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了凡四训》第三篇是关于积善之方的内容。开篇就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主题展开论述,讲了几个古代因为祖先长辈积善行善,子孙后代享受福禄的例子。</p><p class="ql-block">明初政治家杨荣的曾祖父及祖父本是靠摆渡为生的穷苦人家,有一次长期下雨造成水灾,很多人淹死顺着河流飘走,其他人都忙着打捞金银珠宝,而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却只管救人,不取财物,其他人都说他们傻,就是因为这份傻让他们积了福报,后来杨荣科举得官,皇帝还追封了他的曾祖父,祖父及父亲官爵。这里除了说明杨荣本身也会受到家族长辈的言行所影响,行君子之风,也说明我们自己的善行善举是可以给子孙造福的。</p><p class="ql-block">救人生死为大德,但乐善好施,给需要的人一粥一饭,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去做这件事也为大德,文中举了莆田林家老太太常年施舍粉团的故事,因为林老太太常年施舍粉团给其他人,她的子孙后代中出了很多大官,让林家时代都享受荣耀。</p><p class="ql-block">“勿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p><p class="ql-block">善恶不分大小,都能积少成多,做善事不分大小,重在行善的初心是否心无杂念,一心为人。</p><p class="ql-block">文中还有一例子,讲述了鄞县一小吏杨自惩心地善良,看见上司过分的鞭打囚犯,他用古代圣贤的经典话语来劝解上司应该按着正确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否则容易失了民心。还举了他把自己家仅剩不多的米粮煮粥给快饿死的囚犯吃,后来他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当了有名的大官。</p><p class="ql-block">初读这个案例有些不解,既是囚犯自然是做了坏事的人,为何还要如此费心的去救助他们,甚至不惜自家人挨饿。后来听其他书友分享后忽然明白,人是会犯错,犯错就应该被罚,做囚徒已是他的因果,但是在此之外,我们不可以再施私刑,亦不可见死不救。所以杨自惩的做法也是行善,守住初心,不因为对方是囚犯而心存偏见,而是以人为本,以道心为重。</p><p class="ql-block">所以,行善不看大小,只看初心,行善不仅为己,更为儿孙积福。</p>