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评襄阳诗词100首—39集

胡国良

<p class="ql-block">新评襄阳诗词100首-39集</p><p class="ql-block">过鹿门山</p><p class="ql-block">明·薛瑄</p><p class="ql-block">西来汉水浸山根,舟人云此是鹿门。</p><p class="ql-block">峭壁苍苍石色古,曲径杳杳藤萝昏。</p><p class="ql-block">乱峰幽谷不知数,底是庞公栖隐处。</p><p class="ql-block">含情一啸江风清,双橹急摇下滩去。 </p><p class="ql-block"> 注释 ‌西来汉水浸山根‌:汉水从西边流来,浸湿了鹿门山的山脚。 ‌舟人云此是鹿门‌:船上的人说这就是鹿门山。 ‌峭壁苍苍石色古‌:峭壁显得古色苍老。 ‌曲径杳杳藤萝昏‌:曲折的小路被藤萝遮蔽,显得幽暗。 ‌乱峰幽谷不知数‌:周围的山峰和幽谷交错一起,数量众多,数不胜数。 ‌底是庞公栖隐处‌:这里应该就是庞德公隐居的地方。庞德公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庞德公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被誉为知人。对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并得到诸葛亮的敬重。庞德公最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而终。‌含情一啸江风清‌:诗人含情长啸,江风因此变得清新。 ‌双橹急摇下滩去‌:双橹急摇,船只迅速离开滩头‌‌。 </p><p class="ql-block"> 赏析 诗人创作此诗,描绘了乘船经过鹿门山时的壮丽山水和幽深景色‌‌‌。诗中“峭壁苍苍石色古,曲径杳杳藤萝昏”等意象展现了鹿门山的自然风貌,诗人借对庞公栖隐处的遐想,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薛瑄是河东学派创始人,曾任礼部左侍郎,其诗风乐观,常于走访中创作“过”字号诗篇,包括《过鹿门山》‌‌。这首诗通过描写汉水环绕鹿门山脚、峭壁古石与藤萝曲径的幽深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庞公隐逸生活的追慕‌‌。《过鹿门山》不仅描绘了鹿门山的自然景观,还通过对庞公栖隐处的遐想,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双橹急摇”生动刻画了行舟的动态,展现了诗人洒脱的心境‌‌。整首诗以山水寄情,通过对鹿门山险峻与幽静之景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庞公隐逸生活的追慕‌‌。 薛瑄作为明代重要的文人,其作品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他的诗风乐观畅达,常于走访中创作,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襄阳作为文化名城,是杜审言、孟浩然、皮日休的故乡,李白、杜甫、王维等知名诗人也在此留下大量名篇佳作,进一步丰富了中华的诗词文化‌‌。</p><p class="ql-block">汉江歌赐襄王</p><p class="ql-block">明·朱祁镇</p><p class="ql-block">汉江滔滔,出嶓冢兮。</p><p class="ql-block">伟兹巨浸,壮南邦兮。</p><p class="ql-block">万有千里,流无穷兮。</p><p class="ql-block">逶逶迤迤,志必东兮。</p><p class="ql-block">于戏汉水,殆与天地同始终兮。 </p><p class="ql-block"> 注释 ‌汉江滔滔,出嶓冢兮‌:汉江水滔滔不绝,源自嶓冢山。嶓冢山位于今甘肃省天水与礼县之间,古人误以为是汉水上源。嶓(bō),本意为山名,嶓冢山的简称。汉江,又称汉水、汉江河,为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 ,汉水因其水的走向在夏季与银河一致,故得名汉水。现代水文认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襄河。 ‌伟兹巨浸,壮南邦兮‌:这条巨大的河流使南方地区显得壮丽。巨浸指大湖或大河,南邦指南方地区。 ‌万有千里,流无穷兮‌:河流绵延千里,流淌不息。‌逶逶迤迤,志必东兮‌:河流蜿蜒曲折,最终向东流去。 ‌于戏汉水,殆与天地同始终兮‌:啊,汉水啊,你几乎与天地同存亡‌‌。</p><p class="ql-block">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皇帝(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 朱祁镇早年被册立为皇太子,九岁继承皇位,改元正统。初由内阁文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祖母张太后在幕后施加影响力,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去世后,朱祁镇所宠信的司礼太监王振弄权干政,开启明代宦官专权的先河。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方瓦剌首领也先犯明,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率军亲征,在北京西北之土木堡地方全军覆没,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之变”。也先继续挟持朱祁镇作为人质,兵临北京城下,于谦、石亨等击退也先,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其时,朱祁镇之弟朱祁钰已被立为帝,也先认为朱祁镇失去利用价值,在朱祁镇被俘一年后将他释回。其后朱祁镇被朱祁钰软禁于南宫,严加防范。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石亨、徐有贞及太监曹吉祥等乘朱祁钰病重之机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朱祁镇复辟,改元天顺,杀于谦、范广等。此后朱祁镇逐渐起用文臣李贤等,排斥“夺门”功臣,经过曹石之变,朱祁镇于天顺五年(1461年)才完全掌权。 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驾崩,享年三十八岁,遗诏废除嫔妃殉葬制度。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p><p class="ql-block"> 赏析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语言质朴雄健,风格高古,声调高昂,韵律明快。诗人通过描绘汉江的壮丽景象,间接赞美了襄王的守土之功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诗中“滔滔”“逶逶迤迤”等词语的运用,使得诗歌气势磅礴,充满了力量和毅力。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不仅赞美了汉江,也寄托了对国家和君主的期望和勉励‌‌。 朱祁镇作为明朝的重要皇帝,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他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文化的重视。 这首诗通过对汉江的赞美,表达了对襄王的嘉奖和对国家的期望,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朱祁镇的文学创作和他的政治活动相互映衬,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皇帝的多面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顾草庐图</p><p class="ql-block">明·唐寅</p><p class="ql-block">草庐三顾屈英雄,慷慨南阳起卧龙。</p><p class="ql-block">鼎足未安星又陨,阵图留与浪涛舂。 </p><p class="ql-block"> 注释 三顾草庐:指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意谓多次烦劳诸葛亮,向他请教天下大计。顾,拜访。三顾,三次拜访。草庐,茅草房。 屈:屈,委屈。英雄,指刘备。 慷慨:慷慨,愤激之意。南阳,地名,为豫鄂二省交通要道,襄阳城西有卧龙冈,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卧龙,即隆中卧龙冈,这里代指诸葛亮。 鼎足:鼎足,指三国的形势如鼎足三分。 星:指诸葛亮。 陨:坠落,死亡。 阵图:即八阵图。古代一种战阵布置方法。相传诸葛亮曾经在夔州奉节(今属四川省)永安宫前平沙上,用石块垒成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阵。夏日水涨时隐于水中,冬天水退时露出水面。 舂:(chong冲),撞击。 </p><p class="ql-block"> 赏析: ‌诗词关联‌: 唐寅题诗《襄阳舟夜》中“草庐三顾屈英雄,慷慨南阳起卧龙”两句被广泛引用,描绘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突出诸葛亮出山的历史意义‌‌。诗中“鼎足未安星又陨”暗喻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即逝世,“阵图留与浪涛春”则指其军事遗产(如八阵图)流传后世‌‌。 ‌唐寅作为明代文人画家,其作品可能延续戴进等前人对“三顾茅庐”题材的处理方式,即通过山水环境(如修竹、草庐)烘托隐逸氛围,人物刻画注重神态对比(刘备谦恭、诸葛亮超然)‌‌。现存信息未明确提及唐寅是否创作过同名画作,但诗画结合是其常见手法,题诗可能为他人画作所题‌‌。 该题材体现明代对三国故事的推崇,强调君臣际遇的典范意义,符合当时政治教化需求‌‌。 </p><p class="ql-block">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寅的始祖是前凉凉州晋昌郡陵江将军唐辉,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唐寅,他在自己的书画题名中也常用“晋昌唐寅”落款。而到了唐初,其祖唐俭跟随李渊起兵,被封为“莒国公”,所以唐寅也自称“鲁国唐生”。到了明代,其祖唐泰任兵部车驾主事,死于土木堡之变。唐泰的后代子孙多散布在苏州吴县白下、桥里间一带。唐寅也正是出生在这一带,其父唐广德经营一家小酒馆。其父让他读书求取功名,唐寅不负父望,十六岁中苏州府试第一,二十八岁时中南直隶乡试第一,次年入京应战会试。因弘治十二年(1499年)科举案受牵连入狱,被贬为吏,从此唐寅丧失进取心,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 。唐寅晚年生活十分穷困,有时甚至依靠朋友的接济生活,五十四岁时病逝。 唐寅在绘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或明四家),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p><p class="ql-block">(襄阳诗词100首录入舂为春,此处改正)</p><p class="ql-block">344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