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和家乡的那个大广场</p><p class="ql-block"> 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在草木砖瓦间发生的一桩桩一件件,带有家乡特有的文化风俗的故事,都令我刻骨铭心。在我的成长中,地域的集体潜意识,如文化基因深深地植入我的精神世界中。</p><p class="ql-block"> 胜利路是我第一个能叫出名字的道路,它贯通立山和铁东两个区,在铁东区的中心地段,在胜利路的东侧,有个大广场,名字就叫中心广场。我的出生地在广场西南角的一栋红砖三层楼,我在胜利路旁长大。在刚刚脱离父母看护的年龄,我和邻居家的孩子就结伴,在那个硕大广场奔跑打闹嬉戏。那时我们还小,关心的只是这个足够广阔的空地,那是我们释放天性的乐园。</p><p class="ql-block"> 稍大一些,我们才开始注意这个大广场周围的建设。广场的东面是钢都小学;南面是焦耐院的职工住宅区;西南角的一大片红砖起脊的楼房是鞍钢职工住宅区,我家就在那里。最气派的是广场的西面和北面,那可是我们城市的地标建设。西面的建筑有两个功用,朝向广场一面是主席台和观礼台,朝向胜利路的一面是市少年宫;广场的北面是胜利宾馆。少年宫的建筑很西化,很漂亮,真的像个宫殿;胜利宾馆的建筑很壮观,很中国,那个年代是我们见到的最高的建筑了。最能令我们向往的就是这两座建筑了,最能让我们发挥想象的也是这两座建筑了。我们只能在外面仰望,里面是什么样子,每个孩子脑中有不同的想象,也就呈现不同的景象。每个孩子都盼望能进到里面,看看这两座神圣的建筑内里的样子,用真实的样子取代想象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进到少年宫里面真的是偶然。那天,我们几个孩子正在少年宫门前玩呢,见门前有很多图书,几个老师正把图书往楼里搬,书多人少,很没效率。这时,我们中间的一个大孩子脑子一转,说:“老师,我们帮你们搬书吧。”老师说:“好啊!”我们几个孩子便高高兴兴地捧起图书,向楼里跑去。终于进到少年宫了,我们几个孩子都兴奋不已,激动得小脸通红。</p><p class="ql-block"> 正式进到少年宫是我上了小学,我被学校选拔为小故事员,来到少年宫小故事员培训班学习。在这个培训班里,我见到了评书表演艺术家杨田荣的女儿杨佩琴,杨佩琴很朴实。还亲耳聆听了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的授课,那时的刘兰芳很年轻,讲课也像说评书似的,很有感染力。这段宝贵的经历对我的成长起到了激励作用。</p><p class="ql-block"> 进入到胜利宾馆是一次义务劳动。那时,我已上中学,我们学校就在胜利路西,和少年宫隔路相望,是离胜利宾馆最近的中学。那时,胜利宾馆承担一个全国性的会议接待任务,来宾很多,工作量很大,人手不够,来到我们学校求援。学校便组织我们进入到了胜利宾馆,具体的工作就是撤客房床单被罩。这活儿简单轻巧,我们都乐得干,也为第一次进到这个大楼里而感到新奇和兴奋。</p><p class="ql-block"> 中心广场可不仅是供我们玩耍的场地,它的功用可是用来召开全市万人大会的会场,我们有时也称它为“大会场”,我们在大会场,见到过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也见到过法律威严,公开宣判;看到过露天黑白电影;也参加了沉重悼念伟人的追悼大会。</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中心广场仍见有孩子们玩耍,却难以见到全市大规模的万人集会了,直致八十年代初,中心广场被改造成了街心公园,取名“人民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锻炼的场所。中心广场的万人大会已成为了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整个广场的格局变了,很有设计感的人民公园,空中鸟瞰是一把吉他的图案,漫步其中,可见各种功能区,有孩子们喜欢的滑梯;有成年人锻炼身体的健身器材;公园中心是一个下陷的圆形广场,它是跳舞、踢球、滑旱冰的绝佳区域。遇重大日子,这里还会搭台子开主题演唱会。广场变了模样,万人大会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一个广场,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化,由规模宏大的集会到市民个性化的休闲生活,由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到百姓自由独立的思想观念,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来到人民公园锻炼身体,面对改造后的公园,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脑中还会呈现红旗舞动的画面,耳旁还会响起震耳欲聋的口号声。</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焦万霞,网名香焦,辽宁鞍山人。全日制中专学历,电子专业,曾在电子企业工作。现任鞍山诗赋协会副秘书长,鞍山散文学会《辽海美文》编辑部主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