 1, 1);">【南湖</b><b>公园】,一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b></p> <p class="ql-block"><b>  南湖,古称陆渭池,因经常有鸳鸯在这地方游弋,也因此得名鸳鸯湖,因地处嘉兴市东南而得名南湖。素以烟雨风光名闻天下,湖中有岛,亭台楼阁,自成美景。嘉兴南湖与南京玄武湖、杭州西湖并称江南三大名湖,水域面积广阔,自然风光旖旎,四季如画。</b></p> <p class="ql-block"><b>  南湖因中共一大会址,一艘红船而名扬天下,为此来嘉兴旅游,南湖这地方就成为必打卡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南湖景区是免费的,前往湖心岛,需购买一张20元的船票登岛观光,几分钟就到,可以游览南湖红船,了解中共一大的历史背景,还可以登上烟雨楼,俯瞰湖光山色,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b></p> <p class="ql-block"><b>  登上游船起航,徜徉在南湖之中,湖水清澈见底,湖面宽广,湖畔绿树成荫,景色宜人。从唐朝开始,南湖这个地方就以“青烟浮渚,微风欲来”而名扬天下,眨眼功夫就渐渐地看到停泊在岛畔的红船了。</b></p> <p class="ql-block"><b>  〔湖心岛〕位于南湖湖中心,全岛面积17亩,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嘉兴知府赵瀛组织疏浚城河,将淤泥垒土成的人工小岛。岛上以烟雨楼为主体,形成了古园林建筑群,亭台楼阁、假山回廊、古树碑刻错落有致,自成美景。古有文人墨客登临烟雨楼,吟诗作画;今有中华英才齐聚画舫,泛舟湖上共商建党伟业,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航程。</b></p> <p class="ql-block"><b>  船靠岸后,上岛了,我们向左走,直奔湖心岛东南角,停泊着的那艘承载着革命历史的红船。该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信仰和努力。</b></p> <p class="ql-block"><b>  途经〔访踪亭〕,建于1985年,是为纪念中共“一大”代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1964年4月5日重访南湖时所题的一首七言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短短二十八个字,重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场景。亭名由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题写。</b></p> <p class="ql-block"><b>  半个多世纪了,我们一直向往红船起航地——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今天终于来到这里,我们站在停泊红船的湖畔上,眼望红船心潮澎湃,仿佛能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作为一名老党员,要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南湖红船〕红色精神的永恒坐标,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的一座丰碑。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地,完整保留了1921年会议场景布局。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被迫停会后,转移到南湖这样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完成了最后议程,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如今,这艘红船静静地停泊在烟雨楼前湖面上,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它成为了中国革命的精神源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危机应对中展现的组织能力和斗争智慧。</b></p> <p class="ql-block"><b>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会议中途因遭法租界巡捕袭扰而转移到嘉兴南湖继续举行。在南湖续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央局领导机构,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从此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b></p> <p class="ql-block"><b>  这艘游船当地人称为单夹弄丝网船,长16米,宽3米,内设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红船旁,可以看到烟雨楼及楼前的石台上方,“钓鳌矶”三个苍劲饱满的大字,非常醒目,为明朝万历十年嘉兴知府龚勉所题。取名“钓鳌矶”是希望嘉兴能多出人才。</b></p><p class="ql-block"><b> 另外,烟雨楼前这两棵银杏树,栽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如兄弟般并肩而立,有所不同的是,这两棵树却扭着腰肢,如虬龙一般。上面的树叶已经掉尽,下面树叶却依然秀着嫩黄,是湖心岛上现存树龄最长的古树。</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沿着湖心岛小路漫步,走过〔万福桥〕,去游览湖心岛上的其它景点。</b></p> <p class="ql-block"><b>  过了万福桥,我们来到“乾隆御碑亭(西御碑)”,是一座四角亭,中间立一四面均是碑文的石碑。</b></p><p class="ql-block"><b> 看介绍方知,乾隆皇帝曾经六下江南,八次登临南湖湖心岛,岛上至今完好保存着两块御碑和乾隆的十四首诗。诗中将详尽描绘南湖美景,充分显现出乾隆皇帝对南湖的喜爱与留恋,后人建亭立诗碑。</b></p> <p class="ql-block">  <b>正面碑文是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乾隆第一次南巡时御笔。</b></p> <p class="ql-block"><b>  背面是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乾隆第二次南巡。留下的诗句。</b></p> <p class="ql-block"><b>  〔烟雨楼〕这三个字出自董必武手书,它是湖心岛上的主要建筑,始建于五代后晋时期,后来历朝历代又多次重建,雄伟壮丽、古朴典雅,也是整个景区最高点。楼名取之于唐代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现在的烟雨楼为1918年嘉兴知事张昌庆募款重建。</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是一楼大厅,“分烟话雨”匾额是1946年6月24日,由褚辅成为烟雨楼题写的。两侧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也是董必武题写的。</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登上二楼,大厅中悬挂著名书画家王个簃题写的“湖天一览”匾额。这四个字与楼下的“分烟话雨”匾额呼应,共同描绘登楼远眺时的湖天一色景象。登楼可览“湖烟湖雨荡湖波”的意境,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八登此楼,可见乾隆皇帝对烟雨楼的深厚感情。</b></p> <p class="ql-block"><b>  条案上小屏风是郑板桥的《题画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b></p> <p class="ql-block"><b>  烟雨楼二楼的南侧,俯瞰半个南湖、湖光山色,可将红船全景尽收眼底,当年先前来到南湖的党代表也是站在这里观察地形的。</b></p> <p class="ql-block"><b>  烟雨楼后的“假山”,明末清初园艺家张琏所筑。假山用太湖石相叠,以自然勾连相接,玲珑别致,并可悟出多种动物态势,惟妙惟肖。</b></p> <p class="ql-block"><b>  烟雨楼的西侧有一个</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来許亭〕,</b><b>由俞平伯题匾,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名亭实则是一座堂屋。时年,任嘉兴知府十年的许瑶光任期届满,即将赴京述职。临行前,民众及乡绅把盏送行,决定为他建“来许亭”,祈望许清官日后再来嘉兴主政。进京述职后,同治皇帝准许他再回嘉兴任职,神奇地应验了“来许”。</b></p> <p class="ql-block">  <b>堂内挂着许瑶光画像(1817-1881),自同治三年(1864)起连任三次嘉兴知府长达十八年,在清朝官员中绝无仅有,深得百姓爱戴,终因辛劳过度而病逝,没能履职完第三个任期。</b></p> <p class="ql-block"><b>  来许亭南有一个〔</b><b style="color:rgb(1, 1, 1);">鉴亭〕,</b><b>清同治十二年,百姓为许瑶光建来许亭后,在其前又建造一座式样相仿的亭子取名“鉴亭”,匾额为唐云所书,许瑶光为此亲自撰写《鉴亭之铭》,将嘉兴百姓对他的爱戴作为自己的借鉴和鞭策,以戒恶扬,归纳总结了为人做官的处事之道,戒邪避恶,使优良品行得以发扬光大。刻成碑文,立于亭内。</b></p><p class="ql-block"><b> 来许亭和鉴亭可称是一对“姊妹亭”,其主角是时任嘉兴知府许瑶光。来许亭主题是颂德,鉴亭则是被颂者的自诫。</b></p> <p class="ql-block"><b>  现在,鉴亭内珍藏着“马卷石刻”、血柏化石”和“洗鹤盆”等珍贵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鉴亭铭”共370字,借景析理,深入浅出,总结了多条为官处事之道,铭文中归结为“仁、智、勇、达、洁”五诫。</b></p><p class="ql-block"><b> 如今,来许亭和鉴亭成为廉政教育的课堂,不少政府单位前来参观学习,倾听清代嘉兴知府许瑶光的廉政故事,体会“为民情怀”,感受悠久的清廉历史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洗鹤盆”又名“洗鹤石池”,相传为岳飞孙子岳珂居嘉兴时所用之物,传说他经常用此石盆为其饲养的仙鹤洗澡。宋代有饲养仙鹤的风尚,以为风雅之举。</b></p> <p class="ql-block"><b>  鉴亭背面墙上有一石碑,“米芾诗碑”,米芾,世称米南宫,太原人,其书法深得王義之笔意。他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同称宋代四大书法家。</b></p><p class="ql-block"><b> 在建“鉴亭”之际,许瑶光所得米芾手迹,视为珍宝,请人摹刻在“鉴亭铭碑”的背面,可见他是珍爱之极。</b></p> <p class="ql-block"><b>  来许亭东侧,有一座古朴的〔</b><b style="color:rgb(1, 1, 1);">宝梅亭〕,亭名由书画鉴定家谢稚柳题写。</b><b>该亭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农历三月,因亭内嵌有彭玉麟所绘两幅梅花石刻而得名。</b></p> <p class="ql-block"><b>  宝梅亭为连廊式楼阁,门洞呈葫芦形与花瓶形,寓意福禄平安。</b></p> <p class="ql-block"><b>  清光绪元,彭玉麟受邀游览南湖时,时任知府许瑶光请他绘制横、直梅花各一副并题诗,许瑶光命工匠钟沈林将画刻于石,同年建亭嵌石,命名“宝梅亭”。</b></p> <p class="ql-block"><b>  亭内西墙不还嵌有元代画家吴镇的《风竹图》石刻,该图由同治六年(1867)许瑶光得真迹后摹刻上石并题诗。吴镇,嘉善魏塘人,善画山水,并擅梅竹。他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并称元代四大画家。此画风中之竹随风飘动,富有动感。吴镇用浓墨画成,笔力苍劲,显得神采焕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宝梅亭的东侧是〔观音阁〕,匾额为陆俨少所题,又名大士阁,明万历十一年嘉兴知府龚勉所建,供奉观音。1937年被日军炸毁,此阁为1987年重建。观音阁是南湖湖心岛的另一处文化景观,现为《南湖影像》在这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南湖的历史和文化。泱泱秀水,悠悠岁月,一段段南湖往事定格为一幅幅画面,一帧帧老照片记录一道道逝去的光影。《南湖影像》打开记忆的闸门,重现南湖往日历历风华。</b></p> <p class="ql-block"><b>  “乾隆御碑亭”(东)</b></p> <p class="ql-block"><b>  正面御碑刻有乾隆第二次南巡登南湖留下的诗句。</b></p> <p class="ql-block"><b>  东御碑背面是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登南湖留下的诗句。</b></p> <p class="ql-block"><b>  〔清辉堂〕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嘉兴知府许瑶光为了表示乾隆皇帝南巡曾经到过此地,在岛上兴建了“清晖堂”。堂名取古人“山水含清晖”、“清晖在山川”之意。</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从清晖堂下来,天色已晚乘船离去。</b></p> <p class="ql-block"><b>  远处的仿古三孔曲桥是南湖的〔瀛洲桥〕,建于2007年,连通小瀛洲和南湖东岸的春园。</b></p> <p class="ql-block"><b>  南湖的〔烟雨桥〕,它与湖心岛上的万福桥交相辉映,宛如一对姊妹桥。</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用时不到二小时,草草浏览了嘉兴南湖湖心岛,这里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以及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