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博物院~惟楚风流

沧耳

<h5>  湖南不仅山水婀娜秀美,而且历史悠久深厚,人文荟萃。湖南士人立身于世,首重功业,怀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敢为人先,以经国济民、经世致用为己任。明清以来,湖湘文化空前发展,“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岳麓书院培养了王夫之、魏源等杰出人才,其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闻名四海,“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学者、文臣、儒将等数不胜数,如李东阳、王夫之、罗典、贺熙龄、陶澍、何绍基、曾国藩、左宗棠、王闿运等士大夫不仅名留史册,推动了社会发展进程,亦勤于治学、寄情翰墨,留下了数以万计的书画作品。同时许多在湖南为官的外籍士子学人,如钱沣、吴大澂、沈翰等,在三湘大地这块沃土上吸取营养,政余之暇,互相唱和,以书画为娱,用来沟通与湖南本地士大夫之间的情谊。本展览遴选出湖南博物院藏明清以来湘籍或客湘士人的作品百余件,分为“鸿儒博学”“文臣雅韵”“儒将襟怀”“客湘政宦”四个单元,不惟展示其艺术风采,更是彰显湖湘文化滋养下士人的涵养与精神面貌,从中领悟到“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湖湘精神。</h5> <h1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鸿儒博学</h1><h5 class="ql-block"> 在儒学的发展中,湖南曾做出过重要贡献。道州人周敦颐开创理学;胡安国、胡宏在湖南湘潭、衡山创办书院,讲学著述,培养大批弟子,形成了湖湘学派,井经由朱熹、张栻在长沙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主持讲学,学派愈趋成熟,学者甚众。明末清初,衡阳人王夫之潜心著书,为集大成者。清以来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等山长诸如王文清、罗典、胡达源、丁善庆、徐徐棻、王先谦更是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之才。他们不仅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而且治学严谨,著述颇丰,以其传世手稿墨迹可以一窥大儒的秉性与风采。他们的作品看似平淡,却自有一种博大雍穆气象。</h5> 陶汝鼐诗稿行书手卷<br><h5>清顺治十四年(1657) 纸本</h5> <h5><p class="ql-block">  陶汝鼐(1601-1683),字仲调,一字燮友,号密庵、石溪农。湖南宁乡人。年幼奇慧, 14 岁入学,先习公安近体诗, 23 岁应督学试,文诗铮铮,督学徐亮生惊喜得异才,称他技冠湖南数郡。 1629 年(崇祯二年),陶汝鼐进国子监,这年秋天国学生大考,考官将其中最优秀的 6 卷进呈皇上,崇帧帝亲自擢拔陶汝鼐为第一,下诏题为勒石大学,与考中进士同例。在国子监,陶汝鼐每次考试都名列榜首,为此街上书坊都争先刻印他的试牍,在京城交通要道唱卖,公卿贵人也都希望和他相识。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十六年(1643)中会试副榜,任广东教谕,累官至翰林院检讨。当时天下多变故,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陶汝鼐很想以自己的才力拯救时局,便邀游南北,结交周圣楷、杨嗣昌、方以智等豪侠文学之士,并屡次上书,条陈得失,但都没有受到执政者的重视。1644 年(崇帧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陶汝鼐先奉母归乡,再投奔南明政权,先后在福王政权中任翰林院待诏,唐王政权中任兵部职方郎中、王省监军、检讨,桂王政权中任御史。但这些小朝廷腐朽不堪,日趋衰落,陶汝鼐一度愤而削发为僧。不久,他又参与抗清起事,被清廷关狱中数年,获释后在家中专注于诗文,不再过问国事,康熙时下诏辟举隐逸,地方官要荐举陶汝鼐,他写信以“糜鹿不训,休猴自愧”自比,婉言拒绝。<br></p><p class="ql-block"> 陶汝鼐一生著述众多,著有《嚏古集》《寄云楼集》《荣木堂集》等文集,曾经纂修《宁乡县志》《长沙府志》《沩山志》等。其《荣木堂集》在康熙年间屡次翻刻,学者们认为明清间的著名文士如侯方域、王猷定等都无法与他相比。由于陶汝鼐的诗、文、书法都出类拔萃,所以世人称其为“楚陶三绝”。</p></h5> <h5></h5><h3 class="ql-block">陶汝鼐节录秦观《满庭芳红蓼花繁》行书立轴</h3><h3 class="ql-block">明 绢本<br>纵 170.3 厘米,横 43.5 厘来<br>湖南博物院藏</h3><h5 class="ql-block"> 红葵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青天空间,云淡楚江清、独樟孤篷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陶汝鼐。 </h5> <p class="ql-block">罗典录书论草书立轴</p><h5>清 纸本</h5><h5>纵62.7 厘米,横 39.5 厘米</h5><h5>湖南缚物院藏</h5><h5> 东晋至今近千年,书法真迹传流当世者绝不可多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亦宝藏者也。兹于宝晋斋得见此本,不胜欣幸之至。壬寅秋日书。慎斋。</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罗典(1719-1808),湖南湘潭人。乾隆四十七年( 1782 年)出任岳麓书院山长,并且五次连任,主持岳麓书院长达27 年。岳麓书院在他主持下,发展达到了最高峰,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以陶澍、欧阳厚均等尤为出众。</span></h5><h5> 罗典是科举出身,但他担任岳麓书院山长时,公开宣称不把学生束缚于科举之业,而以造士育才为本。早在明末清初,启蒙主义思想家顾炎武就看到了八股取士的严重弊端,他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坑儒)”。到清中期,与朝廷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相对应,一种追求独立人格的思潮也在潜滋暗长。在这种背景下,罗典、欧阳厚均等岳麓书院山长们,着意恢复和重建已近乎扼杀了的湖湘学和岳麓书院经世致用的学统。湖南近代的经世思潮正从此而始。</h5><h5> 罗典的教学方法也体现了他的这种教育思想。他非常重视书院的环境美化,精心策划建设了“岳麓八景”。他认为让生徒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陶冶,不失为造士育才之良法。他在一次讲课中,大谈植物的栽培之道。他说,种竹栽荷,“取其行根多而继增不息也;插柳或木芙蓉,“取其自生也”;种植桃李,“取其易实也”;移植紫藏、山踯躅,“取其发荣齐而照烂靡也”。这种随意点评,寓教于山水花木之趣的教育方法,能使生徒各依情趣和才智自由发展,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精神。相传罗典在岳麓书院内种植了很多桑树,目的是希望学生像春蚕一样埋头苦干,终生不放弃。</h5><h5>  罗典在讲学之余,经常到岳麓山中游览,清风峡则更是他常去的地方。他爱这里四季不同的秀丽景色,更爱这里的秋枫红叶。于是他请来匠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 1792 )在此建了一座精巧的重檐攒尖八柱方亭,取名“红叶亭”。湖广总督毕沅根据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改名“爱晚亭”。</h5> <p class="ql-block">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别号壶子、壶道人、一匏道人、梼杌外史等。湖南衡阳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明亡后隐居衡阳石船山,闭门著书近40年,人称"船山先生"。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著书52种。后人编有《船山遗书》。其思想学说核心为“纯志成德,继正开新,经世致用,知行统一”,极大影响了陶澍、邓显鹤、魏源、曾国藩等人。</p> <h3>王夫之 祝唐钦文夫妇寿辞行楷书手卷</h3><h5>清康熙十二年(1673) 绫本<br>纵25.5厘米,横800厘米<br>湖南博物院藏</h5>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臣雅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明清时期,湖湘文臣名满天下,代表人物有李东阳、贺长龄、陶澍等,他们修养深厚,在建功立业的同时,还著书立说,流传后世,终其一生追求儒家所追求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些官僚士大夫不仅身居高位,饱读诗书,还具有非凡的文化品位,他们所在的时代也是湖湘书坛相对活跃的时期。“茶陵诗派”首领李东阳,以小篆名世,陈鹏年、罗源汉、何凌汉、陶澍等书家的出现为明清书坛构筑巍峨大厦,夯实了基石。何绍基以躬行碑帖融合之道,创立回腕执笔法,铸就晚清大家新风范,打破了沉寂千年之久的湖湘书坛之宁静。</span></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箴言六则》行书屏</p><p class="ql-block">清 纸本</p><p class="ql-block">各纵74.5厘米,横50.2厘米</p><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藏</p><h5 class="ql-block">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是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咸丰三年(1853年)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同治五年(1866年)被清廷赐予一等“毅勇”侯封号,是文官中获此封爵的第一人。他书法上的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h5> 清、俭、明、慎、恕、静,此《箴言六则》是曾国藩同治七年(1868 )任两江总督时,为其弟曾国潢(字澄侯)所书。 1868 年曾国藩与曾国潢在金陵短暂相聚,后曾国藩北上任直隶总督,曾国潢则南归故里,分别之时曾氏以此箴言赠与其弟,望其能警醒自身,继承德行修养的家风传承。 <p class="ql-block">儒将襟怀</p><h5> “上马杀敌,下马读书”,以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等为代表的晚清湖湘人才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他们走出书斋,投笔从戎、以经世济民为己任,并以群体形式成为当时军事舞台的主角。湘军之兴,也是湖湘文化深厚土壤的产物。军政之暇,将帅们仍以儒生自居,读书、吟诗、作画、进德修身,彰显自己的儒将情怀。他们的创作无意于工,而是直吐胸怀,展现其华彩风流。</h5> <p class="ql-block">曾国藩"摩天拔地"行书七言联</p><p class="ql-block">清 纸本</p><p class="ql-block">各纵167.5厘米、横36.5厘米</p><p class="ql-block">潮南博物院藏</p><h5 class="ql-block">摩天黄鹄有奇翼,拔地苍松多远声。雷琴仁弟鉴,滌生曾国藩。</h5> <p class="ql-block">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朴存、湖南湘阴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曾以四品京堂襄办曾国藩军务,光绪元年(1875)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天山南北路,驱逐沙俄,晋二等侯。七年(1881)任军机大臣,旋调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十年(1884)以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谥文襄,著有《左文襄公全集》。</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致谭钟麟信扎横披</p><p class="ql-block">清 纸本</p><p class="ql-block">纵22.5厘米,横236厘米</p><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藏</p> 左宗棠乡试朱墨卷<br>清 纸本<br>纵26厘米,横2164厘米<br>湖南博物院藏 <p class="ql-block">客湘政宦</p><h5> 清代寓居湖南为官的外籍人士,是湖湘文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诗文书画书写胸中逸气,并借此与当地士人交游寄赠,从中彰显出不俗的治学思想、精神追求和审美态度,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本土学风和艺术的发展。</h5> <p class="ql-block">江标临《繁阳令杨君碑》四条屏</p><p class="ql-block">清 纸本</p><p class="ql-block">各纵169厘米,横43厘米</p><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藏</p> <div>赵申乔“竹树云烟“七言联</div><h5>竹树深间杨子宅 云烟聚处米家山</h5> <div>刘崐 “存俨視己”八字联</div><h5> 刘崐,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甲第16名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讲学士、国史馆副总裁、经筵讲官、内阁学士等,曾是时为太子的同治帝的侍读,民间有“天子门生,门生天子”之美誉。他与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同气相求,推崇宋明理学,支持曾国藩兄弟刊刻《船山遗书》,成为经世致用湘学的主推手之一。他任湖南学政以前,湖南科举已因战停摆了八年,他到任之后恢复日常府考,再一年后复科考。他在到任巡抚职后的六月到书院视察,“周历讲堂察看,梁柱中空,桷椽朽坏,东西墙壁半已经欹斜,山长所居半学斋栋领亦被蚁伤,将有倾頹之患,殊不足以重壇席而肃观瞻”,他上奏朝廷吁请批款,并借机修葺了云麓宫。“凡院之门堂斋舍,院内外以及岳麓峰之祠庙、殿庑、楼台、亭阁,因旧制而修复者十之五,新建者十之二,或增或改者十之三。”(《重建岳麓书院记》)这也是清朝最后一次岳麓书院大修。另外还修整城南书院、湖南贡院。</h5> 吴其浚 “同人大有”七言联 端方“振錫留詩”七言联<h5>  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陶斋,谥忠敏,托忒克氏,满洲正白旗人。清末大臣,金石学家。光绪八年举人,入赀为员外郎,历督湖广、两江、闽浙,宣统元年调直隶总督,旋坐事劾罢,宣统元年起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起义新军所杀。有《陶斋吉金录》、《端忠敏公奏稿》等。</h5> <p class="ql-block">沈道宽临古帖四条屏</p><p class="ql-block">清 纸本</p><p class="ql-block">各纵104厘米,横18.6厘米</p><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藏</p><h5 class="ql-block"> 沈通宽(1772-1853),字栗仲,浙江郵县(今宁波)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道光元年至十七年(1821-1837),历官宁赛乡、茶陵、耒阳、酃县,官终桃源知县。沈道宽工书,精通音律并擅长抚琴,推崇“礼乐教化”。</h5> <h3>钱沣“良玉贞松”七言联<br>清 纸本<br>各纵 193.2 厘米,横 43.8 厘米</h3><div>湖南博物院藏</div><h5> 钱沣(1740-1795),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br>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钱沣从昆明回京复职,连路费都无法拿出,即使这样,当本地官员打算赠他路费时,他也婉言谢绝,最后拿着亲戚借给他的钱才回京复职。他双亲去世时,尚需典当家业或向朋友借钱办理后事。正是钱沣在生活中的两袖清风、不慕浮华,使他能在御史生涯中秉公执法、仗义执言。<br> 乾隆六十年(1795年)去世。《南园诗存》序载“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感疾以殒。”<br> 钱沣不仅在政坛上享有清名,而且在书法和绘画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绘画方面,他尤其擅长画瘦马,故被称为“瘦马御史”。其书法师颜真卿自出机抒,被时人称为“鲁公而下第一”。</h5> <p class="ql-block">清拓钱沣书《洞庭春色赋》</p><p class="ql-block">清 纸本<br>纵31厘米,横178厘米<br>湖南博物院藏</p> 吴大澂篆书四条屏<p class="ql-block">清 纸本</p>各纵 102.5 厘米,横 35 厘米<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藏</p><h5 class="ql-block"> 吴大澂(1835-1902),江苏吴县人,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光绪十八年(1892)任湖南巡抚。吴大澂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以古籀文,兼长刻印。精鉴别、喜收藏,尤重审释古文奇字。</h5> <p class="ql-block">吴大澂"即用长从"七言联</p><p class="ql-block">清 纸本</p><p class="ql-block">各纵158.2厘米,横37厘米</p><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吴大澂书石鼓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